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旅游的粤西海岛渔村公共建筑策略研究
——以硇洲岛南港村为例

2023-11-16黄韵仪黄若绮庞玥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安徽建筑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南港戏台海岛

黄韵仪,黄若绮,庞玥 (广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研究背景

1.1 乡村振兴政策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报告还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1]。实现乡村振兴,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于部分农业发展受限的乡村而言,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有学者提出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城乡交融共进以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在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农村产业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

图1 政策背景(自绘)

1.2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末人们对传统旅游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思考,“可持续旅游”一词是由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的拓展与实践延伸而来[3]。基于“可持续旅游”的思想,旅游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度假、购物和城市风光游览的传统旅游模式逐步被忽视,人们更偏向于民俗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研学与乡村风光游览等将特殊趣味活动与观光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可持续旅游的关键要点即寻求旅游产业发展当地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三者平衡[4]。

1.3 粤西海岛渔村发展需求

海岛渔村有优秀的生态和景观资源,在旅游业方面有重要价值。海岛四面环水,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丰富的动植物种。由于运输成本高,海岛开发程度较低,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大量海岛自然景观得以保存。粤西海岛热带性明显,阳光充沛,沙滩绵长洁净,海水清澈,适宜开展多种旅游活动[5]。在2019-2022 年,人们的出行距离和范围受限,短途周边游迅速发展,粤西海岛也获得更多旅游发展机遇。然而粤西渔村发展旅游业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游客接待、导引与游览十分不便;渔民参与意识不强;资源未被开发,难以形成规模的景观旅游资源等[6]。最终形成了渔村旅游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弱的现状。

2 硇洲岛南港村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选取硇洲岛南港村作为研究案例。硇洲岛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km 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地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三角中心区域(见图2)。行政村南港村位于湛江海岛硇洲岛的南部沿海,总面积约为5.5km2,下辖13 个自然村,村庄资源丰富。村庄港湾面向南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南港村位于生态观光保育区,建设有国家中心渔港和蕉园及火龙果农业体验基地[7]。

图2 区位分析(自绘)

图3 南港村下辖自然村分布[8]

2.2 交通体系杂乱,市政公服简陋

南港村内乡道及村道呈叶脉状延伸,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生产要求,但整体道路等级偏低、系统性较差。主要道路仅部分实现硬底化,路面质量参差不齐,余下路面为不平整的沙土路。整体道路网络尚未形成环路系统,缺乏必要的公共停车场,整个村内的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需要进行优化(见图4)。

图4 南港村道路现状(自绘)

村内给水、电力、电信设施基本完善,大部分自然村的排水和燃气等相对落后。生活污水大部分呈无序排放状态,易对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海域造成污染。各村均已布置垃圾收集点,但清理不及时,垃圾时常堆积,异味明显。

南港村缺乏教育设施和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仅满足基础需求,商业设施无法满足日常需求。宅基地内建筑间距较小,公共空间受到压缩,公园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公服配套设施不足,导致村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见图5)[8]。

图5 南港村基础设施情况[8]

2.3 蓝绿资源优秀,资源利用欠佳

南港村海岸线资源丰富,但海滩生态较为原始,尚未开发。自然绿地资源以林地为主,多位于村庄外围,覆盖率高但缺少规划,利用率低,生态优势未能得到较好的呈现。

南港村濒临南海,由于海岸线较长且海滩类型丰富,南港村的海岸线适合建设带状滨海公园,其中无暗礁海滩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较大潜力。南港村西部是红树林,红树林有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等作用,是珍稀濒危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如白鹭、海鸥等,对摄影爱好者与鸟类观赏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南港村地处热带季风气候,生长有大量热带植物。村内自然生长有柚子树、菠萝蜜树等果树,荒废的耕地有大量茂密的常青树种。水生动物资源丰富,南港村附近的海域有大量不同品种的海鲜,村民以养殖、收集生蚝和捕捞花蟹、梭子蟹、海虾为主。另外,海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具有极高的科研与观赏价值;海域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图6 蓝绿资源(自摄)

图7 南港村动植物种(自绘)

2.4 文化遗产丰富,传播展示滞后

南港村拥有宗祠、将军墓和古树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雷州戏和传统游神祭祀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图8和图9)。南港村下辖13 个自然村都建有供奉本村保护神的香火庙,占地面积小且型制较为简陋。雷州戏起源于雷州歌,历经300 多年发展成独特的剧种,唱白使用雷州话。在南港村,各村在香火庙附近建有简易的戏台,戏台形式为抬高的硬质水泥方台,舞台上搭建简易铁棚架(见图10),用于村集体活动和雷州戏曲表演,作为娱神之用。戏台在2019年前使用频繁,后因闲置而导致现状破旧,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图8 王氏宗祠和古井[8]

图9 送神仪式和祭拜仪式(自摄)

图10 戏台现状[8]

