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2023-11-12王金伟李雪松赵佳旺周志华曹淑婷
王金伟 李雪松 赵佳旺 周志华 曹淑婷
编者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学术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四十余载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大批有识之士艰苦卓绝、勇于探索,为创建中国本土旅游学科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旅游学人开疆拓土,守正创新,建立并完善了旅游学科体系,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接班人,为旅游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科研报国的真实践行者,他们的学术人生和学术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激励后续学者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创造更大的辉煌。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代“旅游学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重要的历史记忆可能正在淡去。为记录和保存他们珍贵的个体记忆,《旅游论坛》从2023年起,开设“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栏目,对新中国第一代“旅游学人”的学术人生和学术思想进行梳理,以助于勾勒出这一代“旅游学人”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为新时代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传统的学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文献、档案资料进行史料解读,但常囿于时间久远等原因,导致考辨困难且无法完整地呈现真实历史。口述史是一种基于语言叙述的新兴研究方法,它能够较为完整、生动地呈现个体或集体的时代记忆,并为解析历史真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基于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金伟副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引入口述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口述访谈,并结合文献分析方法,尝试通过“旅游学人”的口述史研究,呈现中国第一代旅游学人的集体记忆。王金伟副教授团队的这一开拓性成果,既是对中国旅游学术史研究的丰富、充实,同时也是对中国旅游学家珍贵历史记忆的及时抢救、记录和保存,对于中国旅游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23年第1期开始,本刊连续刊载王金伟副教授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本期刊载的是该系列成果的第三篇“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与学术思想”。希望学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并不断推陈出新,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摘 要]中国旅游地理学科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学人通过不懈努力、开拓创新,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文章基于口述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孙文昌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旅游地理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孙文昌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进行了整理。通过研究发现,孙文昌先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创办了著名的旅游院系(青岛大学旅游系)和全国性学术共同体组织(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对旅游地理学科体系进行了奠基性研究和实践。在长期探索中,孙文昌先生形成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学科交叉,兼收并蓄”“重视人才,海纳百川”等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成为留给学界的宝貴精神财富。本研究旨在为全面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棱镜,为中国旅游史及旅游学术史研究提供一种基于“口述”的新视角。
[关键词]旅游学术史;旅游地理;思想史;旅游教育;口述史;孙文昌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784(2023)03-0012-13
0 引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1。1930年,McMurry发表了《游憩用地》(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一文,成为旅游地理学的开端之作[2]。中国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3]43。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回顾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9年),旅游地理学界通过认真思考和探索,基本明确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向和路径,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19;拓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现代旅游业的加速转型,旅游地理研究和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研究内容也逐渐向社会热点、产业需求方面转变[5]91;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理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突破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地理学者在完善中国“本土化”旅游地理学理论的同时,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成果越来越多,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6]4,为世界旅游学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口述史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的欧美。