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2023-11-15刘长海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 要: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契合新课标要求。因此,

教师可以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作者联系现有经验,以“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为例,以设计议题、引入议题、探究议题、迁移议题和总结评价为入手点,阐述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议题式教学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7-0079-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界定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它作为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课程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提出诸多教学建议,如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是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地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之际,教育工作者研究出了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议题式教学法是研究成果之一。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地理教学能够契合《课程标准》要求,议题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议题为中心,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从地理的角度观察、思考现实世界,

主动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发展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形成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1]。下面,笔者以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为例,

探讨如何应用议题式教学法。

一、多元解读,设计议题

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地理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设计议题。众所周知,议题式教学法是地理教学的“服务者”,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服务”[2]。因此,

教师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为抓手,进行多元解读,精心设计议题,推动教学顺利开展。

统编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章末设置了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在实施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地球上的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使学生融合所学,增强认知,也为学习“海洋与人类”这一内容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多样活动,借助诸多资料,了解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其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就此从不同角度分析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方法的可行性,由此增强地理认知,顺其自然地建构区域认知,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形成人地协调观。

此外,学生在学习了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后,从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规律、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了解了海水的基本情況,能够从不同角度探寻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淡化海冰的可行性,由此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如上解读,教师设计中心议题与子议题。中心议题为: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子议题为: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方法;海冰淡化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行性。

二、创设情境,引入议题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承载,“肩负”种种重任,如促使学生体验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等[3]。因此,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地理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地理教学内容、议题内容以及现实生活,应用适宜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创设真实情境,引入议题,助推学生探究。

例如,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收集环渤海地区的水资源供求矛盾信息,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加工,制作出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视频,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相关内容,如“环渤海地区在经济飞速发展之际,出现了水资源供求矛盾”,“环渤海地区因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等问题,水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立足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进行引导:“从微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虽然南水北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并不是长久之计。那么,如何解决环渤海地区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顺利进入思考状态,自发地迁移地理认知和生活经验,联想到各种解决方法,其中部分学生提到“淡化海冰”。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引入议题:“请大家一起探讨‘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由此,教师创设出了真实的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议题,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此外,不少学生因此了解了真实现状,并产生探究兴趣,自觉思考议题,进而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形成人地协调观。

三、开展活动,探究议题

(一)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自主探究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议题的基础。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现有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由此逐步建构认知,发展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4]。

“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这一课的子议题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此议题,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京津唐工业基地地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围绕这些资料,教师提出问题:“从人文和自然这两方面看,导致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维,认真读图,从中获取关键信息,尝试总结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人文原因和自然原因。如“环渤海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且季节降水分布不均”“环渤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生活大量用水”等。

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搭建舞台,鼓励他们展示自己总结出的原因。在学生展现原因之际,教师结合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切实了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如此提问,不仅使学生与直观的地图“互动”,自觉地进行综合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问题成因,

增强地理认知,还使学生顺其自然地锻炼了读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

(二)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活动是学生合作探究议题的途径。合作探究活动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即在课堂上,教师联系教学内容,设计、提出任务,生成合作探究活动,驱动学生与小组成员协作。因此,在实施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可联系议题内容与学生学情,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合作探究。

“用海冰淡化法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行性”是本节课的一个子议题。围绕此议题,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海冰淡化的相关资料,如海冰的形成情况、我国环渤海地区的气温情况、当前主流的海冰淡化技术、海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结合这些资料,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合作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如:海冰资源量、开发成本等,分析用海冰淡化法解决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行性。”在提出任务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各组成员发挥自主性,认真阅读、分析每一个材料,从中获取关键信息,初步了解海冰淡化,并就此与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催生了思维火花。在思维火花的作用下,小组成员逐步达成统一认知。

于是,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小组毛遂自荐,主动展示本组的合作探究所得,如代表小组从环渤海地区的海冰资源量、海冰开发成本、海冰开发之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观点:用海冰淡化解决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可行。其他小组在倾听之际,结合本组探究情况,及时做出补充,提出本组观点,如目前的海冰淡化技术还不成熟,成本较高,缺乏可行性。面对如此不同的观点,学生提高了思维积极性,继续展现不同的理由和观点。

通过这样不断的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得出了结论:环渤海地区海冰资源丰富,具备了相关的开采技术。虽然当前存在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海冰淡化技术会逐步成熟,成本会逐渐下降。所以,海冰淡化在环渤海地区有实施的可行性。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体验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解决了地理问题,增强了地理认知,还潜移默化地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等,有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增强地理学习效果。

四、学以致用,迁移议题

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根本是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运用议题式教学法,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借此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内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实施地理教学时,教师可立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情况,结合议题引入其他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迁移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沙特阿拉伯的缺水视频。直观的视频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在视频的作用下,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缺水的地区,由此产生疑问,并主动发问:“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环渤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做法,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进一步地进行引导:“我们根据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用海冰淡化法来解决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沙特阿拉伯的實际情况如何?是否可以用海水淡化法?如果不能,可以用什么方法?”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交流之际,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提出不同观点。在观点交融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沙特阿拉伯的自然、人文发展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各种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如“用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解决缺水问题”。针对此方法,学生综合气候变化、地理位置、技术等因素,判断此法是否有可行性,进而获得结论。同样,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小组自发地展示结论,由此进行集体交流,逐步增强认知。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体验此活动,灵活地应用了地理知识,加深了理解。尤其,学生从全球视角出发,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地理应用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提高地理学习质量。

五、反思教学,总结评价

反思教学是议题式教学的最后一步。在反思教学阶段,教师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判断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由此对整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

并切实改进教学。基于此,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并应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总结评价。

在“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的课堂上,教师围绕中心议题和子议题,开展了多样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此进行多元评价,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之际,教师可以发放学习评价单,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多样评价。在反思教学阶段,教师回收学生的评价单,认真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回顾每个小组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综合各方“看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此外,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课堂教学情况,发现教学问题。例如在整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多样探究活动,但课堂时间有限,每个探究活动都略显匆忙。基于此,教师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避免在后续教学中出现同样问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应用议题式教学法,有策略地设计议题、引入议题、探究议题、迁移议题、总结评价,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王丽缘.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付媛媛,户清丽,李洁琼.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模块为例[J].地理教育,2021(5):44-47.

陆心怡,高超.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应用:以“国际合作”为例[J].地理教学,2021(9):25-28.

王丹.高中地理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刘长海(1977.4-),男,安徽庐江人,

任教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合肥商贸科技学校,讲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