“东江麒麟”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2023-11-16孙洪波
孙洪波
(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旅游纪念品是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民族特色符号、富有长期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产品。当今世界,旅游购物收入已占旅游发达国家旅游总收入的四至六成,而中国的数据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在当前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泛地域化现象严重,中国地域性文化逐渐式微。只有设计出富有地域文化特征或民族文化符号的旅游商品,才能促进中国旅游纪念品及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从地域性文化特别是非物质遗产文化符号入手,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江麒麟”文化与惠州旅游产品互为融合,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
一、“东江麒麟”文化的审美特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每个城市和地区又有独属于自己的地域性文化。麒麟含仁怀义,品质优秀,动则有仪容,《礼记》中所指的“四灵”即为麟、凤、龟、龙,且将麒麟作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古往今来以麒麟为主题表现仁爱、吉祥、福寿、子嗣延绵等内涵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其中“麒麟吐玉书”的形象更是成为孔子的化身(图1)。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中,麒麟信仰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其中,广东非遗“东江麒麟”即是麒麟文化民间转化形式之一。
图1 漆金彩绘浮雕花鸟瑞兽纹木门屏局部麒麟吐玉书(河源博物馆藏)
(一)“东江麒麟”文化的渊源
“麒麟舞”在《中国舞蹈词典》中又名“舞麒麟”“送麒麟”“麒麟灯”,是一种民间舞蹈,流传于中国众多地方,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是民间艺人用艺术的形式对民间图腾原形进行大胆创造想象和艺术化提炼加工以及再创造的结果。
粤东多以丘陵为主,长期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基础;同时历史上中原地区移民多次把中原文明带入粤东并同当地传统特色结合,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类型。其中,东江麒麟舞便是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结合的产物。惠州东江先民在艰险困苦的生存环境中为了消解心灵的焦虑,于是在民间出现了借麒麟等吉祥物的形象而衍生的舞蹈,以此寄托人们情感和复杂心理情结,目的是为了战胜自然、祈求幸福的生活、祈盼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长久以来,麒麟舞对增强凝聚力、维系海内外客家人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东江麒麟舞”的历史流变
惠州地处东江中游,小金口镇又坐落在东江之畔,故清以降小金口麒麟舞被称为“东江麒麟舞”,至今约有三百多年[1];民国时期,小金口各村均组织麒麟舞队,在节令时进行麒麟舞表演。以小金口镇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历经传承和创新,目前在乌石、青塘、柏岗、金鸡、小铁、白石、九龙7个行政村均有分布,使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2]。东江麒麟舞刚柔相济,以“崇力尚勇”为刚、“淳朴憨直”为柔,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天然融合,互为补充,浑然一体。
(三)“东江麒麟”艺术特色
文化作为载体,反映了社会的生活环境。当今,民俗文化已不再是由地域居民维持的“存在的文化”,而是由与地域有关联的人和机关讲述的表述的文化[3-4]。作为民俗文化之一的东江麒麟舞以及在舞蹈过程中使用的麒麟舞道具,其反映的审美文化亦为表述的审美文化。
