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识“画”:国内农民画研究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3-11-16李金永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民画图谱聚类

李金永

(惠州学院 图书馆,广东 惠州 516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报告中亦多次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核心词汇[1]。习近平同志多次围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阐述,形成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传承思想[2]。中国农民画是以农民作者为创作主体,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题材,具有民族、民俗、原发、原创的特征,是表现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以农民画画家为主体的中国绘画品种[3],是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硕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农民画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鲜活性转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我国农民画研究,以便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弘扬的时代背景,结合农民画研究的演进过程,为农民画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借鉴,为农民画研究提供理论视野。

Citespace是具有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技术,也是目前流行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之一[4]。刘则渊教授对知识图谱形态的概括:“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并称“视觉思维乃是Citespace 系统不言而喻的主要思维方式”[5]。本文以Citespace 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农民画文献进行系统挖掘和分析,起到了以图识“画”的作用,有助于引导其创新性发展,从而构筑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农民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民画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修复和维护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最大的中文数据库,其收录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国内有关农民画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达,从检索可知,除了“农民画”外,“民俗画”“民间绘画”亦是其同义主题词,另外“渔民画”作为乡村艺术的一种,笔者也将其纳入研究视野。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国内农民画的研究态势,本研究选取CNKI学术期刊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数据收集,检索条件为:主题=“农民画”或者主题=“民俗画”或者主题=“渔民画”或者主题=“民间绘画”,匹配方式选择“精确”,时间范围和来源类别不限;另外,考虑到2000 年之前文献的数量极少(<15 篇/年),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01 年到为2021年,其他检索条件设为系统默认。共得到期刊文献1 728 条,然后逐篇进行人工筛查,剔除宣传报道、画作展览、感情抒发、人物介绍、刊物引言、民协动态、会议综述、诗文小传、调研报告、新闻速递、人物传记、新书评论等非研究类文献,之后分别保存为Refworks 格式并全部下载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经过Citespace 去重后共得到1482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CiteSpace5.8 R3(64Bit)可视化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国内农民画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对研究的年度发文情况、学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与聚类网络、关键词时区图谱和时间线图谱,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演进路径、研究趋势,并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

二、农民画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一)年度发文整体情况

年度发文量是评定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知识量的增长情况[6]。某领域文献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历经的发展阶段,评价并预测研究的发展状况[7],图1为国内农民画研究的年发文量分布图。2001—2006年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农民画的发文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CNKI数据库文献共计116篇,学者们主要从审美角度分析地域农民画的价值[8],并从县域经济竞争力角度探索农民画文化产业发展[9]。2007—2012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2 年的年度发文量达到了一个阶段高值,CNKI 数据库文献共计422 篇,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逐渐细化,以对户县农民画的研究为例,就有学者从历史溯源[10]、产业发展[11]、审美性质[12]、色彩选择[13]、视觉再现[14]等多个角度开展细粒度全景化的展示。2013—2021 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增长趋缓,但年度发文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NKI 数据库文献共计422 篇,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探究农民画的发展特质,如有学者从政府力量、精英力量、草根力量三者互动的角度探寻农民画的生成机制[15];有学者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农民画艺术的奇美拉化[16];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农民画研究的深度不断拓宽。从趋势线来看,R2 值越接近于1 则表明拟合度越高,图1 显示指数R2=0.8211,预示了后期论文数量有望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该主题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图1 农民画研究年度发文情况

(二)学者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出某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间合作强度。发文的数量以节点的大小形式呈现,作者间合作密疏的情况以连线的粗细形式呈现,发文时间的早晚以颜色的深浅形式呈现[17]。图2中1 482篇文献共出现节点535,连线74,网络密度为0.0005。

图2 农民画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如图2 所示,在所有节点中,可以看出5 个较大节点,分别是刘春恒、唐立斌、罗江峰、张晓红、丁占勇。另外,从发文频次也可以进一步印证农民画领域的核心作者(见表1)。

表1 高产作者情况表(频次Top10)

