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河北省大梁江村为例

2023-11-16于浩哲赵丹琳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1

安徽建筑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修江村大梁

于浩哲,赵丹琳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1 引言

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有些传统村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传统村落的发展,例如在传统村落中存在着没有乡村特色、自然生态被破坏、地域文化内涵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空间日渐“萎缩”。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位于晋冀交接的太行山腹地,建于元末明初[1],旧时归山西平定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山西平定县,1959 年划归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2]。

大梁江村虽历经千年,但村落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动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梁江村人居环境面临一系列破坏性的建设,如自然环境的破坏、聚落景观的破坏、非物质文化的遗失、现代教育倾向于城市化等。村子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人口流失、“空心化”现象严重、人口结构严重失衡。

本文通过对大梁江村目前的人居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归纳大梁江村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通过景观修补和文化修复两个层面积极探索出可实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传统村落的内涵

传统村落,又称为古村落,2012 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将古村落改名为“传统村落”,并对其含义进行界定。传统村落与现代化城市最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传统村落形成较早,所以它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建筑艺术和空间格局,反映出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因此,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历史文脉和文化载体,避免出现千村一面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2.2 “双修”在传统村落中的应用

针对“双修”这一概念,最先提出的是“城市双修”,涵盖“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两方面,其本质是应对城市空间环境下降、生态环境恶劣所提出来的治理手段。重点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织补式手段拆除违章建筑,恢复原有公共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从而提升城市活力。2015 年6 月,住建部下达文件,将三亚列为城市双修的首个试点城市,从此,城市双修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近些年,城市双修理念不断应用于案例实践中,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城市双修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在“城市双修”的基础上延伸出传统村落的“双修”,强调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中景观修补和文化修复的重要性并提出发展策略,用于解决传统村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的双修尚无统一定义,郑传乔等[3]将“城市双修”理念融入到传统村落的更新与改造过程中,扩展了传统村落发展的新思路。刘沛林[4]曾利用“基因分析法”提出了景观基因理论。王涌泉[5]则从文化修复和空间修补两个方向探索传统村落的双修之道。

如图1 所示,本文基于双修理念,从景观修补和文化修复视角出发,从传统村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入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使传统村落景观与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延续。

图1 双修视角下保护与发展策略

3 传统村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聚落景观的破坏

传统村落聚落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与自然元素,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如图2 大梁江村目前状况可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聚落景观面临被破坏的风险,一些石头建筑的房屋由于长期缺乏维修,部分房屋正在逐渐老化,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坍塌。聚落景观的变化会对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梁江村聚落景观的调查总结出目前所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图2 大梁江村目前状况

①建筑风貌不协调

大梁江村部分聚落建筑因年代久远造成自然性的损毁,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修缮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指导以及对村落传统特征的认识,大量的拆老房建新房,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在设计中照抄照搬其他元素,随意的对建筑进行不符合其风格的设计,以至于传统建筑遭到破坏,部分建筑遭到废弃,甚至变成了垃圾堆。缺少了原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新建筑与村落的整体风貌不协调,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6]。

②公共空间的作用减弱

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是村民在生活生产中不自觉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村民们更加喜欢在室内活动,与外界缺少沟通。目前大梁江村部分片区缺少公共空间以及组团绿地等,在后期修缮时也没有考虑到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以至于设施配套不齐全、整体空间设计单调、缺乏具有当地村落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景观节点、村民们的参与度较低、缺少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利用率变低,群聚性活动不利于开展,从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特性[7]。

③街巷肌理发生了改变

古代由于地形的复杂以及经济上的限制,所以道路修建的较为狭窄,人们出行只能依靠步行,牛车和马车也非常少。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代步工具,这使原本就较窄的街巷因停车问题变得更加拥挤,已经无法满足村民们的出行需求,所以在大梁江村后期的道路修缮上,人们将街巷道路进行加宽或者在村内开出新的道路,甚至修起了水泥路,这造成街巷道路与周边建筑墙体高宽比例严重失衡,同时还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缺少了与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相和谐的古朴的空间氛围。

3.2 非物质文化失传

大梁江村位于晋冀交界处,两省文化相互交融。勤劳智慧的大梁江村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例如戏曲、拉花、社火、高跷等民间活动,这些民间活动使大梁江村保留着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气息。但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以及一些娱乐活动的盛行,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传统村落里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有些甚至逐渐消亡。

