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影剂碘海醇分布对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的影响

2023-11-14李灿东何伟

山东医药 2023年31期
关键词:胶原酶根型造影剂

李灿东,何伟

绵阳市中心医院疼痛科,四川绵阳 621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与颈椎椎间孔处致压物的压迫呈现明显的相关性[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占比60%~70%[2],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目前,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采取椎间盘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破坏髓核有机分子键,改善患者局部疼痛感[3]。在胶原酶溶解术中,使用适量的造影剂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到要处理的目标组织或肿块,从而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在手术中,造影剂分布均匀,对于胶原酶髓核等胶原蛋白溶解以及手术效果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观察造影剂分布对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80例,纳入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4];年龄35~64 岁,不限性别;③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的肝、肾、血液系统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有颈部外伤或手术史者;有先天血管畸形及狭窄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治疗部位皮肤破损者;⑥有严重的抑郁症病史、帕金森病病史或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症状的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⑧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对本研究观察指标有影响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C 三组,每组60 例。A 组男38 例、女22例,年龄35~61(55.18 ± 2.09)岁,病程1~5(1.52 ±0.72)年,C4~5突出20例、C5~6突出10例,C6~7突出30例。B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35~63(55.23 ± 1.98)岁,病程1~5(11.69 ± 0.33)年,C4~5突出24例、C5~6突出9例,C6~7突出27例。C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5~64(55.25 ± 2.44)岁,病程1~5(1.65 ± 0.35)年,C4~5突出25例、C5~6突出14例,C6~7突出21例。三组以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批号为JJRM201901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取等离子刀手术系统System2000(美国美国杰西实业有限公司)对病灶部位进行气化减压治疗。A 组不进行造影,射频消融术后注射胶原酶400 U。B 组射频消融术后对局部病灶进行穿刺,注射造影剂碘海醇0.1 mL,随后CT 显示造影剂扩散完全后注射胶原酶400 U。C 组射频消融术后对局部病灶进行穿刺,注射造影剂碘海醇0.1 mL 后,如CT 显示局部病灶内的造影剂扩散不足,则再次注射造影剂,直至造影剂在局部病灶分布完全(每次使用造影剂为0.05 mL),注射胶原酶400 U。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均恢复到正常则为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功能恢复50%以上为显效;患者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5]。

1.3.2 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评价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6]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NRS-11)[7]进行评价。NDI 评分共包括10 个项目,分为颈痛及相关症状(疼痛的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两部分。总分50 分,分值越高患者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NRS-11 评分对患者的肩部疼痛、麻木,上肢疼痛、麻木,手指疼痛、麻木等主观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体征等进行评价,分值越高患者颈椎功能越好。

1.3.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对三组患者的眩晕、心悸、耳鸣、头痛、畏寒肢冷以及肢体麻木等情况进行评价,每项评分4分,分值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8]。

1.3.4 生活质量评价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个月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问卷(WHO-QOLBREF)[11]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独立性、社会关系及精神支柱,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C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三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NDI评分、NRS-11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三组治疗前后NDI评分、NRS-11评分比较(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 NDI评分NRS-11评分A组B组C组P治疗后35.14 ± 2.47*#37.03 ± 1.86*#39.01 ± 1.51*<0.05 60 60 60治疗前22.83 ± 3.21 22.51 ± 1.48 22.69 ± 1.65>0.05治疗后19.16 ± 3.70*16.01 ± 1.34*14.05 ± 1.28*<0.05治疗前35.27 ± 2.64 35.62 ± 1.42 35.88 ± 1.75>0.05

2.3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s)