它是一种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方法[7]5。我国学术界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8]11,随后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现如今,口述史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业已成为传统史学研究的重要补充。郑玉飞和顾明远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从个体成长历程中探究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9-10];周晓虹等通过口述访谈探索了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11];徐杰舜等以“口述历史”方式对中国人类学发展进行研究,展示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人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等[12]。近年来,口述史方法也引起了旅游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通过引入口述史研究方法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历史性回顾[13-16]。口述史研究方法已成为有效填补历史记载空白、弥补文献史料不足的重要手段,是旅游学术史中重要研究方法。
孙文昌先生,1934年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现为长春市双阳区),是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奠基人之一、现代旅游开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旅游教育家。1958年,孙文昌先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79—1980年,前往北京大学进修,跟随陈传康先生从事旅游地理研究工作。1986年冬,组织开办“东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训班”。1988年,进入青岛大学并筹办、创建旅游系,成为山东省最早的旅游专业院系。1989年,孙文昌先生与陈传康先生等一同创立“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现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学术团体之一。孙文昌先生先后完成了多项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编著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此外,孙文昌先生还先后主持“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辉南龙湾旅游规划”“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等旅游规划项目。其中,“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获1988年吉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旅游规划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项成果。
1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口述历史是通过记录访谈的形式,收集记忆和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的一种史学分支学科[17]。本文主要采用口述访谈方法收集史料,同时采用文献分析法开展研究,以保证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口述访谈经历了访谈前的准备、正式访谈、访谈后的口述资料整理3个阶段。
首先,笔者通过查阅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孙文昌先生的个人经历、学术研究等进行较充分的了解,并对其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整理归纳,力图找出关键时间节点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从孙文昌先生学术成长、旅游地理研究历程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在此基础上,笔者于2021—2023年多次对孙文昌先生进行系统访谈,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和录像,并进行了重点记录。
而后,笔者将错综复杂的口述史料按时间顺序和主题进行整理分类,并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对口述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孙文昌先生的原始口述话语,以保持史料的原真性。整理访谈记录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那些在访谈现场难以发现的空白、漏洞等问题,笔者进行了回访,并与孙文昌先生一同考证和核实,以确保口述史料的可靠性。此外,为了保证口述史料的可信度,本文在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同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旅游地理学相关历史资料、孙文昌先生论著、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第三方对孙文昌先生的采访报道资料,希望能够从已被确认的文献和他人的资料中找到更多的历史印证。
2 学术成长经历
兴趣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师,让人们选择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孙文昌先生幼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对乡土田野风光有着独特的体会,进而使其对火山、湖泊等地理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最终带领他走上旅游地理研究的道路。