如图3 所示,大梁江村隐藏在太行山腹地的群山环抱之中,随着现代生活的深入,村落里生活设施不齐全,村民们生活不便,村落内只剩下几户人家居住,其他村民均已搬出村子,还有大批的村民外出打工,这导致村内许多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的传承成了问题。从村内走出去的年轻人极少有人愿意重返乡村学习和继承传统技艺,再加上各地文化的相互传播致使各地区的传统文化日益趋同,传统民俗正面临日渐消亡的局面。

图3 群山环绕下的大梁江村

4 保护与发展策略的具体实施

4.1 景观修补策略及其保护与发展

4.1.1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传承山水空间格局

自然生态环境是组成村落景观的重要部分,河北省传统村落的选址大多都有背山靠水的布局特色。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通常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现阶段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集中在聚落景观部分,从而缺少对周边山水格局的重视与保护,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对村民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8],给村落周边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包括山体、水系、绿植等。

在大梁江村山体的保护上,应依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山体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对山体进行开采,避免对山体造成破坏,要严格控制由于村落扩张而造成村落山体风水格局的改变,要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在水体的保护上,由于大梁江村处于山坡之上,所以排水是关键,古人修建了一条排水沟,贯穿着整个村落,但由于后期人们将垃圾污水倒入排水沟中以及常年无人修缮,目前已经造成水体污染与排水沟堵塞。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对排水沟进行治理,清理垃圾以及污水,恢复排水沟原有的功能及风貌。由于大梁江村地势的限制以及村民们缺乏公共绿化的意识,导致传统村落中缺少绿化。在植被的保护上,严禁村民大规模私自砍伐植被,严格把控大面积的外来植被和农作物的种植,保护本土植被的多样性,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净化和绿化水平为重点,努力塑造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4.1.2 延续传统建筑风貌,恢复原有场所记忆

在大梁江村传统建筑修建时,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使整体的建筑风格和尺度与村落环境格格不入,新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场所记忆,造成村落里建筑风格多样。这些建筑的修缮原则是要延续传统村落当地特色,要与乡村的整体风貌相结合。大梁江村传统建筑主要分为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

公共建筑是可以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回忆的空间场所,它与村民们的集体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也寄托了村民们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包括祭祀类建筑(如梁氏祠堂)、娱乐性建筑(如老戏台)以及服务类建筑,在公共建筑的保护上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其在修缮过程中要有专家指导并严格按照文化保护的要求不随意改变原有建筑的结构、材料乃至细部的装饰等,尽量还原建筑以及周边场所的原貌。如果遇到功能差异较大、与周围环境风格具有冲突而不得不拆除原有建筑的情况,要按照相关要求将建筑移动到拆迁地。对于极具历史的建筑还可以进行挂牌保护,标出年代、名称、建筑面积、修复情况等,让村民与游客对建筑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唤醒村民们的场所记忆;第二类是对大梁江村整体风貌有影响的建筑,如村落入口广场建筑、观景台等,在修缮的过程中外立面、材料以及色彩等要与周边环境风貌保持一致,必要情况下可以在空余的地方设置一些小的景观节点,加深人们的场所记忆。

大梁江村有“太行山中的乔家大院之称”,村内有保存完好的三百多座四合院和四千多间用石头建成的房屋,所以民居建筑是大梁江村比例最大的建筑类型。由于人们常年居住,它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建筑类型。在修建前期要结合大梁江村村民生活现状进行分析,按照它的文化价值和破损程度进行分类,如表1 所示,分为保护类、修缮类、修复类。保护类建筑是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反映出大梁江村历史文化的民居建筑,此类建筑保存良好,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进行改建,而且要时常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维护;修缮类建筑是指保护较好,但有局部建筑构建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损坏的情况[9],此类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不可改变建筑风格,在外立面、材料、色彩、细节上尽量还原最初的建筑风貌;修复类建筑是指破损程度较大并且需要大面积重建的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应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按照原规模原体量根据村落的历史、周围环境以及村民的记忆来进行建筑复原,使其在村落中重获生命力[10]。