表3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A组n 眩晕评分心悸评分耳鸣评分头痛评分畏寒肢冷评分肢体麻木评分60治疗前治疗后B组治疗前治疗后C组60 60 3.15 ± 1.14 2.94 ± 0.89*#3.16 ± 0.80 1.29 ± 0.61*#3.26 ± 1.38 2.44 ± 0.97*#3.55 ± 0.74 1.66 ± 0.50*#3.54 ± 0.98 2.53 ± 0.87*#3.55 ± 0.60 1.77 ± 0.57*#3.27 ± 1.20 2.12 ± 0.65*#3.26 ± 0.54 1.45 ± 0.49*#3.16 ± 1.25 2.75 ± 0.32*#3.16 ± 0.80 1.36 ± 0.94*#2.82 ± 0.91 2.29 ± 0.75*#2.89 ± 0.71 1.29 ± 0.45*#治疗前治疗后2.81 ± 1.30 1.17 ± 0.44*3.17 ± 1.52 1.18 ± 0.66*3.53 ± 0.74 1.31 ± 0.49*3.42 ± 1.19 1.57 ± 0.52*3.25 ± 0.69 1.39 ± 0.38*3.17 ± 1.73 1.21 ± 0.12*

2.4 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4。

表4 三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s)

表4 三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A组n 生理状况评分心理状况评分独立性评分社会关系评分精神支柱评分60治疗前治疗后B组治疗前治疗后C组60 60 19.05 ± 3.73 19.11 ± 2.49*#19.29 ± 1.71 20.54 ± 1.46*#19.77 ± 3.37 19.87 ± 3.46*#19.64 ± 2.08 20.44 ± 2.46*#16.83 ± 2.70 16.9 ± 3.45*#16.78 ± 2.72 17.58 ± 2.03*#15.60 ± 3.71 15.94 ± 3.72*#15.55 ± 1.72 16.94 ± 2.11*#23.58 ± 3.24 23.68 ± 3.53*#23.63 ± 2.61 24.84 ± 2.86*#治疗前治疗后23.83 ± 2.72 25.97 ± 1.77*19.09 ± 1.61 21.44 ± 2.14*19.89 ± 1.51 21.90 ± 2.92*16.62 ± 1.44 19.62 ± 2.16*15.49 ± 1.78 18.41 ± 2.82*

3 讨论

在术前对病灶部位注射造影剂,待造影剂分布均匀再开展胶原酶溶解术,可扩大手术范围,有效提高手术效果。术中病灶部位椎间盘的压力也会影响造影剂分布,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椎间盘间压力较低时,则可对局部病灶部位注射胶原酶,药物的分布弥散作用较高,此时则可通过退针的方式将针尖调整至病灶中部,同时进行造影检查,造影剂分布满意后即可进行胶原酶的注射[9]。如果局部病灶部位压力不足,药物不易向局部病灶部位进行弥散,则需将穿刺针直接向其头部或体部进行注射,再次造影,当造影剂分布均匀后可进行胶原酶注射。如在注射过程中,其针尖与其突出物的根部、相邻腹部病灶部位的扩散能力也不足,此时需进行造影,对其穿刺部位重新调整后再注射胶原酶[10]。如髓核突出同时合并有椎间隙变窄,则需对其针尖进行根部调整,当造影剂在病灶部位的椎间盘弥散达到要求后,再进行注射。需要指出的是,在胶原酶注射过程中,要确认造影剂是否进入蛛网膜下腔;在注射胶原酶的过程中还需固定穿刺针,以到达穿刺位置,尽量使胶原酶的分布更加均匀[11]。同时,针尖位置不可移动,避免胶原酶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并发症发生。此外,造影剂分布还可反映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溶解剂渗漏、扩散不均等[12],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A 组直接对局部病灶注射胶原酶,未能充分考虑药物的弥散,虽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患者功能恢复不佳。B 组虽在CT 显示造影剂扩散完全后注射胶原酶,但未能考虑造影剂在组织末端的充分弥散。C 组则在B 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微量造影剂试探性注射,虽手术时间延长,但可充分溶解病灶部位的神经纤维,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说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术中造影剂分布均匀后再使用胶原酶溶解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该手术对医护人员操作熟练度的依赖性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猜你喜欢

胶原酶根型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胶原酶溶解术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胶原酶盘外注射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