其中刘春恒的研究主题包括民间绘画、地域性农民画艺术语言等;唐立斌的研究主题包括民俗文化内涵、农民画的现状调查和经验启示;罗江峰的研究主题集中在舟山渔民画,涵盖了渔民画的现状对策、创作来源、审美特征、产业发展等;张晓红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集中在陕北农民画,涵盖了陕北农民画的现状调查、创新路径、传承模式、产业发展等;丁占勇的研究以中国农民画为分析对象,研究主题包括品牌构建、发展策略、发展调研、发展走向等。其中刘继平、王崇兰、李晓弟、杨剑颖构成了一个作者合作群,图谱中未见其他明显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分析可知,该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巴民间绘画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从色彩深浅可知,燕耀、王艳敏、姚远、周琳等属于新生代的研究力量,罗江峰、代静、万国英等较早涉足农民画领域研究。纵观全图,可以看到,大部分节点都是以孤立形式存在的,说明该领域作者间的学术合作十分欠缺,国内农民画研究团队尚未形成,研究力量分散,不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

(三)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机构发文量的大小由节点大小表示,节点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反之则越少。节点之间的连线反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Citespace 节点类型中的Insitution 对农民画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时间切片选择2001 年到2021 年,切片分割以1 年为单位,其他采用系统默认配置。由于初次分析结果节点中存在多个包含关系,因此采用citespace.alias 功能做节点合并处理,如“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并入“南京艺术学院”、“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并入“凯里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并入“六盘水师范学院”、“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并入“惠州学院”等,随后再次运行图谱,并根据区域调整节点位置,得出图3 机构合作图谱。图3 显示共有430 个节点,0 条连线,说明跨机构研究极度缺乏。其中吉林师范大学、延安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嘉兴学院、惠州学院、凯里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重要研究机构。

图3 农民画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对机构图谱节点逐个分析,得出不同区域研究的重点内容(见表2)。

表2 农民画研究核心区域与热点研究主题

从表2 可知,农民画研究文献的区域化分布特征非常明显。东北地区农民画研究集中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其中吉林省的研究主题有吉林省农民画、东丰民间美术、东北民间剪纸与绘画等;黑龙江省的研究主题有东北农民画、绥棱农民画等。华东地区农民画研究精彩纷呈,其中浙江省有秀洲农民画、舟山渔民画;上海地区有金山农民画;山东省有青州农民画;江西省有永丰农民画;安徽省有青阳农民画;江苏省有邳县壁画、淮安博里农民画等;西北地区农民画研究集中在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陕西有陕北农民画、安塞农民画、户县农民画;新疆有麦盖提农民画、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农民画等;西南地区集中在贵州、云南两省,其中贵州有剑河绘画、铜鼓村民间绘画、苗族民间绘画、水城农民画、巴江平坡农民画等;云南有腾冲农民画、傈僳族农民画等;华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区,其中广东有龙门农民画;广西有三江侗族农民画等。华中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两省,研究主题包括民间绘画研究、文化产业扶贫等。华北地区,主要是北京,研究主题为民间绘画、农民画、民俗画,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研究比较宏观,具备全国视野。另外,金山农民画、户县农民画在不同地域有重复出现,证明了它们已经走出区域藩篱,具备了一定的全国影响力。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及凝练,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8]。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节点及节点间连线颜色的变化代表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年份出现及相互间建立联系的不同时间,连线的粗细代表节点间的共现强度[19]。利用Citespace 节点类型中的Insitution 对农民画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裁剪算法选择Pathfinder,并选择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采用系统默认配置。本研究对2001年到2021年国内农民画研究的关键词展开分析,并绘制出与之对应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

一般而言,频次(Count)高的关键词代表一段时间内全部研究群体的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另外,中心线(Centrality)反应节点的重要程度,放映某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指标共同反映了节点的重要程度。从图4 可知,“农民画”和“民间绘画”的频次最高,节点最大,其次是“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但由于本文在主题检索中选择“农民画”“民间绘画”等作为检索词,所以不再讨论前两个关键词;另外,“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可以理解为“民间绘画”这一主题词的近义词,同样可以不予讨论。剔除上述四个关键词之后,表3 为依据词频(Count)排序的高频共现词表(词频不少于10 次),表4 为依据中心性(Centrality)排序的关键词共现词表(中心性不小于0.03)。

表3 2001-2021年农民画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表(词频频次不少于10次)

表4 2001-2021年农民画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共现频次表(中心性不小于0.03)

