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落探访: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以宏村和西递为例

2023-11-16袁欣张丹蕾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江苏常州213100

安徽建筑 2023年11期
关键词:西递宏村空间结构

袁欣,张丹蕾 (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江苏 常州 213100)

1 徽州传统村落及其空间布局特征的内涵

徽州传统村落中心地带分布于原徽州府的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的地域范围之内,由传统徽派民居组成的聚落空间,许多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庄格局和文化传统。

宏村和西递在20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 届会议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村落的整体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突出体现了徽州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聚落空间格局等基本特征。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是指其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状态,本文所探讨的空间布局特征可分为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两部分。宏村和西递作为徽州传统村落中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其在空间布局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总结。

2 徽州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

2.1 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

乡村的空间形态研究本质上是分析建设空间与周边环境(即非建设空间)之间的关系。将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在地域上的形态特征作为整体进行考察,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即村落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关系和村落外部边界轮廓形态。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条件的差异性,使得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发展在规模、区位、次序和自组织形式上产生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村落空间形态。

徽州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动态演变过程,村落内各种功能变化导致村落整体空间的位移与扩张,即周边自然环境逐渐被村庄建设所替代的过程;二是村落外部轮廓,即经过一定历史时期演化所形成的目前村庄形态的外部边界特征。

2.2 宏村的外部空间形态

2.2.1 宏村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

①定居时期

宏村为汪氏氏族居住地,根据宏村宗谱记载,约公元1131 年汪氏氏族原居住地遭到焚毁,遵先祖遗嘱迁居至雷岗山一带,在雷岗山南侧山脚下购买了数亩宅基,建筑十三间民宅,定名为弘村。当时村落西南侧的西溪流向自北向南,是村落周边的主要水系(图1)。

图1 定居时期宏村及周边环境

②缓慢发展时期

由于西溪河道阻塞,公元1276 年西溪改道向南。其后的一百余年间,因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村落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村落整体沿龙岗山山脚向东侧发展,并逐步向南扩张。至1404 年,汪氏氏族集聚人力和财力疏通西溪河道,挖掘月沼,并在紧邻月沼的北侧修建了汪氏宗祠,月沼和宗祠一直保留至今(图2)。

图2 缓慢发展时期宏村及周边环境

③快速发展时期

自挖掘月沼和修建宗祠,弘村拉开大规模快速开发建设的序幕。其后约两百年间,村落规模快速增长,不断向西、向南扩展。其后由当时氏族的组长等17 人共同主持挖掘了南湖,其工程历时三年。至此,村落的外围已经被北部的雷岗山、南部的南湖、东侧道路和西侧的西溪所围合,村落内部的民居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公元1737 年,弘村更名为宏村。至乾隆嘉庆年间,根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宏村已然“烟火千家,楼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图3)。

图3 快速发展时期宏村及周边环境

④稳定时期

在快速发展时期之后,宏村的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整个村落的外部边界不再向外扩展(图4)。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波及黟县,宏村受到战乱影响,同时由于徽商在经济上逐步衰退,整个村落开始出现衰败的趋势。

图4 稳定时期宏村及周边环境

处于稳定时期的宏村村落范围不再扩张,内部开始出现部分民居的瓦解和损毁,空余出部分用地,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和水系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至今。

2.2.2 宏村外部边界形态特征解析

宏村被称作典型的“牛形村落”,相传明代初年(约15 世纪),当时的宏村族长为避免先祖曾经历的火灾,聘请休宁地区富有名望的何可达为宏村进行详细审查和改造。当时宏村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除了南侧的南湖外,其规模已经基本扩展至现状的范围。经过长达数年的实地踏勘,何可达提出宏村的地理形似一头卧牛,村口的古树为牛角,村落内鳞次栉比的民居为牛身。

何可达提出将村西侧的西溪水引入村落内,人工开凿百尺水圳,作为牛肠;扩建村落内的月沼,作为牛胃;在村南开挖大面积池塘,形成南湖,作为牛肚。最终形成了现在宏村的空间格局,也为“牛形村落”实现了几何形式上的完形。

目前宏村的村落外部边界形态形容为“牛形”虽有些许牵强,但若结合村落内部的月沼和南侧的南湖,牛的形态似乎更加明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何可达的改造,奠定了宏村的空间格局,也较好的解决了高密度传统民居的防火问题,为宏村整体和内部民居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至今做出了贡献。

2.3 西递的外部空间形态

2.3.1 西递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

①定居阶段

西递为胡氏氏族居住地,根据宗族族谱记载,约公元1049 年,胡氏五世祖士良工最早迁居至前后边溪之间所夹用地北侧的一片小高坡上。其后约三百年间,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仅为散落的民居,没有明确的道路和居住组团。由于缺乏详实的史料,这一阶段内具体村落内民居的情况和落位无从考证,仅能确定散居的位置范围(图5)。

图5 定居阶段西递及周边环境

②初具规模阶段

约公元1400 年起至其后两百余年,村落开始沿前边溪两侧逐步向西南侧发展扩张,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街区和村落形态。在前边溪的西侧也有一些散布的民居,但大量民居都沿水兴建,村落整体形态基本填满了前后边溪之间的地域范围(图6)。

图6 初具规模阶段西递及周边环境

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的徽商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村落内和周边开始兴建一些祠堂和牌坊等公共建筑和构筑物。这一时期兴建的敬爱堂成为村落的中心,后毁于火灾,又在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用于纪念十四世祖,并一直保留至今。

