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16赖志勇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2期
关键词: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赖志勇

摘要: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关系到国计民生,如何凸显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是关键。但在实践中,国企在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国企的长期发展战略,也会导致内部各项预算管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到位,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国企资源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国企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优化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国企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国有企业要做好对外部市场的管理,也要提升内部管理的规范性,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高效的绩效评价,对企业内部成本做到全面控制,保障企業内部资源高效分配,在良好的内部管理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安全稳定性,为各类企业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文章重点研究了我国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企业预算和绩效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问题;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我国国企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市场中,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重大,带动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在国际市场中,国有企业代表国家形象,这要求国有企业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将国企全面预算与绩效评价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国企内部控制,优化国企各项资源配置,实现国企发展战略目标。但就现状而言,一些国企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且部分国企管理者对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企业发展受阻,只有妥善解决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才能维护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企业在新时代快速持续发展。

一、相关基础理论

(一)全面预算管理基本理论

1. 全面预算管理定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规划为依据,层层解析并下达至企业内部各单元,进行一系列的协调、预算、控制和评价,构建的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指标管理体系,开始就把企业内部各部门责任工作目标与战略规划联系在一起,对企业职能部门各自所承担的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并对所完成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奖励。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以“权力分享为基础的分权”的经营理念,它可以通过“划分权责、集中监管”的方式,有效地分配企业的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 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流程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流程是建立预算目标、编制预算、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和评价、预算调整。(1)确定预算目标。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策略计划,通过对市场进行预测和分析,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通过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协调,最终确定预算目标。(2)编制预算。编制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能否贯彻落实、年度经营目标能否实现、预算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等都取决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是否得当。(3)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执行是以预算为基准,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通过过程监督、信息反馈和调整预算等手段来保证预算的执行依照预算标准。(4)预算考核与监督。对企业进行全面预算实施的监督考核,可以增强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力,促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实现各项预算目标,为企业在下一阶段的预算目标积累经验,是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目标的基础和依据。(5)预算调整。根据预算执行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编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预算目标调整计划,并将其上报并提交综合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审核、讨论,最后提交预算组织的管理层做出最终的调整和预算决定。

(二)绩效及绩效评价基本理论

1. 绩效评价的定义

绩效评价是一种客观、公正、准确地衡量和评价企业在某一特定的运营时期内的经营业绩和职工的表现方式。通过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参考一定的科学规范,根据既定的评价流程,对企业的业绩进行量化与定性的比较,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企业绩效评价综合应用数理统计与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其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方法,它通过比较已经发生的结果与既定的标准来判定企业的发展境况,从而为管理者制定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2. 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1)指标选取方法。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综合分析,从预算的制定、实施、控制、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评价的重点在于综合预算管理和实施两方面内容。

(2)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划分为不同的要素,并将它们按照支配关系进行分类,形成一个有序的分层结构,并利用综合比较来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AHP法可以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推理紧密结合,定量地描述决策过程, AHP具有分解、判断、综合等基本特性,是一种很有特色和优势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二、国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与重要性

企业预算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当前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对今后的各项业务和所需要的资金进行全面而深刻地预测和统筹,将其与实际成效进行比较,并进行合理分析和规划,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已有的业务活动,有利于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和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全面预算管理是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控制和区分的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在确保资金不断注入情况下,更好地完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它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最突出的优点是:经济效益良好、市场适应性强,可以实现企业主动经营和综合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和运营方式,是企业不断前进的阶梯,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与交流。

(二)绩效评价的特点与重要性

绩效评价是指企业对职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记录、分析与评估,以反映个人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并根据具体情况,评价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业绩成果。通过对各部门的业绩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各部门的业绩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为以后的预算编制和管理提供依据。绩效评价从企业的发展目标入手,通过对职工薪酬制度的评价,让职工和企业达成共同的目标,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绩效评价机制,可以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让每位职工都有良好的表现,才能切实、有效地完成企业绩效指标。

三、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缺乏科学认知

在新的经济大环境下,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是加强国企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从当前一些国企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来看,部分国企对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认知还很薄弱,缺乏对国企全面预算与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管理者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业务上,认为只有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有效地提升国企的经济效益,推动国企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但是,其并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国企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提高国企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在实现国企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工作的价值。由于国有企业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在绩效管理环节也缺乏相应的研究与考量,因而不能充分地支持和关注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与优化,从而使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无法推动国企的健康发展。

(二)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缺乏激励性元素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必然要与绩效评价相结合。为了充分发挥国企职工的工作热情,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必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是,有些国企的管理者却忽略了激励措施的重要性,仅仅采取了表面化、象征性的措施,使其激励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有些国企在工作中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不但不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还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相关部门没有对职工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在物质、精神激励方面存在众多不足,员工的工作热情难以有效调动,心理上无法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在工作中也会缺失相应的动力,长期来看,职工会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乃至对国企的战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缺少明确的目标