结合图4和表3可知,节点“产业化”在图谱中出现频次最高为35次,表明农民画研究的热点是实现农民画艺术的市场化、产品化、规模化,体现了农民画的功能性需求。此外,国内农民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还包括“发展”(31)、“传承”(25)、“创新”(20),这与习总书记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基本要求高度契合;此外,图4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还有“乡村振兴”(19)、“艺术特色”(19)、“文化产业”(17)、“艺术特征”(17)、“色彩”(15)、“民俗画”(14)、“民俗文化”(12)、“乡土文化”(10)、“东丰县”(10)、“保护”(10)等;归纳起来,2001—2021 年农民画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传承与创新,二是产业化,三是艺术特征。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高频关键词都具有高的中心度,依据高频关键词不能很精确的揭示研究热点。在CiteSpace 软件中,中心度高的关键点词(Centrality>=0.1)容易看作关键词词频知识图谱的拐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20]。从表4 可知,“传承”“产生”“产品设计”是网络的支撑点,三者的中心度分别为0.46、0.43、0.42,对网络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而“保护”“任伯年”“明清时期”“乡土文化”“民俗画”的中心度均不小于0.26,它们对网络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此外,“发展”“窑洞文化”“文人画”的中心度均不小于0.1,它们在网络中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表3 和表4 可知,部分关键词同时出现在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表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共现频次表中,它们是产业化(频次35、中心性0.08)、传承(频次25、中心性0.46)、创新(频次20、中心性0.04)、艺术特征(频次17、中心性0.03)、色彩(频次15、中心性0.04)、民俗画(频次14、中心性0.26)、民俗文化(频次12、中心性0.03)、乡土文化(频次10、中心性0.28)、东丰县(频次10、中心性0.04)、保护(频次10、中心性0.32),它们构成了主要的研究热点。

(五)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形成的互相联系的网络集群,各集群的内涵是由各自包含文章中高频使用的标题词来标识[21]。本研究针对关键词网络通过Pathfinder 算法裁剪,并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e,LLR)开展聚类,最后以该类中LLR 算法取值最高的特征词的名称作为聚类名称,得到聚类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农民画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5 可知,共得到19 个聚类(笔者注:此处聚类数量是软件自动对聚类进行过滤的结果,因此聚类编号存在不连续状态,同时也忽略了部分元素较少的聚类);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 值)等于0.989,S 值远大于0.7,聚类可信;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Q 值)等于0.8952,Q 值远大于0.3,聚类显著。本研究将19个聚类进一步归纳为六大类:农民画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农民画发展、传承与保护、区域性农民画研究、农民画艺术特色研究、农民画与乡村振兴,下面分别从这六个方面对各聚类内容进行分析。

1.农民画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该大类共包含6个聚类,分别是#0(LLR 聚类名称“农民画”)、#1(LLR聚类名称“民间绘画”)、#2(LLR 聚类名称“民间艺术”)、#3(LLR聚类名称“民间美术”)、#6(LLR聚类名称“民俗画”)、#14(LLR聚类名称“民俗文化”)。其中,#1、#2、#3三个聚类名称“民间绘画”“民间艺术”“民间美术”为同义词,可做合并分析;#6、#14两个聚类名称“民俗画”“民俗文化”为近义词,亦可合并分析。

#0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农民画、民间绘画、地域特色、秀洲区、创作者等。该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农民画的发展演变、审美特征等方面。其中,王艳娣[22]分析了舟山渔民画的艺术特质。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23]对新疆农民画风格演变与发展开展了研究。侯县军[24]对龙门农民画溯源与特色进行了研究。李永强[25]对三江侗族农民画做了理论阐释。杨海萍[26]等对秀洲画乡建设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表明,农民画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并在农村文化建设推进中发展起来。

#1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民间绘画、农民画、审美特征、创作、大津绘等。#2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民间艺术、之我见、架上绘画、专业美术、精英艺术等。#3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民间美术、应用、吉林省、上海市、农民画等。其中,万国英[27]、罗江峰[28]、杨明[29]、高秦艳[30]等分别分析了青海湟中现代民间绘画、舟山渔民画、鄂东民间绘画、上海传统金山农民画的审美特征。王凯认为应“珍视和发掘农民画的原创性与本土性”[31];黄克锋亦认为“坚持艺术独特性是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原动力”[32];魏海春,陈迟等认为应“将农民画融入儿童画”[33];肖鑫明[34]等从农民画、立体书与儿童读物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了基于农民画立体书的儿童市场。