1934年,孙文昌先生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1936年,由于旱灾,孙文昌先生一家搬迁到黑龙江省北安县(今北安市),他回忆道:“我家是一个地道农民家庭,是佃农,没有房子,没有地,全凭劳动,靠租地、租房子生活。当时家庭生活极度困难,一家人常常为吃不饱饭而犯愁。在我3岁那年,一家人逃荒到北安,落户在北安城西的一个农村。北安在大平原北部,开发较晚,农民的日子还比较好过。”孙文昌先生虽然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但他经常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美丽的田野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我8岁那年上学,利用寒暑假放牛、放猪,(这使我)充分领略了大甸子(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田野风光。一到夏天,绿草如茵,鸟叫虫鸣,各色野花竞相开放。田野里麦浪滚滚,一望无际,真是既好看,又好听! 让人享受不尽的天然恩赐!”对田野风光的深刻体会,激发了孙文昌先生对周边乡土地理景观的探索兴趣。“我从小就善于观察,动脑筋,印象里往我家西南方向看,能看到在大平原上耸立着青色如屏的二克山和东北方向的五大连池群峰。听大人讲述这座山的形成过程和美丽的传说后,不禁让人产生遐想,萌发将来要去探索的冲动。也正是这些美好的景物,和我对大自然的偏爱,引导我最终走入了地理家族,走上开创旅游地理学之路。”
伴随着对田野风光和地理景观的兴趣,孙文昌先生结束了他的小学生活。1947年,孙文昌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立北安高师高初两级中学(简称:北安高师中)的初中部,他回忆道:“我从小学四年级直接上的中学,没念五年级和六年级,那时候叫‘优级。黑龙江省会北安(注:当时北安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成立一个‘北安高师中,这里头有个初中部,那时候还考试发榜,我记得当时有200多人考试,我是考第14(名),然后就被录取了,录取后还有面试。”进入初中后,孙文昌先生学习认真刻苦,为人忠厚老实,深受老师、同学们的喜欢。但由于家里生活困难,他曾一度险些辍学。好在有学校、老师的帮助,他得以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求学。他说:“我初中念了1年,可是由于家里拿不起学费,第二年爷爷把我送到了北安四道街麻花铺当学徒。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校长特批我享受供给制,就是吃、住都是免费,书本费也是学校资助。”1948年,北安高师中全部撤销改为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宗旨的北安师范学校。因此,孙文昌先生也随之转入北安师范学校继续就读。
1950年,孙文昌先生从北安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教授小学地理课程。他回忆道,“当时人们会产生疑问:你家在北安,怎么把16岁的少年分配到百里之外消息闭塞的蒙古大屯(德都县)呢? 其主要原因,出于我对事物的好奇,我认为德都有山、有水、有古城墙、有美丽的传说,尤其对五大连池歌谣和故事最感兴趣。歌谣说,‘德都县,旧古城,连池有五座,名山十二峰。宝珠出何处,藏在北海中。当时自己所学知识有限,给学生们主要讲五大连池故事和传说……。但即便这样讲授,学生们依旧非常感兴趣。可以说,我是把五大连池引入课堂的第一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孙文昌先生也不忘学习,提升自我。“因为我岁数小且学习又比较好,(所以)老师很喜欢(我)。我初中毕业时的班主任对我说:‘(你)年岁小就参加工作,这是个损失。你要记住到工作岗位(也)要学习,要工作中学习、学习工作不断提高,在工作上提高自己。所以老师这几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学习,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学习高中的数学、语文这两科。”孙文昌先生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并立志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通过不懈努力,1954年孙文昌先生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至于为什么选择东北师范大学,并继续学习地理科学,这当中有一段趣事。“(在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之前)当时我还在德都当老师的时候,(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组织中学地理老师到五大连池去考察,带队的是陈增敏教授。考察完回学校休息的时候,我们听说学校来了一位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都非常好奇,就过去围观,为此还被教育科长批评了一顿,说我们不懂礼貌。当时我暗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位像陈增敏教授一样令人尊敬的学者。结果第二年我就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在迎新晚会上,第一位介绍的教授就是陈增敏教授,我非常激动。迎新晚会结束后,我碰到陈增敏教授和他说,去年您在德都学校带队考察,其中围观学生中就有我,陈增敏教授哈哈大笑。”陈增敏教授是火山研究领域的大学问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幽默风趣,很快两人就熟络起来。在陈增敏教授的带领和影响下,孙文昌先生开始走上了地理研究的道路。他说:“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研究火山,在导师陈增敏教授的带领下,我重点研究火山,长白山火山、鏡泊湖(火山)、龙湾(火山湖),还有阿尔山(火山)。当时我反复读陈增敏教授的一篇文章《德都五大连池火山地区初步看法》①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五大连池14座火山是现代火山群,这也增加了我对火山研究的兴趣。在德都,那时有12座名山,它们叫‘12名山。一般山的山势都层峦叠嶂的,可是德都的山都是孤立的。老师就讲,这山是火山五大连池! 这湖泊是由于火山喷出的岩浆给堵了,把一条河堵成三段,就形成了5个湖。老师一讲,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所以我在学习过程当中,特别对地质感兴趣。”在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地理学知识后,孙文昌先生的知识储备逐渐丰富,这为其日后从事旅游地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学习由于我对各个学科比较认真,在课程学习中,比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我都不陌生,所以研究旅游资源,对我来讲不是什么难题,到野外能看明白。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对旅游资源的研究过程中,就比其他学科的一般学者多了一种能力,野外能力比较强,这也为自己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个人的兴趣指引和学校的专业培养,使得孙文昌先生在地理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步,这也为他日后留校任教并开拓创建旅游地理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开拓建设旅游地理学科