图11 硇洲岛产业现状(自绘)

渔家文化是渔村获得业态生机、整合文化空间的必需品,是滨海渔村旅游发展的催化剂,以渔村风貌、渔业生产和渔俗风情等为吸引物[9]。然而,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要载体的香火庙和戏台都较为简陋,无法充分展现南港村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对雷州戏和传统游神祭祀活动等非物质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并不到位,南港村当地的年轻人对此缺乏关注,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用于旅游的对外宣传也明显滞后。

2.5 传统经济受制,旅业新兴待发

南港村所辖各自然村之中,临海村以水产养殖、渔业为主,农业种植为辅,而内陆村经济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香蕉、火龙果、蔬菜等农作物。由于海岛特殊的气候条件,常受台风影响,对农作物抗倒伏要求高,农业发展受制。渔业由于国家对海洋生态的强化管理,渔民小渔船捕捞需要规范化管理,大渔船将逐渐取代小渔船,村民渔业未来发展受制。由于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渔农业产业链短,村民经济收入不稳定,南港村经济业态亟需转型。

南港村现有渔港和火龙果园两个旅游点(见图12)。渔港主要用于渔船的停靠,建有长条状的海边步道,便于游客前往渔港观赏及采购鱼货。火龙果种植园用于种植生产和旅游采摘,可开展亲子活动体验火龙果采摘。在英明村、西埠村等几个自然村,村民自发建有多层民宿和小餐馆供民宿客人使用,夏季旅游旺季期间,民宿需求旺盛。据笔者2022 年暑期现场走访得知,南港村共有五家民宿,其中三家处于满客状态。

图12 南港村景点和民宿位置(自绘)

村民对旅游业发展持有热情,但旅游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整体规划,未形成规模开发,设施较为简单,未建立完善的旅游体系,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2.6 旅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湛江是沿海城市,有众多优质海滩,硇洲岛如何在海岛旅行地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又维持岛内良性可持续发展,是当地面临的挑战。南港村旅游资源多样丰富,无论是大自然的原生态还是人工建筑设施都有独特的资源,并且还具有海岛渔村特色的精神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宣传,不能吸引客流。南港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游客除了吃住、交通等基础开销以外没有其他游玩消费项目,游玩方式多为沙滩赶海,活动类型单一。

表1 硇洲岛南港村民宿信息表

粤西海盛行极具特色的雷州戏曲,建有保佑村民日常生活和顺利出海作业的香火庙,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硇洲岛南港村下辖自然村仍保持着传统祭祀仪式和戏曲演出活动,但庙宇及戏台现状大多不佳,需要对村内传统文化空间进行优化提升,激活南港村的地域文化特色。

渔业和农业的产业链较短且与旅游产业链连接不紧密,经济效益不高。硇洲岛旅游业发展较为粗放,村内现有发展是村民自发自费的建设,而地方政府缺乏对硇洲岛整体发展的规划。南港村需要与硇洲岛上其余村落合作发展,各旅游景点形成联动,发挥各自长处,互补不足,依靠聚集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 南港村旅游空间规划策略

3.1 规划游览路线,提升临海旅游体验

3.1.1 道路串联自然村

通过游览路线的统一规划串联,把南港村现有资源最优化利用,继续建设贸易渔港、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同时整合三方产品资源,设立“续浪集市”(见图13)。通过滨海步道的规划建设,打通产品和研学的连接路径,提升滨海渔村旅游品质,促进南港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图13 路线规划示意图(自绘)

3.1.2 英明村步道设计

对南港村所辖自然村之中开设民宿、接待游客数量最多的英明村,结合其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游客步道设计,以实现整合旅游资源、梳理村落游客路线、提升游客体验的目标。从空间属性的角度,将英明村海岸分为“人-神-自然”三部分:村落民居建筑所处地块是村民生活区域,容纳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这一区域即“人的空间”;沙滩上建有香火庙及面对香火庙的戏台,该空间容纳着村民的宗教祭祀行为,是属于村民信仰的保护神的空间,这一区域即“神灵的空间”;神灵庇佑信徒在海上平安,海洋是让人敬畏的“自然的空间”(见图14)。

图14 村落活化步道规划图(自绘)

①生态步道:生态与乡野——在生态乡野之旅中,感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生态步道以特色展示区、村民游客公共活动广场和蔬果种植采摘区为主要空间场所,串联村落的文化、生活和生态,从村落入口直达研学中心和海滨沙滩,提升村落空间质量,丰富村民生活场所,向游客展示海岛渔村的特色风貌(见图15)。

图15 生态步道示意图(自绘)

②海滨步道:听风与见海——收到一封夹着海风的信,聆听大海的声音

海滨步道以全龄儿童区、观海长廊和亲水风动装置为主要空间场所,多角度、多视角地展示海滨风景,步道以村落停车场入口为起点,与大海平行,经过香火庙和戏台,最终抵达研学中心。海滨步道的设计为游客提供更多海滨活动的可能性,力求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休闲游玩体验(见图16)。