#6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民俗画、乡土文化、文化意义、《美在乡村》、农民画等。#14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民俗文化、东丰、互动、东北民间文艺、古代版画等。代表性的研究有,李一[35]对河南民俗画的艺术共性特征研究;吴佳佳[36]对淮安博里农民画乡土意象的研究;王近苏[37]等对北方民俗画中的人文精神研究;吕光[38]等对朝鲜族景观墙的民俗画创作研究。另外,潘鲁生教授的著作《美在乡村》从农民画等具体艺术形态出发,通过对中国乡村近20年文化生态展开深度田野考察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学术界一定的关注。

2.农民画发展、传承与保护。该大类共包含3 个聚类,分别是#4(LLR 聚类名称“发展”)、#8(LLR 聚类名称“传承”)、#9(LLR聚类名称“保护”)。

#4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发展、艺术特征、创新、艺术特色、对策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张犇等[39]对江苏淮安博里农民画艺术特色的分析及发展思路的思考;孔奕[40]对舟山海洋文化衍生产品发展态势的探讨;袁志刚[41]对新疆麦盖提农民画传承发展中问题的分析。

#8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传承、地域文化、产品设计、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等。代表性的研究有,蔡克中[42]探讨了江西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倪浓水等[43]等开展了对海洋民间艺术产业(包括渔民画)内涵和传承途径的考察;王晓星[44]认为舞阳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应注意保留自身绘画语言原生性特点。

#9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保护、城镇化、包装设计、传承问题、艺术性征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孟庆凯[45]认为“最有意义的保护和挽救是要让民间艺术活起来”;韦金峰[46]通过实地调研,推进邳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肖旭艺[47]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阿瓦提县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邢楠楠[48]从城镇化进程中巨野农民画发展的人类学阐释角度,探讨农民画艺术形式的保护问题。

3.区域性农民画研究。该大类共包含3 个聚类,分别是#5(LLR 聚类名称“上海金山”)、#13(LLR 聚类名称“东丰县”)、#20(LLR聚类名称“傈僳族”)。

#5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上海金山、民间画工、文人画、文化传承、绘画作品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斌[49]以中国农民画村为范例探讨了城镇更新过程中文化传承、发展及功能导入;张嘉宁[50]从题材选择、构图形式、色彩运用方面开展了陕西户县农民画与上海金山农民画比较分析。

#13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东丰县、文化馆、农民增收、队伍建设、以旅强农等。代表性的研究有,赵家治[51]对东丰农民画的价值观的探讨。

#20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傈僳族、传承人、余全发、民间艺人、吴德椿。代表性的研究有,薛其龙[52]认为傈僳族农民画家形成“创作中有复制,复制中有创作”的艺术实践模式。

4. 农民画艺术特色研究。该大类共包含5 个聚类,分别是#10(LLR 聚类名称“艺术”)、#11(LLR 聚类名称“任伯年”)、#12(LLR聚类名称“色彩”)、#22(LLR聚类名称“风格”)。

#10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艺术、中国、衍生品、本真性、组织行为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武[53]分析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点;覃太培[54]分析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窦蓉蓉[55]等通过案例分析进而提出金山农民画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

#11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任伯年、明清时期、世俗生活、人物画、西洋绘画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吴萍[56]探讨了民间艺术对任伯年绘画的影响;赵岩[57]分析了明清民间绘画所受西洋绘画之影响。

#12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色彩、题材、造型、装饰性、世俗性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刘英丽[58]开展了博里农民画色彩意向性研究;马健[59]等探讨了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色彩的文化内涵;陈依佳[60]有关靖西壮族农民画的题材分析;朱磊[61]对麦盖提农民画的题材选择的再认识。

#22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风格、西北艺术、民族、民间社火艺术、舟山渔民画等。代表性的研究有,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23]开展了新疆农民画风格演变与发展的研究;王艳娣[62]探讨了舟山渔民画的艺术风格的研究。

5.农民画与乡村振兴。该大类共包含2 个聚类,分别是#7(LLR 聚类名称“乡村振兴”)、#15(LLR 聚类名称“资源整合”)。

#7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乡村振兴、产业化、做大做强、SWOT、传统民间绘画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宁晚枚[63]等研究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画开发路径创新;罗海英[64]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龙门农民画生存状况;李远[65]等论述了龙门农民画产业化与政府角色定位;李彦霖[66]开展了乡村传统民间绘画产业化的SWOT 分析。另外,农民画产业发展与地方产业消费的关系研究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如冯莉[67]开展了地方性消费语境下的博里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研究;赛瑞琪[68]以金山农民画为个案,探讨了农民画的“地方性消费难题”与产业化发展。

