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分析的路径研究

2023-11-15吴勇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吴勇

摘  要:在语文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便是文学教育。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对文学作品的人物进行解读、形象分析,学生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文学教育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人物神态、外表描写的赏析,来比较人物思想内涵的复杂性,以及对人物思想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分析,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文章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分析的路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他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物形象分析;语文教学

在文学教育中,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创作的背景、创作的主题等因素,仔细阅读每一个情节,认真分析每一个人物。特别是那些名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主题本身就是多层、立体的,教师在引领学生的学习中,如果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就会犯下片面分析、妄下结论的错误,从而误导了学生,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研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探讨如何带领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挖人物形象的内涵,以期给予其他语文教师一定的教学参考。

一、善用描写分析方法

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采用描写的写作手法,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人物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而为读者展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展开的。因此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要对其本身的描写进行仔细思考外,还要对环境描写延伸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状态进行思考。一般而言,关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描写方法,可以分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细节描写

在细节描写中,“细节”可谓囊括了所有的描写对象,但是绝不等于简单、细致地描写。如果教师只从字面意思上强调“细节”二字,学生则有可能在写作或阅读上理解不到位。细节描写固然要体现一个“细”字,但是不能将细节描写等同于毫无逻辑的文字堆砌。细节描写在体现“细”的前提下,更要讲究章法,文字要经得住推敲。如果教师掌握了细节描写逻辑,就可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这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实地去感受细节描写带来的画面感。例如,在对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细节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先讓学生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然后教师从父亲的穿着、动作突出整段细节描写的连贯、自然、干净和利落,并强调这段描写没有过多的赘述,也没有辞藻的堆砌,真实地展现了父亲过铁路的艰难。

(二)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往往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活动。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直接将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变化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能够使读者快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字来感受作者的心理描写。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通过“想”字引出了阿Q的心理状态。这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很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当然,作者有时并不是直接讲述人物的心理独白,而是通过旁观者对人物的态度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如鲁迅先生在其白话小说《孔乙己》中,通过不同的旁观者对主人公的百般戏弄和嘲笑,描绘了作为不幸者的主人公痛苦不堪的心理变化,给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人性的丑恶、自私和麻木无情,深刻揭示了当时以不幸者的不幸为乐的病态社会。

(三)环境描写

一方面,环境描写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反映出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交代,可以使人物的立体感更强,人物的心理状态也能得到更好的烘托。景物描写作为环境描写的一种,其通过写景显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给读者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和孙犁先生笔下的《荷花淀》,都是通过景物特征来衬托人物的心情。《社戏》中,作者三次对“豆麦”进行了景物描写,一方面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另一方面两岸的美景也反映了作者夏夜驾船出行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荷花淀》中,描写了妇女们划船找丈夫和遇到敌人时不同的情境,烘托出了不一样的心情。

二、巧用对比分析方法

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无论其性格好与坏,被塑造出来都是为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简单地分为正和反两类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人物个体可能同时具有正反两种性格。既然存在正反两大类形象,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中大量人物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出来。

(一)人物形象自身的对比

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物形象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变化而不同,而人物自身形象的变化,往往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变化上。对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深层探究,也有助于凸显文学作品的主题。

(二)同类形象的对比

人物形象除了可以和自身进行对比之外,也可以在具有共性的一类群体中进行对比,以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进而强化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水浒传》第三回中,施耐庵通过对比史进与李忠二人给鲁提辖借钱救助金氏父女之举,凸显出李忠慷慨大方的人物性格。

(三)不同类形象的对比

如果同类形象对比的作用是正向衬托,那么不同类别形象之间的对比则具有反衬作用。在论证一个人是否是好人时,一味地说好是不够的,文学作品还需要将坏的一面展现出来,这种不同形象的对比,会让“好”与“坏”的人物形象差距拉大,营造出巨大的反差。例如,鲁提辖的伸张正义、嫉恶如仇与郑屠鱼肉百姓、穷凶极恶的对比;自私、冷酷的菲利普夫妇与善良纯真、具有同情心的若瑟夫的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活用多视角分析方法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多角度的描写,可以体现在时代背景上,即处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作者在写作时,也会有对应时空状态下的不同描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能够梳理出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探究出人物思想性格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例如:

1.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不同时期(少年和中年)的闰土进行了描写,从年少时的天真无邪到中年时的麻木不仁,以时间角度展现了闰土的种种变化。鲁迅借闰土身上的变化,展现了当时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变化,而导致这些变化的便是旧社会的压迫、剥削与摧残。作者通过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贫苦大众的状态,也表明了对当时旧社会的愤怒与痛恨。

2. 谈到《范进中举》,读过或者学习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大都能联系到封建科举、迂腐麻木等一系列词语。但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也有学生提出质疑:同样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同样是迂腐麻木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和范进的人物形象是一致的吗?答案是不一样的,学生能有这种质疑,说明他们认真思考了,且提出的质疑也是合理的。从学生的讨论结果来看,范进的身上固然有一种不服输、执着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也具有两面性。尽管范进身上这种执着追求的品质比孔乙己更胜一筹,但两者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单从人物的性格特点似乎很难得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将范进和孔乙己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讨论,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封建科举制度,作者笔下的无力反抗、迂腐麻木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愈发深刻。

3. 文学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文学作品分析不应该过多地赋予其文学阶级性,避免文学作品中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阶级化。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该站在人的角度,做到“以人为本”。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十几年来一直保留的传统篇目,文中“我”的形象是比较好分析的,但学生学习后要知道:“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还是一个好丈夫,从这个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扮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和做人的道理。

再如,在《曹刿论战》人物形象的讨论中,教师通过“难道庄公仅是一个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的肉食昏君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终于给庄公留下了公正的评语:他还是一位虚心接受意见、知错就改,以及善于用人的明君。

4. 文学作品中,人物表现出的多种思想性格一定是围绕着主要的思想性格展开的。因此从多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出人物的核心思想性格,也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師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并分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生的答案不会局限于一种:有学生谈到木兰身上的少女情怀,也有学生谈到木兰展现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答案都可圈可点,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木兰思想性格的内在联系,得出木兰保家卫国的核心思想性格。

四、多用开放性分析方法

人物形象的刻画离不开作者在语言以及行为上的描写。语言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表达的实例化,行为描写是人物刻画的具体化。

1. 人物语言描写需要其对应的人物身份的支撑,是一种个性化的描写方法。人物的语言,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例如《红楼梦》中,面对贾母和贾宝玉前后问到读过什么书时,林黛玉第一次如实回答贾母读了《四书》,而之后林黛玉却客套地回答贾宝玉,她不怎么读书,只是认识些许字。两次语言上的变化源自贾母对众姊妹“不过是认得几个字”的评价,这体现了当时贾府“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前后两次不同的回答符合当时林黛玉的身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寄人篱下、谨言慎行的状态。

2. 人物的行为动作总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行为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对人物个性特征行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说名篇,作品中的菲利普夫妇,传统教学认为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者,是只认金钱、不认亲情、冷酷无情的势利小人。但新课程标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要求就开放些,教学参考资料从另一角度增加了对该人物形象的分析:他们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辛酸的“小市民”。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分析讨论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有求同存异的思想,允许学生持不同看法和保留不同意见,这样才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人物分析更有广度、深度。待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评价能力以及语文素养逐步提高后,教师可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如让他们在课外阅读名著,分析评价曹操、宋江、贾宝玉、林黛玉等作品人物,并将评价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或请教师点评。

本研究结合实际语文的教学过程,梳理出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路径,其中包括描写手法分析、多元化思想对比分析、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的多视角分析以及人物语言和行为特点的开放性分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具体分析,学生可深挖人物形象的内涵,从而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舜山. 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说课”[J]. 学科教育,1998(11):8-11.

[2]陈尚达.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设计特征及问题——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05(11):46-49.

[3]张惠.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三首“应试诗”[J]. 群言,2021(08):54-56.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