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实践新探
2023-11-15梁冬秋
摘 要: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有效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也逐渐形成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和多元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
关键词:五育融合;水仙雕刻;校本课程;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7-0013-03
2019年,教育部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目前,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促进五育融合[1]。
一、背景概述
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是我校生物学学科组融合水仙雕刻技术、水仙水养技术、中国盆景艺术、中国古诗词意境艺术、摄影艺术于一体,创新开发的特色精品校本课程。本课程可有效传承中国水仙文化、古诗词意境文化与盆景艺术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及哲学理念;有效加深学生对生命美学的领悟,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本课程在我校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以“水仙展”为课程目标,“搞活动”为组织形式,但缺乏新的理念渗透与教学路径创新。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要求,本课程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要求学生在50天内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对水仙进行雕刻、养护、展览,有效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五育融合。
二、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五育融合目标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分析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五育融合的目标(如表1),使目标相互融合。
三、五育融合下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实践新模式
五育融合下的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重构方案:第一,明确课程的总目标,了解水仙雕刻的理论知识,掌握水仙雕刻和水养的关键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意志,养成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第二,根据总目标确定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理论迁移、技术训练、实验探究、生活应用五个部分内容,
融合五育开展教学。第三,创设多元开放课堂,建立帮扶合作小组,营造水仙雕刻的文化氛围,促进课程的顺利开展。第四,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量化与质化评价相结合,自评、他评与网络投票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发展。
四、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五育融合实施途径
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水仙雕刻艺术培训(德育、智育、美育融合);(2)水仙雕刻技术实践(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融合);
(3)水仙雕刻的水养过程(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融合);(4)水仙雕刻艺术作品展示(德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5)水仙雕刻作品评价(德育、美育、劳
动教育融合);(6)活动交流反思(五育融合);(7)后
期行为观念的跟踪评价,形成学生档案资料。下面展示部分典型教学过程与组织形式。
(一)环节一:水仙雕刻艺术培训(1课时)——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课程伊始,教师可展示过年时的水仙花展图片。学生纷纷表示过年家里也会买一盆水仙。接着,教师展示往年学校的水仙雕刻盆景图片,学生看到后也纷纷发出赞叹。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学生产生参与水仙雕刻的欲望,也對自己的雕刻作品充满期待。在浓郁的兴趣氛围下,教师继续带着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水仙文化,水仙雕刻的种类,水仙雕刻、水养的造型原理,影响水仙雕刻开花的因素。
(二)环节二:水仙花雕刻技术实践(连续5天课余时间)
在学生动手进行水仙雕刻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刀具安全使用等注意事项说明,并在实践中讲解水仙鳞茎的结构:水仙花芽长在鳞茎内,由鳞片层层包裹,基部又有鞘状鳞片包住。剔破鞘状鳞片就露出叶苞,把叶苞剔开了就可以露出花苞。水仙雕刻时要层层削挖鳞片,按一定比例删削叶片。
教师分析典型作品的创作过程,例如,“蟹爪水仙”雕刻主要技巧如下:第一步外部整理;第二步“开盖”,削去内层鳞片,直至叶片全部露出;第三步删削叶片,雕花梗,刺花梗基。又如,雕刻“桃李争春”,必须选择一大一小的双生主鳞茎,分别代表“桃”“李”,
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可以根据鳞茎的情况自由创作。
学生是在连续5天的课余时间(如中午休息或傍晚时间)开展水仙雕刻技术实践。在此期间,会有部分学生经不住考验,半途而废。此时,一方面,教师要以多元评价和小组帮扶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内心的“挣扎”,构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德育感悟;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引导,鼓励学生坚持,感悟“过程越辛苦,收获越丰富”的价值观念。
(三)环节三:水仙雕刻的水养过程(连续20天的课后时间)
学生需要掌握水仙雕刻水养与调控技术:将雕刻好的水仙放入水中,伤口向下浸泡两天,每天冲洗黏液。浸水后水仙的根点开始萌发,两天后上盆培养,用一层薄脱脂棉铺在鳞茎切口及鳞茎盘上补给水分,上盆时要根据不同的造型采取不同的方式放置。上盆后管理:前两天先放在阴凉处,长根后移至阳光下。需要每天换清水防止病菌感染。经过约20天水养,学生就可见证“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
水仙雕刻的水养过程,学生会向教师提出比较多的问题:雕刻后的水仙是否还需要添加矮壮素?矮壮素是不是越多越好?水养过程是否一直需要矮壮素处理?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将问题目的化,提出進一步实验探究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在活动中拿出部分雕刻好的水仙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水养的过程需要时间较长,若仅仅是让学生每天进行换水,部分学生会逐渐感到倦怠。因此,教师可在水仙水养过程中设计实验探究环节,促使学生的责任使命感加强,并在劳动中收获喜悦感。同时,在实践中渗透生物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实验目的的正确表达,如何作出假设,规范写出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的变量,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原则以及实验探究的科学理性思维。这样一来,生物学学科的实验探究原理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