3.1 开创旅游教育新局面
3.1.1 教授旅游地理知识
1958年,孙文昌先生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而他第一次登上讲台却是在吉林农业大学。他回忆道:“吉林农大当时很简单,一个教学楼,一个宿舍,还有一个餐厅,就这3个建筑。我过去给讲课,有时候骑自行车去,有时坐班车去。农大要开一个农业气象系,讲自然地理。学校领导找到我,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辛苦,岁数大的去不了,就选择年轻的,我正好专业学这个方向,就让我过去讲课。从1960年开始,讲了半年,而讲课的教材就是陈传康先生编写的教材。我当时虽然年轻,但系主任非常尊重我,对我的整体评价也很高。”完成吉林农业大学的授课任务,孙文昌先生开始从事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他回忆道:“在东北师范大学主要给本科生讲课,我开始在自然地理教研室,研究景观学。我开的课程叫‘自然地理,(当时)东北师范大学的老师还比较多,一门课,两三个人负责,这门课我和景老师(景贵和)两人负责,那时候我们讲一门课往往需要备课半年,也可能备课备了一年,条件很充足。剩余时间自己用,比如景老师领着我,还有一位年轻老师,应该3个人,除了讲课以外,我们去旁听化学课程,因为(地理学)里面讲的很多东西和化学有关。”
1979—1980年,孙文昌先生到北京大学进修。在进修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对其日后进入旅游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他回忆道:“在北大进修中我对旅游产生了兴趣并写了文章。陈传康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很赞赏他的学术观点。”孙文昌先生在《钟爱山水 献身教育:孙文昌文集》中写道:“我国从地理学界转向旅游研究的第一人,就是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他于1980年在《地理知识》刊物上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揭开了旅游地理、旅游开发研究的序幕。当时,我正在北大接受陈教授的指导,进修《综合自然地理》,我也就自然地走向旅游学的研究道路上来。同年(1980年)我在《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五大连池地区火山自然地理景观》一文,又在《自然资源》杂志上发表了《庐山旅游资源》一文。如果说前者基本属于地理学范畴,而后者完全属于旅游学研究内容,我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旅游学研究领域。”② 可以说,陈传康先生既是孙文昌先生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的老师,同时也是孙文昌先生的挚友。他们一同学习并开拓创立了旅游地理研究的最早研究范式,成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同时,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孙文昌先生于198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外面旅游业在兴起,又有陈传康先生的指导,再加上我个人有兴趣,就开了这门‘旅游地理课程。我有一些学生正是听了我的这门课,最后走上了研究旅游地理的道路。”在孙文昌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殷红梅、田红、郭伟等一大批学生现已成为旅游领域的中坚力量。
除了给在校学生教授旅游知识,孙文昌先生还于1986年开办了针对旅游管理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班———东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训班。这是当时东北地区第一次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旅游教育培训活动,具有标志性意义。培训班的师资主要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以及吉林省旅游局和黑龙江省旅游局的相关管理者,授课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战略等。他回忆道:“办了东北地区旅游干部培训班,受训人员主要是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盟市)旅游干部,这次培训吉林省旅游局很重视,是在东北师大办的。当时培训班,(使得)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四盟旅游干部第一次受到‘旅游的洗礼:第一个,知道什么是旅游。第二个,怎么搞旅游开发? 第三个,如何促进东北地区旅游干部的旅游协作? 我在会上除了讲课以外,还做了一个学术报告———《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走区域联合的道路》。吉林和黑龙江做得非常好,促进区域合作,当时都有下边基层干部负责这个事情。旅游干部都比较活跃。”东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训班为拓展学员的旅游专业知识、培养东北地区旅游主体力量、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协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文昌先生在旅游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他说:“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老师应该潜移默化地把爱国的思想融入教学整个过程中,课程内容要讲深讲透。比如你讲这一点,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种类多样,还有一些特殊的景观,如张家界、嶂石岩、丹霞山、九寨沟、桂林山水、火山山水等。中国这些東西要从旅游角度研究透,这就很不容易,一生也研究不完。历史那就更多了。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或者更早,这些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少有的。所以这些东西如果深入人心,你不用宣传制度,不用喊口号,他就会自然地对国家产生热爱的感情。”孙文昌先生将这些教育教学经验编写形成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文,并荣获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3.1.2 创办青岛大学旅游系