表1 传统村落建筑分类评定标准

4.1.3 合理规划空间尺寸,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太行山附近的古村落因受山势地形的影响,街巷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布局与尺寸上经常会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大梁江村以村口为起点,以五道庙为中心,整体呈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的发展趋势[1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村民将房子进行了改建,其空间尺寸和布局发生了改变,整个村子分成了新村和旧村两个部分。目前来看,大梁江村有三条街道五条巷子,街巷空间分为保护与延续两部分,对保护区内的街巷进行保护并拆除影响街巷肌理的加建物,在村子进行扩建的同时要延续街巷的空间形态,保持原有的空间布局,在原有的空间形态上进行加建。部分街巷为了村民们通车方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宽,破坏了街道的尺度与层次性,对于此类街道需要恢复其原貌,在原有的空间尺寸内进行调整。

大梁江村广场是重要的空间节点,在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在周边设置一些丰富的小节点,如石椅、石凳、活动器材等搭配当地乡土植物,营造村民以及游客休息的场所,这对于整体空间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村落公共空间的修复和设计时还要特别注意尺度以及活动空间与周边建筑、环境、道路的关系,形成街巷-节点-街巷的组合形式[12]。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村民占用耕地扩建居民住宅等情况,应及时合理地调整村落农用地、生态用地、建筑用地,防止村落整体空间尺寸、布局、形态遭到破坏。

4.2 文化修复策略及其保护与发展

4.2.1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凸显乡村地域特色

文化是一个地方传统风貌得以延续的根本保障,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村落的文化正在逐渐衰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是亟待考虑的。首先就要深入挖掘大梁江村历史风俗及文化资源并取其精华,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机构,向村民们积极宣传村落文化以及传承的必要性,将可以凸显大梁江村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中,激发村民参与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

大梁江村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清朝的时候就建立了梁家书院,它的建立为传统宗族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使大梁江村走出了很多的大学生。这些文化充满了当地传统地域特征,要将这些文化很好的延续与流传下去。

4.2.2 营造乡村多维场景,加强村民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衰败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文化自信心,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要让大梁江村村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的重要性,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首先当地政府可以建立大梁江村传统文化博物馆,把可以展示村落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的物品集中陈列,并在博物馆里设置VR体验区域,将大梁江村的全景用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来;其次,大梁江村民俗文化韵味十分浓厚,至今还保存了各种传统习俗展示空间,可以将其设置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馆,主要的民俗文化有拉花、戏曲、高跷等,选出传承人及代表进行展示,让当下年轻人融入其中、参与其中,深入体验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并利用摄像、摄影等手段进行宣传。最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大梁江村历史文化进行推广,为大梁江村设置一个网站,将大梁江村的村落简介、历史沿革、民俗特色、自然风貌等通过照片和文字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中进行宣传与保护,并且应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网站进行更新,将一些传统节日的大型表演、村民们日常的生活分门别类配以文字进行上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让全国各地的人了解大梁江村。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中设置一个乡村众创平台,积极鼓励乡村创业者进入平台,通过对产业的引进以及对当地产业的挖掘,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创业中去。

4.2.3 开展本土民俗活动,传承村民文化基因

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体现着这一个村落中人心的凝聚性与文化认同的自信度,这是一个村落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大梁江村从古自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传承下来是因为村落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存活于广大群众之中,目前大梁江村较为活跃的民俗艺术有拉花、戏曲、社火等,而且大梁江村村民还有正月十六开锁儿和求雨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大梁江村有一个已组建300 余年的晋剧团,以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为主,他们诉说着大梁江村传统的艺术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民俗活动的仪式感逐渐淡化,节日慢慢演变成了简单的假日,如何让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是需要关注的。首先,政府应积极响应并鼓励村民们开展民俗活动,激发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增加村民的归属感;其次,应鼓励让年轻人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民俗文化,让民俗民风在村落中“活”起来,将本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最后,举办活动的有关单位建立起良性循环,将民俗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丰富,使传统民俗文化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太行山脉传统古村落——井陉县大梁江村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双修的视角出发,即景观修补和文化修复两个层面分析现阶段村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原则以及发展策略。当前大梁江村传统村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聚落景观的破坏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在景观修补方面要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延续传统的建筑风貌、合理规划空间尺寸;在文化修复方面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重视村落文化的推广并鼓励开展民俗活动[13]。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如何保护和合理的发展传统村落是关键,要从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融入现代研究成果,使其适应传统村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可行策略。

猜你喜欢

双修江村大梁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魅力南江村
浅议耶律德光于大梁城的政务运作
510L汽车大梁钢生产工艺控制试验研究
西热江村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重卡车架大梁开裂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