“东江麒麟”除了其社会功能和精神娱乐功能之外,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同样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广东各地麒麟舞道具均具有结构严谨、形式感强、风格鲜明等特点。“东江麒麟”除具有其他地域麒麟特征之外,主要由麒麟被、麒麟头、麒麟身、麒麟裙和麒麟尾等几部分构成[5],整体比较圆润,舞动起来亦较灵活。麒麟头部是体现麒麟威武、灵性的关键部位,故最具艺术特色。工艺手法主要采用纸扎工艺,扎制时以玲珑精美、适合舞动为上策。头内设有一些小机关,让舞者在头内控制着麒麟眼睛的转动、口的翕合;眼珠突出,类似蟹眼,立体感强;头部顶端一般扎一束红花,以示喜庆辟邪,为麒麟形象增加了喜感;前额突出呈寿星额,多以白鸽型狮头示人,亦增加了面部的立体感和空间的纵深感;额头有凸起的犄角,角上挂镜,以达到驱邪照妖的功能,同时在材质的肌理质感上也增加了对比和变化;镜边有繁星图案,表示人丁兴旺、心明眼亮;嘴大张并吐舌露出白齿,气势威严凶猛,以达驱邪镇灾、可食鬼魅、避祸之意,整齐的牙齿增加了视觉秩序的美感;鼻大且短粗,象征财运和福气;头部整体装饰意味浓郁,具有典型的粤东民间审美情节和意趣。麒麟身即麒麟被,身长三米多至六米不等,宽约一米多至两米不等,尾部略微收窄,整体略呈梯形。制作主要采用布艺的手法,用毛绒材料点缀在弹力面料上,两边装饰流苏,不仅增加了舞动时的韵律感,视觉上也更加美观动感(图2)。另外,在麒麟头和身上,除了图形图案之外,还有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以文字为主题的图案。麟身整体装饰风格突出且内涵深厚,具有独特的东江流域民间装饰审美特征与意趣。
图2 东江麒麟舞队(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与五行五方等相匹配,东为青,南为赤,西为白,北为黑,中为黄,认为五色为吉祥色。东江麒麟身呈青色、赤色、白色、黑色和黄色五色,使用的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色彩,由此可见其浓厚的传统审美及哲学印迹。
二、“东江麒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艺术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对东江麒麟造型符号化元素抽离后的再创新,是对民俗文化继承、发展的过程。将惠州地域性麒麟文化与当地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有机整合,是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实践与尝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东江麒麟”元素旅游纪念品的功能定位
以“东江麒麟”为元素的系列旅游纪念品设计,是文化底蕴与实用功能兼具的产品设计。从以往单一装饰功能旅游工艺品设计转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日用品,使装饰与功能性在此处达到统一,例如玩偶、车载用品、宠物用品、扇子、U 盘、茶具、卫浴用品、烛台等等,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使用需要。
(二)“东江麒麟”元素的提炼
对东江麒麟这一惠州特色文化进行梳理,对东江麒麟形象进行全面研究并选取适当符号形式进行设计转化,将对设计构思有着重要的帮助。
1.角色形象的选择。东江麒麟舞中的麒麟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喜庆吉祥。一般会同时伴有沙仙和尚手拿“青”来逗麒麟、戏麒麟、训麒麟等,不仅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舞蹈故事背景更加饱满(图3)。
图3 麒麟舞中的沙仙和尚
在广东久负盛名的石湾公仔舞狮陶瓷玩偶设计中也出现了执扇沙尼的形象,和狮子的角色之间形成关联与互动,增加了文化特征与意趣性(图4)。故在麒麟旅游产品设计中亦可尝试将执“青”沙仙和尚的形象与麒麟同时出现,显示出东江麒麟区别于其他地区麒麟文化的一大特色。
2.形式感的选择。对东江麒麟造型及装饰纹样、色彩等形式感方面元素的提炼,首先要抓住区别于其他地方麒麟的特色之处和显性特征,这也是对珍贵的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东江麒麟造型(图5)上麒麟头部轮廓呈三角造型,其额头为独平角,是典型的白鸽狮头造型样式。东江麒麟头部造型比其他地区的更强调流线感,使头部视觉更加圆润;眼部造型外眼角高于内眼角呈凤目且瞳仁与眼白经纬分明;牙齿排列整齐带有些许诙谐之感。麒麟身整体呈长方形,尾部略微收窄,上装饰横向及纵向色彩面料。注意整个造型为中轴对称。将东江麒麟头部的三角形外轮廓特征进行提炼,同时注重流畅的线条感。除把握东江麒麟头部五官的基本特征之外,凸目也是很重要的特征。另还需注意中轴左右对称形式感的塑造,营造出一种和谐庄重的美感和民俗质感。东江麒麟身体部分可提炼为梯形造型,注意脖子部分的麒麟裙以及身体部分的麒麟被的衔接,同时亦需要注意中轴对称的形式美感,形成与头部造型的相互呼应。
图5 东江麒麟的装饰纹样 (东江传媒网)