1988年,青岛大学旅游系正式成立,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孙文昌先生和青岛大学结缘,要追溯到1987年关于“青岛大学是否要建旅游系”的论证工作。他回忆道:“当时青岛市的大学主要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大学是专业搞海洋,不(专门)负责青岛的各个事业发展。所以青岛急需建立一所为青岛市发展的大学。当时青岛大学副校长(原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彬同志建议,青岛大学应定位为一所外向型大学,应建立旅游、国际关系、外贸三个专业。后来校领导开会商讨后交给他来主抓。因陈彬同志对我比较了解,就动员我过来负责旅游系的具体筹办工作。”
为此,1988年12月,孙文昌先生受邀正式加入青岛大学,并承担起创建旅游系的重任。“旅游系是1988年成立的,当时只能办专科,办3年以后才能办本科,因此来到青岛大学的很多教授本来都可以带硕士、博士,结果到这里来不能带研究生。我当时还在东北师范大学带有3位研究生:郭伟、田红和殷红梅,他们1991年毕业,我过来(青岛大学)了,所以他们就随我一起过来了,这也是我带的最后一届研究生。”根据1984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提出的“整体设想、布局和长远规划”“从接待型变成开发建设旅游资源”的思想以及1986年国务院旅游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开发建设七大旅游区和15条旅游线的建议,青岛大学明确了饭店管理、旅行社业务和旅游开发3个专业教学方向。由于建系之初多名教师拥有丰富的地理学、旅游资源学背景,因此青岛大学旅游系将旅游开发专业作为主攻方向。“有地理背景的老师算上我有4位,有2个研究生,一个是王平,一个叫田克勤。王平是东北师大研究生,是我的学生,一直跟我搞旅游;田克勤是华东师大研究生,再加上张教授(张力果),总共4位老师。”经过孙文昌先生以及各位老师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青岛大学旅游系得以初步建立。
由于当时青岛的旅游市场急需的是饭店管理人才,所以孙文昌先生为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他回忆道:“经过(对青岛旅游企业和第一期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当时青岛旅游市场最缺少的就是饭店管理人才,所以我们就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为青岛旅游市场积极培养饭店管理人才。这样就赢得了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的认可,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非常好,非常受欢迎,青岛大学旅游系也逐渐有了名气。因此,办学方向要服从产业的发展。”孙文昌先生带领的青岛大学旅游系顺应旅游市场需求主动调整了专业方向,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90年,随着青岛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旅游市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青岛大学旅游系开始招收本科生。
另外,在主攻飯店管理专业方向的同时,青岛大学旅游系仍坚持旅游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1989年,张力果教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989年,孙文昌先生在旅游座谈会上首先提出青岛创办“啤酒节”的建议;1991年,孙文昌先生邀请中国台湾地区高层次学者来访大陆,并主持了首次青岛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孙文昌先生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他认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得到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孙文昌先生积极对接青岛各旅游饭店、景区,为学生的实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他回忆道:“实践操作方面,当时我和海天大酒店有一个合作关系,合作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允许我的学生和老师到你(海天大酒店)那实习;第二个,我毕业的学生,你可以优先选择。旅游局在这方面做了两家合作协调工作。所以海天大酒店和青岛大学旅游系合作得非常好。”青岛大学旅游系与海天大酒店签订了《青岛大学和海天大酒店关于办学和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书》,使得海天大酒店成为青岛大学旅游系校外固定的教学基地。此外,孙文昌先生还开创性地带领学生投入初创酒店的开业筹备和运营管理中。他回忆道:“(山东省)东营(市)的旅游局局长对我们旅游系比较熟悉,东营市当时还没有一家星级酒店,后来就决定建第一家三星级酒店,酒店就交给我们旅游系来筹建。(1992年6月开始)从装修、招工培训到开业,都由青岛大学负责。我就派两个老师带领本科学生一个班到那去筹建。我安排的两位老师一个任经理,一个任副经理,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任部门经理,负责酒店前期的运营。这样老师和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增强了管理和服务本领。这在山东省是第一份的,是最受欢迎的。至此青岛大学旅游系的名气也打出去了,之后有旅游的事都找青岛大学旅游系。”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大学旅游系全体师生在酒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得到提升。同时,在青岛大学旅游系与东营市政府的共同管理下,这一初创酒店也较早进入到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中。
在 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孙文昌先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回忆道,“在旅游教育当中,我主要抓三点:第一,基础要打牢。第二,实践能力要强。你讲饭店管理,那你得会管理。管理一个现代的饭店,不是招待所。第三,是涉外专业,所以外语工具很重要。当时就我一人能上专业课,别人上不了,怎么办? 外请老师,请什么样的? 宁可多花点钱请第一号人物,比如旅游经济请黄辉实先生、王立纲先生,旅游学课程请南开大学的申葆嘉先生来讲。所以我们的学生学的知识都是国内一流的知识,对学生培养大有帮助,因而我们的学生虽然是专科生,但起点都比较高。”
