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古村生态智慧挖掘与保护对策探析
2023-11-16韩臣韦宝畏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韩臣,韦宝畏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0 前言
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作为新型历史遗产保护形态,其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发展与人居环境领域的概念转型提升之上。生态智慧村落发展的前沿是以乡土建筑转型为基础,多元化特征的传承性需要地域个性与文化的有效结合控制,传统的人居环境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集活动与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等形式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进行卓越智慧的营造,进而展现其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并增进对人居环境的探讨研究,实现“天人合一、物我统一”的精神境界。基于此,笔者以生态智慧挖掘与保护对策为依据,针对南屏村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生态智慧”型结构体系,增强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独特性,塑造以人为本的徽派村落建筑空间及非遗文化认同,从就地取材、防火防灾、活态保护、经济迎合等角度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下的村落保护与生态智慧的措施挖掘,以期能为南屏村乃至徽派地区其他领域村落保护及生态智慧挖掘提供一定参考。
1 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智慧挖掘概述
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智慧挖掘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历史的演变和推动下,南屏村最终形成了颇具生态智慧、文化魅力、艺术涵养的生态聚集地,这个聚集地为徽州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财富,是现代文旅产业的先锋使者。从文坛当下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来看,一方面传统不仅需要维护和修缮,更需要使用和发展,在了解传统村落文化积淀的同时,也要在社会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承担起对传统村落细心呵护的重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维护好徽派地区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同时保护和更新当地人民的文化传承,这是历史的启迪,也是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生态智慧挖掘其内涵建立在保护措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而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作为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历史积累后的传承产物,其保护与传承的完整性取决于文旅产业加强磨损修复控制的力度。随着生态智慧模式与以人为本理念传播发展背景的深入,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与生态智慧如何渗入人文观念、自然观念等理念融合模式的问题也在徽州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基于以生态智慧作为营造理念渗入自然、材料、建筑造型等方面的研究显示,传统村落的文旅产业转型及生态智慧挖掘与经济创新利用,需要借助古人精神文明与历史生活的融合,而保护的过程需要结合明清历史与村落的发展脉络,进一步与生态智慧理念相互融合,将保护更新手段提升,并且将生态智慧推动传统村落的自然与历史发展根基作为主要维护策略。基于此,笔者根据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以深入挖掘其生态智慧为基石,以保护更新策略为目标,以期形成在自然属性-人文属性-保健作用基本框架中(如图1)展开对生态智慧问题的研究。
图1 生态智慧的原始框架和演变后的框架
2 徽州地区南屏村现状分析
2.1 南屏村的位置分析与历史演变
徽州古村落为我国古村落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南屏村位于徽州省黟县西南部的静谧群山内,曾名叶村。该村落年代久远,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文化底蕴颇浓。往事越千年,古徽州作为古代经商往来的重要贸易处,曾见证了战争与和平。在东晋后期,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大批官僚资本家举族南迁,造成江南富饶地区一度出现官多位少的现象,而徽州传统村落则群山抱水,道路曲折,实为躲避战乱的福地,故当权者将其一分为五,为安徽省休宁县、祁门县、石台县、绩溪县以及如今江西省的婺源县,且其全部隶属于今安徽省黟县,而南屏村则隶属于黟县境内并延续至此,未曾改变。