国企在实施或发展特定的项目或工作时,必须事先制订一个完善的、明确的工作目标,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有些国企并没有针对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制订有效的、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就给国企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无法掌握行业发展态势。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目标,未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信心不足,抱有懈怠、懒惰、麻木的工作态度,难以为国企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且,有些领导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职工,导致潜规则、不平衡等现象时有发生。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如果缺少明确的目标及核心价值,那么,晋升和奖励体制就会变成空壳,对国企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此外,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未能有效衔接企业发展战略,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内部冲突。如果不加强对国企的管理,就会使矛盾加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长期如此,没有工作目标支持的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就会产生数据偏差,从而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因此,不仅无法指导国企的发展,反而会给国企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有效的、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企的经营体制也日趋健全,但目前我国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仍有许多问题,根源在于国企预算管理工作的广泛性,国企管理者对预算信息的管控不科学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影响到国企的发展和经营产生的利润。另外,由于预算管理体系无法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相结合,使其工作成为一种表象,其实施成果缺乏时效性。此外,全面预算是衡量国企发展成本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国企的真实经济实力、执行力、组织力等综合水平的体现。如果国企不能有效地补充预算管理体系内部因素,将会妨碍相关管理,甚至对国企的经济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国企亟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五)绩效评价机制作用发挥受限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济保持动态化发展。企业要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指导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情况下,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结合,才能推动国企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有的国企的绩效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有的甚至还处在初级状态,无法真正地适应国企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由于绩效评价机制的作用发挥受限,导致了国企的内部环境发展不平衡,使预算和绩效管理工作偏离正常轨道,对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束缚。此外,通过绩效评价,能够有效衡量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若企业不考量战略目标、不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就会导致绩效评价缺乏时效性,无法协调国企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导致其难以承担起国企经济发展的任务。

四、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科学认知

在国企经营活动中,国企管理者要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提高国企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企业开展实际业务工作中要意识到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的必要性,以保证实施的成效。绩效评价不仅是对职工的评价,也是对企业在各层面实现战略目标的综合性考量。例如,华夏银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全面性为首要出发点,通过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整合,综合协调、稳定企业各经营环节。同时,推动企业全员共同参与,提高相关认知,努力完成全面預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各项指标。国企要充分利用内部凝聚力强、思想觉悟高的特点,通过专题培训、座谈会等方式,在国企内营造一种全民参与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工,都要保持对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深刻认识。此外,要让职工全面了解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制度在国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融入高效的激励制度,提升预算与绩效效用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对内部发展环境进行优化,扩宽领导者的思维与眼界,落实好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在绩效评价系统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并不断发挥其工作效能,以保证国企及职工的持续利益。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激励和惩罚机制,以完善考核制度。国企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职工以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为国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其次,要结合国企发展的实际情况,要调整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工作之间的关系。落实好企业各项激励措施,保障员工的各项福利,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再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职工的专业技能、思想素质、职业操守等方面,提高职工的工作意识和能力,为国企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管理者要遵守预算管理规则与企业内部绩效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员工岗位。为员工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有效激励员工,激发内部竞争意识,充分利用好奖惩机制,发挥奖惩机制的辅助作用,让国企职工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工作,充分挖掘其潜力。

(三)做好预算与评价规划,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国企总体经营规划,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企绩效评价、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必须建立清晰的预算与绩效指标。例如,华夏银行在编制全面预算之前,会结合企业经营情况树立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并细化至每一期,对预算的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遵循逐级汇总原则,从而形成企业小步快走的发展格局。全面预算作为国企经营活动的重要先决条件,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和管理。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发展水平,规划好内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制订科学的工作目标,对职工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进行规范,并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目标,创新工作开展方式,从根本上对国企的运作进行全面规划,确保国企經济可持续发展。其次,国企的管理者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要把预算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在国企发展战略中,将预算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国企和职工的关系得到持续的协调。在岗位工作中,要实现国企发展目标,激发职工工作动力,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实现更大的工作价值。再次,国企管理者要根据既定的目标建立专业的监管与管理部门。通过监督管理部门对员工进行激励,不断细化国企内部的经营目标,使得各个部门可以齐心协力,为国企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要做好目标优化工作,明确内部各项工作内容。在各部门共同配合下,减少人力资源浪费、资金浪费,提高国企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使国企有效完成各项目标。

(四)优化预算管理体系,为国企发展增添动力

要全面优化国企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服务于战略目标。国企管理者必须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制度,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发展计划及后期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优化内部岗位职责,保障员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利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工作方法,使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其次,要严格控制国企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职工的个人理念、行为进行规范,以保证职工对企业安排的服从,从而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最后,相关部门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加强人员培训,对5G、大数据技术加强应用,逐步淘汰传统、落后的预算管理方式,摸索出符合国企自身发展的预算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国企的发展动能。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根据国企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现有预算方案,明确企业自身发展特性,在规范化的预算管理制度下,透明化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增加国有企业内部发展动力。

(五)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价值

国企管理者应当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制订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案,打造适宜企业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员工工作热情,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对职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使国企职工的工作意识能够得到持续提高。通过对职工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使其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首先,国企管理者要坚持“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持续维护国企内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给予职工公平的晋升机会,使其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其次,要将相关绩效评价体系明晰化、细致化,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通过职工对奖励、绩效方式的认可,促进职工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国企管理者要利用分级评价、分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持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优化绩效评价结果,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五、结语

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是一种全方位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国有企业要转变对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认识,规范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绩效评价中加强多方面的考量;加强应用激励制度,保障员工利益,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在预算与绩效评价中,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流程环节的管控;要打造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对内部岗位职责进行有效划分,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完善各项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执行;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在精神、物质层面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此外,落实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工作,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不断对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才能使其产生更多的价值,从而为国企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毓秋.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融通研究——基于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21(12):33-40.

[2]李邦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6):66-67.

[3]刘衡.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融合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0(15):99+101.

[4]赵卫和.事业单位管理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J].知识经济,2020(03):67+71.

[5]周莹.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者,2020,034(05):11-12+14.

(作者单位:深圳市深业航天食品与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构建企业内控体系漫谈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