装饰纹样中龙纹与云纹常同时出现,以显示神龙腾云驾雾的意境。且东江麒麟上的龙纹多雄壮威武,以增添麒麟作为神兽的尊崇。东江麒麟上使用的凤纹造型婀娜,尾部上扬,似飞翔状。较少单独使用,与龙纹和祥云纹多交相辉映地出现在麒麟头部。双喜纹常出现在麒麟头部凸额正中犄角上。“双喜纹”属于文字纹样,用两个相连的“喜”字表示吉祥如意、喜上加喜,故“双喜纹”的东江麒麟出现在婚庆场合居多。八卦纹取自《易经》,象征八种自然现象;中间为太极图,代表万物相互转化、攻守平衡。用在东江麒麟身体上代表民间对完美与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加强了对称的形式美感。多种传统吉祥纹样的应用,使人们看到了古代“集美思想”在民间艺术中的体现。通过在东江麒麟身上叠加多种具有吉祥寓意象征的图案,将多重美好集聚于同一事物上,使之可以承载人们更多的希望和寄托。
色彩方面东江麒麟采用中国传统装饰用色,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同时白色为辅助色,另外还有点缀色如黄色、金色、黑色,给人一种古朴憨厚又不乏灵动气息的美。对东江麒麟中所使用的部分色彩进行了潘通色卡的提炼,为色彩部分的借鉴和应用提供参考(图6)。
图6 东江麒麟潘通色卡提炼
将麒麟的造型及图案与色彩抽离并符号化,同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和色彩部分相结合,既要体现本土地域显著特征,同时亦要融入现代设计语汇,继承传统的同时兼顾创新。
3.材料及工艺的选择。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是产品实现的不二载体。对于旅游纪念品来说,将地域文化符号化后同当地特有的材料或传统工艺相结合,使本土特色更加凸显成为文化传播的名片是较好的选择。基于麒麟文化元素发展麒麟旅游产品,可尝试与惠州地域特色的材料及工艺相结合。
(1)纸质材料与纸扎工艺的结合。传统麒麟头部制作多采用纸扎工艺(图7)东江麒麟头部使用黄竹扎框,优质砂纸糊面,后在其上彩绘。设计中可对传统用材的纸质质地进行模仿,同时利用民间折纸工艺,制作可套于头部的纸质麒麟玩偶(图8);亦可借鉴东江麒麟的纸扎工艺,将东江麒麟头部造型进一步简化后,使用竹篾制成内骨骼,其外套上印制了麒麟头部图案的弹力面料所做成的布套,制作出套于头部或手上的玩偶。这类带有传统文化概念,同时融合抽象、后现代谐趣等风格的产品十分受年轻一代的喜欢和钟爱。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布艺、钩织等有温度感的材料和表达方式及工艺手法,为儿童或宠物们设计节日或日常佩戴的麒麟头部造型服装及服饰配件(图9),设计时需注重时代感的表达。
图7 传统麒麟的纸质材料及纸扎工艺
图8 岭南纪念品之醒狮头套(品牌:纸无限)
图9 醒狮新年猫咪帽
(2)陶瓷材料与BJD 连接工艺的结合。中国是陶瓷大国,惠州也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其中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东江麒麟旅游产品设计的材料部分,可尝试选择惠州本土特质的陶瓷材料,进行大胆实践与创造。由于陶瓷材料的局限,整体成型会影响麒麟的动感,故在设计之初可考虑将其头部与身体、四肢分开制作后用BJD 特有的连接工艺手法(如使用S钩、金属弹簧、橡皮筋等)进行再组合等方式,使最终的成品产生类似BJD 玩偶般的效果(图10),使形象更加鲜活灵动,也与东江麒麟善舞的特征更为契合。
图10 陶瓷BJD玩偶“齐天大圣” 蔡金威
(3)竹制材料与竹刻工艺的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甚爱竹子,认为竹子可表现君子虚怀若谷、刚正不阿的气节,传统民间竹刻艺术流行于中国南方,同样属于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可利用竹制材质特别是竹子根部的天然肌理,将麒麟形象以竹刻的方式进行呈现,设计出既适合竹材料表达、又兼具东江麒麟神韵的旅游纪念品造型(图11)。
图11 竹根雕金蟾手把件 (品牌:雅园)
在进行东江麒麟元素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时,设计师必须紧密围绕艺术性与功能性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地域性与无国界共存,方能设计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优秀产品。
三、结语
设计中的本土文化意识是民族自信的表现,而融合了非遗文化符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民族自信心的复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渴望回归精神“原乡”的实质。将东江麒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实践中,对产品进行创生性设计和调整,从一定程度上突破瓶颈束缚,使当下的产品设计有记忆、有传承、有创新。正如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言:“对于古老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自信,反而会让人们去加速吸纳新事物,这种新旧之间振幅的宽度,才是产生这种优雅的文化空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