2.2 南屏村的选址与空间格局详析
南屏村选址颇具独特性,其着重强调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理念。该村落地处幽僻,周边无明显遮挡物,南屏古村落三面环山,金竹山、淋沥山、南屏山,其东至下村、西至西园、北至汐溪,属于典型依山而建的传统村落,有秀丽的“南屏山八景”。南屏古村周边分布村落较多,东可至西递村,北至宏村,颇为便利。村落全境内呈现了山水与共的标志性村落布局,颇具藏风聚气之态势。这种徽州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建筑群承载了徽州人民朴实的劳动精神,是徽州人民不断积累的宝贵历史遗产,是徽州人民所秉持的精神活动及产物,是发展、更新、保护的总和。
从平面布局看,该村呈现了良田美居的艺术视野,颇具“桃花源里人家”之美称,此可追溯至古文《桃花源记》的洞天之语“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来追溯历史遗产的精髓融合之壮美,甚至多名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素材来源地便是古黟地。其规整的建筑布局、依山而行的建筑体块、蜿蜒曲折的巷道与方正院落的建筑形态相互贯通,维持了原始村落的原汁原味,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态智慧观,其空间布局及生态价值概述如表1 所示。此外,该村落仍保留着原始的排水沟渠、永久性农田。从整体形态来看,以南屏山为基点、传统民居建筑为嘱托,街巷道路将其融会贯通地连接起来,交通发达,生活便利。受原始地形的影响,村落内部变动甚少,旅游文化产生破坏相对较轻,原始农田保存较为完整,围合在建筑外侧,并与其建筑相互呼应,造型映衬,装饰得当。
表1 南屏村空间布局及生态价值概述
2.3 南屏村的文化遗产独特性详述
2.3.1 生态智慧延续性
南屏村延续了“依山造屋”“大门不朝南”“藏风聚气”等原则。现如今,传统建筑不符合人体平衡发展规律的言论层出不穷,笔者以通过考察所得的智慧性民居的设计方针为例对南屏村展开了生态宜居性村落的探讨,使用了本土最新颖的设计手段,以激发可行性的“木建筑”维护措施。如南屏村属于平原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故农田多围合在村落的外部,使其形成了一个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高密度的住宅,低密度的土地开垦,促进了人们对宜居性居所的理解。南屏村是中国少有的村落影视基地,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其以“木建筑”为主流的风尚延续至今。
2.3.2 文化记忆普遍性
徽州村落是构成文化基因的微小细胞组成的有机整体,对其进行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儿女一生的伟大事业。作为曾经历史上人口大规模移民的聚集地,也作为人们为了躲避战争而选择的文化发源地,南屏村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明清类古建筑群。其中饱含了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向往和平的不变初心,理应在保留村落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将文化的烙印深刻在人民心中,积极承担乡村文化保护重任。强烈的文化记忆,掺杂的是多祠堂、多巷道、多井眼的风格,凝聚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间庞大的建筑群体、72 条交错的巷道,三百多座明清建筑都是南屏古村的特色文化传承,也是普适性的徽派建筑特点。
2.3.3 资源保护更新性
木构建筑是双碳背景下的环保建筑,那么如何在实现保温节能、符合人的生长需要的同时,保持资源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传统村落是人居水平较高的群众聚集处,在保留完整历史遗迹的情况下,更新古村落的配置条件,进而提升木材的循环使用效率,是每个居民需要担负的历史重担。南屏古村历史资源独特,主要包括丰富的木结构与发达的雕刻艺术。村内现在仍保留原始住民使用的井、巷、祠堂等古物,且周边分布有潺潺而流的溪水以及随风而动的造水车。同时,古人对于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风水学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待自然资源的珍惜与保护,这些观点目前仍留存在南屏古村内部尚未改变。
3 徽州地区南屏村生态智慧挖掘
受到经济因素、地理位置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南屏古村目前尚未进行完善的生态智慧挖掘,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和古籍的查询,对目前南屏古村内部的生态智慧挖掘做如下分析。
3.1 结构体系完善化
上文提到南屏村具备完善的生态框架和自然资源,受周边环境以及历史的文化积淀与人民长期生活所产生的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影响,村落内部的结构体系处于相对完善的条件,更因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而实现了建筑与街巷空间的融合与保护。同时,政府部门也针对此传统古村落展开了定点规划的文旅产业维护措施,修建了旅游文化栖息构筑物,也随着“修旧如旧”热潮的推进,保留了古祠堂的神秘风韵。古籍有方腊入黟过五都南屏、四都黄村等地而兵未刃血、秋毫无犯的记载,足以见得南屏古村文化深远,结构完善。