(四)环节四:水仙雕刻艺术作品展示
在水仙雕刻艺术作品展示之前,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到中国盆景艺术是一门综合了诗、书、画、景的高雅艺术,能体现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的精神。中国文人喜欢寄情于自然山水,造就了中国盆景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接着,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创作的水仙雕刻作品,包括名称、意境、创作过程等。有的学生自行购买了盆景摆件,如渔翁、动物、茅房、桥、亭、吸水石及草籽等,与雕刻后的水仙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将水仙作品与古诗词、书法和美术作品融合,也不乏创意。其他学生根据汇报学生的讲解与介绍,给出评价。最后师生将所有的作品摆放在校园中,供学校全体师生观赏,并进行网络投票选出水仙雕刻年度最具创意奖。
五、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五育融合教学成果
(一)构建新型开放性教学课堂,突破育人边界
“在课堂内渗透,在课外延伸”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五育”处于分裂状态,借助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整合“五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探索。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水仙的结构、植物的器官与生长发育过程、实验设计等生物学知识,有助于达成智育目标。设计水仙雕刻盆景展在美育方面培养了学生对生命之美的整体认知。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水仙雕刻与水仙水养的过程,并在劳动中体验成就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劳育价值的体现。此外,学生在实践中能感悟到专注的力量,体会生命诚可贵,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达到德育品质培养的目的。
(二)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基于五育融合的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自评、他评相结合,将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形成本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1)课程开展前后分别检测学生对水仙雕刻的知识获得(智育成果)、意志力体现(德育成果)以及劳动观念的形成。(2)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记录学生的出勤率,以及水仙雕刻的数量与质量;倡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经验分享的关键行为;根据课程实践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实践状态,并提醒作出调整。(3)在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水仙展进行评价,并邀请他人以及网络投票做出评价,开展心得分享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课堂问题生成与解决
在水仙雕刻艺术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过年水仙花与雕刻后的水仙花”,激发学生理解问题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水仙雕刻的精湛技术。教师引导学生安排好其他学科学习与校园生活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水养环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以解决问题。最后,水仙雕刻盆景艺术展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调用资源,给自己的作品展添加创新的元素。
(四)校本课程重构前后比较,凸显育人理念
传统理念下的校本选修课程主要以“水仙展”为目标,“搞活动”为形式,水仙雕刻与水养为主要内容,
缺乏系统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导致活动开展期间学生一开始的兴致较高,但是持续时间不长,逐渐出现怠慢的状态。活动开展的结果只关注“水仙展”的展览,忽略了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在重构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后,校本选修课程逐渐实现育人系统化、育人整体化,课程的目标更加明确,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在课程开展过程中,
教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过年水仙花的情境”“雕刻花王的工匠”等。教师还应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课程开展和学生发展。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开放性课堂模式的顺利进行。
(五)学生获得丰富的哲学感悟
不少学生在初次雕刻时误伤了花芽、叶芽,因此影响了情绪,甚至失去了信心,部分学生甚至不敢面对失败,为防止教师发现,把受伤严重的水仙用报纸包裹扔进了垃圾桶里。有的学生领悟到“坚持就是胜利,不放弃是一种精神力量”。例如,作品“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极品黄花水仙是以46元一颗的高价购进的,大家对它的期待特别高。但它在雕刻后却显露出氧化变坏的迹象,浸水一周后仍未发根,叶子特别瘦弱。学生曾想过丢弃,甚至指导教师都觉得生长无望。幸好大家最后都没有放弃,继续对它精心养护,到了花芽发育后,它虽然没有按预期长出7枝花芽,只有1枝花芽发育成功,但这枝花芽居然开了11朵花,这个貌似失败的作品最后惊艳了全场。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是探索五育融合的适宜路径,以劳动教育为贯穿点,挖掘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融合的途径[2]。此外,在生活实际情境问题中开展“五育”融合教育,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可以比较全面、自然、有效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3]。本课程实践还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更推进了开放性课堂、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庞君芳.“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1(Z1):27-34.
黄兴.“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2):17-20.
郝志军.“五育”融合:推动学校课程改革[J].中国德育,202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
规划课题“五育融合下水仙雕刻盆景艺术课程实践与创新”(课题编号:2021-PY1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冬秋(1991.1-),女,广东茂名人,
任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一级教师,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