图16 滨海步道示意图(自绘)

3.2 改造戏台空间,助力地方文化延续

戏台既是传统文化中雷州戏曲传播的重要场地,也是不同人群的聚集场所。在现有铁棚架基础上翻新戏台,保持戏台的朝向,延续戏台与香火庙的联系,保留戏台的戏曲表演祭祀功能(见图17)。同时,为了提高戏台空间的使用频率,让戏台成为活跃的公共空间并融入旅游活动和日常生活,需对戏台空间进行日常化更新改造,让戏台功能成为日常广场与公众活动舞台,而不仅仅服务于传统戏曲(见图18)。

图17 戏台与香火庙(自绘)

图18 戏台活动场景(自绘)

3.3 设计研学建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3.1 创新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性的系统,“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同样也适用于乡村。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以生产为基础,以增长工作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发扬传统工艺,最终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以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10]。

在南港村中,“产”是由企业主导的渔产品和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学”是促进学校到当地进行实践学习,同时和当地渔民和农民进行交流学习;“研”则是相关研究机构的进驻,力求形成“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同时当地村民通过对生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为生产提供更优秀的劳动人才,提高生产的经济效应,将部分收益用于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实践化使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由于乡村经济相比于高新产业经济效率低,产学研一体化的驱动力较低,以自然研学和文化研学为主题的可持续旅游作为驱动因素加入体系中提高产学研三方面的发展活力。“产”不仅是当地渔农业的生产,还包括针对旅客的渔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学”是当地与学校合作的实践学习项目,作为可持续生态研学旅游的活动组织方;“研”则是科研机构与当地合作的研究项目,可作为研学旅游的专业知识支撑。让村民产品有销路,科研人员研究有支持,游客旅行有收获,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驱动“产学研游”创新的乡村经济发展系统,在南港村下辖的英明村设计一座研学中心作为在当地开展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场所。英明村研学活动中心包括四个功能:一是教研,提供专业实验室和教学互动场所;二是展览宣传,提供相关生态知识的介绍和生态标本的展示;三是休闲娱乐,供村民及游客休闲娱乐,包括休闲茶座、零售商店、观景平台等;四是活动中心的服务和管理。

图19 “产学研游”模式(自绘)

3.3.2 研学中心设计方案

场地选址位于英明村人、神、自然三处空间中“神”的部分,即三个部分的中间位置,既是“人”与“神”的连结,也是“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在选址的北侧与东侧也规划了两条道路,道路的尽头都指向研学中心,“人”和“神”在此交汇,建筑南向大海,回归“自然”,以此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英明村整体布局是棋盘式,形成了良好的通风廊道。本设计通过提取英明村宅基地尺寸作为建筑单体模数,各单体之间通道延续英明村棋盘式布局的巷道肌理。考虑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特征,在基本体块布局上设计波浪式大屋顶,实现较好的遮阳和通风。

建筑功能包括研学活动功能空间如展厅、研讨室、办公室等,同时配备商店、餐厅等商业服务空间。此外,考虑到村落传统信仰以及暗夜星空景观资源,还设置一个观星台,是研学活动场地也是香火庙与戏台“神性”的延伸。这座建筑带动英明村研学旅游的发展,并且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休闲活动场所。

图20 建筑整体效果图(自绘)

图21 首层平面图(自绘)

图22 场景展示图(自绘)

图23 建筑节能构造(自绘)

3.3.3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

当地夏季炎热漫长,通风遮阳对人居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在建筑构造上,使用特朗勃墙和双层low-E 玻璃,以节能的手段达到舒适的室内外环境。通过ladybug 软件进行太阳辐射模拟(见图24),大屋顶有极好的遮阳降温效果,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降低空调等设备的能耗。大屋顶还可放置太阳能光伏板,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通过斯维尔软件进行风环境模拟(见图25),确定舒适的建筑形体布置,在保持良好的室外通风效果的基础上,建筑南面形态上起到一定的风道作用,改善建筑北面和西面的静风区问题,室内通风效果得到提升。

图24 太阳辐射模拟图(自绘)

图25 风环境模拟图(自绘)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和海岛渔村自身提升的需求下,科学更新海岛渔村空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硇洲岛南港村为例,因地制宜提出“产学研游”一体贯通的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以“人-神-自然”为设计整体构思概念,提出了“步道串联自然村、活化村内公共空间、传统戏台翻新改造、研学中心的方案设计”等空间更新的策略,旨在强调海岛渔村的旅游发展策略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最优化、延续地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南港戏台海岛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戏台送到家门口
渤化南港码头公司首船起航
狸猫戏台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铁四院参建的香港地铁南港岛线开通运营
山西古戏台掠影
福州新南港大桥8月底通车 闽侯南通将不再“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