3.2 就地取材智慧化
就地取材是古村落设计建造之初的重要方式。对村民而言,这些村落内部形成的百年古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晶,颇具观赏价值。因南屏古村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使其建造工艺保留了就地取材的原始特点,以当地的木结构、砖结构及石材为肌理,建造生态宜居的环境是该传统村落规划时优先考虑的问题和因素。但该村仍保持维护自然的原始手段,以基础性措施保护现存树木,最大化再生资源,进而促进古村落的优美环境长久性,上述就地取材问题亟待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探寻与挖掘。
3.3 防火防灾一体化
由于南屏古村建造材料的独特性,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及考察,发现该村能在完善居民用水的同时与周边河流沟渠相互衔接,以此来避免木建筑因火灾遭遇损坏的问题出现。各村落、村镇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促进用水充沛与安全,防止火灾问题严重化,以防后期出现木构架损坏、建筑屋面破损等突出问题。如宏村以“四水归堂”之手法蓄水防灾,汇入月池,防范灾害。同时,南屏古村效仿其独特手法对内部木构建筑进行饰面彩绘与防火材料涂抹,进而预防灾难的发生。村内部分村民防范意识得到加强,在政府的有力监督下,开设水口,从武陵溪引入水源作为防火防灾一体化的有力措施,致使该村内部建筑未被破坏,至今风貌仍保存完整。由于木构件的自身特点,村民们的自身修缮能力也逐年提升,这对该村落的原始空间形态、风貌维护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该村落建筑的文化底蕴传承性及安全力度有效性。
3.4 非物质文化习俗
从南屏古村现状分析,村落内部以影视基地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作品包括国内知名导演张艺谋领衔拍摄的《菊豆》。通过影视行业的传播,加深了当地文化魅力的底蕴,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经济链条;诗词作赋、琴棋书画主要是当地居民日常消遣的手段,其在建筑上的影响颇为深远,如颇具宗族势力的古祠堂——西园,更是清代才子姚鼐笔下《西园记》中未能到达的一大遗憾。“科教兴国”“文化自信”所倡导的今天,学术作为发展主流,在古老的徽州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清中叶后,随着南屏村民对程朱理学的不断推敲,私塾的建造也大肆兴起。随后,文化象征的支祠、家祠层出不穷,目的多为学习、教育等。神坛寺庙等祭拜类场所逐年递增,用于寄托美好的夙愿及向往。村内人口相对集中,建筑群落保存完整,非物质文化习俗仍延续至今。
3.5 日常生态性水口渠
南屏古村的生态智慧挖掘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匮乏,而作为堪舆术中较为流行的专有名词——水口,人们的了解甚少,无明确的刊物记载,目前仍处于少量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及参观的探索阶段。南屏水口建于南屏山下金家墩高基处,水口中有构筑物,作为南屏古村的重要标志,水口多布置在村口等紧要位置。以“门户”作用,限定内外空间尺度性。由于破坏力度较小,村落生态保护较为完整,水口的留存维持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反映文化内涵的生态载体,村落周边维护的水渠便是其村内村民主要用水来源,日常排水依户型周边建造,蜿蜒曲折,融汇至水口处。在古村落记载中,黟县南屏水口是杰出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代表之一。在南屏建村之际,便有“入山首观水口”的说法,这也侧面反映出村落建造时对于生态智慧的考究颇为缜密,作为一个空间丰富的景观走廊,南屏古村将其设计的惟妙惟肖。
4 保护延续南屏古村文化空间
4.1 打造“生态文化”空间格局
对南屏古村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街巷道路进行整体维护,构建“人、水、山、居”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关系。在整体维护的基础上,探寻古村落间的文化意象。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及影响,村落普遍采用“点、线、面”的整体空间布局方式(图2)。“点”为古村落单体建筑原型;“线”为围合建筑的周边街巷道路;“面”可分为两方面进行介绍,从微观层面来说,其代表了院落间的组成关系以及“四合院”式宗祠、庙宇、围墙等建筑间的构成方式,从宏观层面来说,其代表了整体村落的构成肌理,主要包括建筑群、街巷、自然景观、周边水渠等建筑及构筑物,形成广义上的多动线系统。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依据现存相关数据、文献等记载,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描述南屏村的文化内核,以自然为根、文化为核,在更新的基础上科学保护,因地制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形态,通过系统化描述,使村落整体稳定发展。