③鼎盛阶段

由于徽商势力的不断壮大,许多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成功商人进一步促进了村落的发展壮大,使得西递进入了鼎盛时期。从公元1660 年起的近两百年内,西递的人口规模迅速由前一阶段的1000 多人发展到约3000 人左右。这也使得村落范围急剧扩张,突破前边溪的边界向西发展至西侧的金溪附近、向南发展至接近金溪与前后边溪交汇处,村落范围约达到现状的三倍(图7)。

图7 鼎盛阶段西递及周边环境

这一阶段,村落内的民居数量迅速增长,迎来了民居建设的高峰,同时形成了直街、横路街、沿前后边溪道路的主要路网结构。此外,还兴建了祠堂、书院、牌坊、庙宇等大量公共建筑。

④衰退阶段

清咸丰(公元1851 年)之后,由于徽商经济实力的削弱以及受到太平天国运动战事的影响,西递走上了由盛转衰的进程。虽然村落的主体空间结构尚存,但村落边缘的大量民居毁坏较为严重,尤其是村东和村西的许多住宅和书院,仅部分祠堂得以保留(图8)。

图8 衰退阶段西递及周边环境

图9 月沼与周边祠堂分布位置平面

图10 月沼实景

图11 西递村落中心演变过程示意图

这一阶段虽然西递村落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外部边界范围得以基本保留,但村落边缘和内部多处损毁,呈现出大量空心斑块。目前保留下来的民居、祠堂和牌坊等只有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左右。

2.3.2 西递外部边界形态特征解析

目前西递的村落规模和外部边界形态相比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但仍保持了较为完整的梭形。村落东西长约700m,南北约300m,前、后边溪自村庄北侧和东侧流经村落,并在村落南部汇聚,整个村落坐落于两峡之间的平坦山湾里,从山上俯瞰,整个村落形似一条梭形航船。

与宏村相比,西递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对村落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和改造,村落外部边界形态逐步发展成为梭形更多的是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前、后边溪对村落形态和内部路网结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周边的山体限制了村落进一步向外扩张,使得鼎盛阶段的村落空间基本填满了金溪与后边溪之间的梭形地域。

3 徽州传统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

3.1 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

村庄的内部空间结构反映了物质空间要素的相互空间位置和网络关系,影响着村庄空间形态的演化,是空间布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村庄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用地功能、道路、界面、节点和空间组织关系等。

徽州传统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节点和空间组织关系上,而空间组织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节点的位置。在徽州传统村落的中心节点一般可以认为是祠堂、牌坊等纪念性质的公共建筑和构筑物。因此通过研究宏村、西递的村落中心节点的位移和空间组织关系在村庄发展中的演化过程,可以较好地解析徽州传统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变化。

3.2 宏村的内部空间结构

宏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较为明晰。从定居时期在雷岗山山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后,整个村落的空间布局以月沼为核心。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扩建月沼更进一步巩固了月沼的中心节点地位。

按照何可达对宏村“牛形村落”的规划,月沼位于核心的牛胃位置,周围是村落内部重要的公共空间,居民常在此处聚会。在月沼周边,布局有望月堂、乐叙堂、敬修堂、根心堂、树志堂等汪氏宗族的宗祠和民居,众星捧月般的环绕着月牙状的水塘。月沼向西经过乐贤堂直通宏村村口,向东南通过村内巷道连接敬德堂、南湖书院和南湖的画桥。

月沼作为村落的几何中心和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的中心一直延续至今,从村口或南湖上的画桥进入整个村落,经过悠长的窄巷通向月沼,空间上从开阔收缩后再放大,给人形成视觉感官上的强烈冲击。

3.3 西递的内部空间结构

相比宏村相对稳定的内部空间结构,西递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在定居阶段西递村落规模较小,没有明显的中心,整体分布在前、后边溪之间的高地上。

进入初具规模阶段,村落迅速向南侧发展,新建了大量的民居和祠堂。其中比较重要的敬爱堂和常春堂,分别是十四世祖任亨公和任全公的住地。敬爱堂位于前后边溪交汇处,常春堂位于前边溪西侧。这一阶段村落的大部分民居仍布局在前后边溪之间,散布在前边溪以西范围内的民居较少,因此这一阶段的村落中心从定居阶段的高低上向南转移到敬爱堂的位置。

进入村落发展的鼎盛时期,村落的面积急剧扩张,村落整体范围扩展至西侧金溪附近。村落中的道路系统、水系、宗祠和商业店铺的建设都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村落内逐渐形成商业、公共活动和宗教活动等不同功能的中心。但由于在徽州传统村落中,宗教和氏族礼治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考虑到村落整体的空间形态,这一阶段的村落的核心可以认为是由敬爱堂向西转移至常春堂。

进入衰退时期,村落周边民居减少、村落的整体范围出现萎缩,而常春堂又被太平天国战事破坏,村落的中心由常春堂转移回敬爱堂和鼎盛时期新建的追慕堂(位于敬爱堂西侧、常春堂北侧)周边地域并一直延续至今。

4 结语

通过对宏村和西递的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来看,宏村、西递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徽州传统村落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受到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美学的影响较大,两个村落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隐喻自然的布局特征。相比之下,受何可达基于周边环境的一些针对性规划改造,宏村的“牛形村落”隐喻意味更强;而西递的“梭形”形态,更多的是受到周边环境限制。

宏村和西递的村落内部核心空间都由祠堂和水系构成,但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在两个村落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宏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月沼及其周边的祠堂和民居长期作为宏村内部的中心节点,承担村落空间布局上的联系作用,同时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而西递的内部空间结构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变化较大,先后经历了向南、向西、向东在不同祠堂及周边区域之间的演化,但沿前边溪两侧和敬爱堂周边的区域和道路网络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猜你喜欢

西递宏村空间结构
宏村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西递雨中
西递印象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烟笼宏村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 中国画里的宏村镇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