#15 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包括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森模式、土地资源配置、合作经济组织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张瑾[69]等以江西田北农民画村为例探讨了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孟娜[70]等潍坊青州市为例开展了农民画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洪琦[71]等探讨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永丰农民画主题旅游开发研究。

(六)发展趋势分析

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呈现农民画研究文献的演进状况,能够从时间角度体现文献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关系。时区视图的横轴依据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关键词以节点的形式并按照首次出现的时间呈现在不同的区间上。节点之间的连线用于反映关键词的演化路径,通过不同区间上的连线关系,可以看出文献之间的传承关系,连线的数量的多寡也是研究活跃度的体现。除了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外,时间线视图(Timezone View)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主题的演进脉络。时区视图更注重于描绘各研究主题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相互影响,时间线视图更便于发现某个研究主题研究基础的时间跨度[72]。图6为国内农民画关键词生成的时区图谱;图7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农民画关键词生成的时间线图谱。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2001年以来农民画主题演进归纳为两个时期: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2011)、外延式发展时期(2012—2021)。另外,考虑到2000年之前的文献较少,这一时期可以概述为萌芽式发展期,由此国内农民画研究共包含萌芽式发展期(2000年之前)、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2011)、外延式发展时期(2012—2021)。本文主要呈现后两个时期的研究演进状况。

图6 关键词时区图谱(Timezone View)

图7 关键词时区图谱(Timezone View)

1.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2011)。这一时期农民画的研究重视对农民画内在本质的探索,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画的内在特征,如色彩、风格、题材内容;二是地域性农民画研究,包括内黄、金山区、枫泾镇、秀洲区、湟中县、东丰县等,另外也包括舟山群岛渔民画等;三是农民画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等。从节点上看,2001—2004 年为农民画研究的启动之年,除“农民画”外,“民间美术”“民间绘画”“民间艺术”为核心主题词,引领了后续研究;2005—2006年进入2年的研究低谷期;2007—2011年,研究主题不断拓展,“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等热词涌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符合乡村文化发展的总要求。

2.外延式发展时期(2012—2021)。这一时期农民画的研究主题与时代背景或大政方针密切相连,研究的外延不断拓展,具体而言,一是农民画的产业发展,包括资源整合、文化创意、包装设计以及农民画衍生品等;二是农民画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等,这与同时期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三是农民画的传承、保护与应用,特别涉及活态传承的内容,另外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题中之义;四是地域性农民画研究,包括麦盖提县、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广西三江、陕北地区、广西三江、水城县、青州等,在区域上相比前一阶段有所拓宽。从节点上看,2012年之后的研究呈现散点化的特征,相关研究较为均衡,除“传承”“创新”和“乡村振兴”外,未出现较大的研究节点。2020年“民族文化”、2021年“传统文化”等相对新词的出现,结合当下政策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可以预测该主题领域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整体而言,国内农民画的研究有一定的时代性,其演变趋势与自身发展、国家政策、时代要求等密切关联,但显然两个研究阶段的研究主题难免重叠,部分研究内容在迭代中得以不断推进和深入。

三、结语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01—2021 年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绘制了合作图谱、共现图谱、时间线图谱和时区图谱,得出如下相关结论。

第一,国内农民画研究领域作者间的学术合作十分欠缺,国内农民画研究团队尚未形成,研究力量分散。

第二,国内农民画研究机构区域化分布特征非常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画研究的地域性。同时,农民画研究领域跨机构合作极为匮乏,不利于不同机构间取长补短,形成研究合力。

第三,2001—2021 年国内农民画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传承与创新,二是产业化,三是艺术特征,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谋而合。

第四,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国内农民画研究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农民画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农民画发展、传承与保护、区域性农民画研究、农民画艺术特色研究、农民画与乡村振兴等六大类。

第五,从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和时间线视图(Timezone View)的综合分析结果来看,国内农民画研究共包含萌芽式发展期(2000年之前)、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2011)、外延式发展时期(2012—2021)三个阶段。2020年“民族文化”、2021年“传统文化”等新词的出现,结合当下政策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可以预测该主题领域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国内农民画文献资料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宝藏,本研究分析比对国内农民画研究的演变发展脉络,有助于清晰展现国内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初步预测。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强农民画图书、硕博士论文、报刊文章等非研究类论文,农民画画作以及其他灰色文献的挖掘力度,推动农民画研究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不断彰显农民画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打下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农民画图谱聚类
春天里(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绘一张成长图谱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