图2 “点-线-面”空间规划图
4.2 增强民族归属感,塑造文旅形象
古村落既作为一个静态的生活载体,也是一个活态的居住空间。南屏古村拥有丰厚的自然文化景观资源(见表2),其堪舆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底蕴都是尤为珍贵的精神遗产。因此,通过文旅形象的塑造,可以加快南屏古村的经济发展,带动徽派人民生活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传承,进而塑造较为独特的文旅形象。
表2 南屏村文化景观资源现状梳理
4.2.1 共生性保护原则,村落与文化相互促进,重塑梦想港湾
相对于较为发达的城市现代建筑群,徽州村落建筑外观破损,呈现老态龙钟之貌,以共生性保护原则为基础,不断深入探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理念,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断提升乡村生活的整体水平,实现“背山面水”的诗情画意,打造凝聚梦想港湾的文旅夙愿之居所。
4.2.2 缓解建筑历史遗产与可持续性原则的矛盾,创造循环节能的新环境
传统村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居高不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颇有保护更新之必要。然而在人们开发文旅产业的演进过程中,时常产生由于村落年久失修而重新修缮的失真现象。因此,本文以讨论历史建筑遗产与现代可持续原则的矛盾性为重点,提出长久使用且能回归自然的创新策略。
4.2.3 重视非遗文化烙印的延续,保护精致细腻的人文情操
在徽州传统村落的围合范围内,通过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戏台、祠堂、宗祠、书院等原始建筑也被人们展开讨论与维护,从而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无形的情感寄托——“非遗文化烙印”,成为家族荣衰与村落兴衰的关键,展现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人文喜好的魅力,进而表达希冀、渴求和恐惧等细腻的人文情操。
4.3 延续文化肌理,构建文化传承缩影
生态智慧挖掘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新点之一。南屏古村所在区域民居分布较为集中,而在村庄内部形态的打造过程中势必会造成内部自然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这将会直接产生空间格局失衡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延续原始文化肌理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怎样维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几点研究视角,通过共生性原则探索生态智慧,运用可持续性原则讨论保护对策,并且形成非遗文化保护的长久策略,从而实现整体维护发展。此外,南屏古村在自身发挥资源潜力的情况下,也应带动周边村落协同发展,实现文化与价值相互贯通的互动性,进而引导村落内部的物质价值向文化价值转移。
南屏古村位于我国北纬30°的神秘线上,许多神奇的景观也分布于此,如巍峨而高耸的黄山,让人叹为观止。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安静,其周边分布多个传统村落(如颇负盛名的宏村)、游客络绎不绝的牌坊圣地(西递)、写生学生聚集地等诸多旅游景点,而南屏古村自身具备丰富的价值景观,村落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掠夺关系。因此,可以通过一景点带动周边的策略,以较“火爆”基地帮扶“冷僻”村落的方式,依托较近的地理位置,对接经济发展速度,形成“宏村-西递-南屏-屏山”包围圈,进而规划出较优越的旅行路径,实现游客的一体化游览方案,促进文化传承紧密衔接的一体化缩影,更好地延续原始文化肌理。
5 结语
笔者认为,生态智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展示徽州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创新设计体系。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化因素、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南屏村作为徽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传统村落,必须深化对其生态智慧的挖掘及保护对策的探究,以共生性、可持续性、非遗文化保护等原则进行探讨。因此,对南屏古村的保护与生态挖掘也是对整个徽州地区传统文化未来传承保护的积极尝试。此外,古村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也是历史文化价值的聚集地,但由于受到其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文旅产业集中化、建筑破损造成的表面失真、风格特征的统一化模式以及文化肌理颠覆性错乱等,仍对保护对策产生了阻挠和破坏,这也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齐心协力进行研究和对策研发,提出适应地域气候的保护措施,不断改进传统村落在保护和生态智慧挖掘方面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