孙文昌先生为青岛大学旅游系的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青岛大学旅游系已发展为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成为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拥有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地理科学等多个专业,涉及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次。同时,其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中国旅游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在行业具有重要影响。
3.2 开拓旅游地理教科研新领域
孙文昌先生广泛涉猎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他秉承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在各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编写的相关论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自然地理方面,孙文昌先生专注于东北地区的火山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奠基性文章。其中《五大连池地区火山自然地理景观》(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从自然界各要素联系出发,以辩证的观点论述五大连池火山群自然景观的特点、演化过程和土地类型的划分,提出了科学保护利用的建议[18]。
陈传康教授对此文评价甚高,认为是国内火山景观土地类型研究的开端,具有开拓创新性意义[19]。同时,这篇文章也得到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的肯定。另外,《东北的火山山水与火山旅游》(《旅游学刊》,1987年)③ 、《东北地区火山资源的特点及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学报》,1987年)④ 等文章也为火山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孙文昌先生重视教学效果的直观化,他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实践考察。借户外考察的机会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先后编导《东北区火山》《五大连池》《长白山》《龙湾》和《长白风光》多部教学录像片,并成为重要的旅游地理教学材料。他回忆道:“1984年当时东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刚刚组建,需要拍风光片这方面的题材,正赶上我带着学生考察长白山和镜泊湖。他们就说:孙老师,这些地方我们没来过,我们就跟着你们吧。我寻思跟着我们拍摄就没事儿了。后来说请我当编剧和导演,我说我不懂啊,后来我带着自己编的剧本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专门请教了拍摄《长白风光》纪录片的张国仰导演,他讲了科普片制作原理和程序并教了我拍摄的一些知识,回来后我又买了几本书,最后圆满地完成了风光片的拍摄工作。”孙文昌先生编导完成的教学录像片对于电子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还可以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旅游地理方面,孙文昌先生1989年出版的《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旅游区规划》是旅游地理学的经典教材之一⑤ 。他认为:“《应用旅游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用书,它用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旅游,为旅游产业服务,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在阐述地理各要素的基础上引进美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内容。”《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旅游区规划》系统阐述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区分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完善了旅游地理学科体系,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实践应用和旅游规划、管理的实践操作具有指导意义。另外,孙文昌先生1991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一文,对应用旅游地理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提出了应用旅游地理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0]。
2000年前后,孙文昌先生等受青岛出版社委托,组织一批旅游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高校旅游系列教材,对中国旅游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系列教材的出版,对高校旅游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高校旅游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他回忆道:“编写这套高校旅游教材时,编写人员我选的几乎都是原书第一人或者国内有影响的学者,比如王立纲、邹树梅、屠如骥、周进步、庞规荃等都是原书作者。所以当时书的质量还是比较权威的。尤其马波著的《现代旅游文化学》⑥ 和我写的《现代旅游开发学》⑦ ,当时在全国来讲是国内第一本教材,在学术界较有影响。”
3.3 开展旅游地理学科实践
孙文昌先生先后完成一系列的重点旅游规划项目,其中在东北师范大学任职期间主持编制的“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辉南龙湾旅游规划”和“内蒙兴安盟旅游规划”最具代表性。
1984年,孙文昌先生主持完成《辉南龙湾旅游规划》,谈到此规划的成就和亮点时他说道:“提到龙湾的成就,第一,是把龙湾火口湖从科学角度给予肯定,肯定它的科学价值。第二,从生态环保角度来保护龙湾,因为领导的重视,以后就没有再发生过破坏龙湾的事情。第三,肯定了它的旅游价值,我甚至讲,我说龙湾的名气很可能都超过辉南! 你可以通过开发旅游来创收。后来龙湾旅游开发得相当好,聘请我当顾问,还给我颁发了证书。他们很感谢我给龙湾做的规划,给他们写宣传龙湾的文章。”孙文昌先生在“辉南龙湾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旅游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并开始逐步形成一套颇有成效的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体系。
1986年,以孙文昌先生为代表的东北师范大学团队与吉林省旅游局共同主持完成“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他回忆道:“这个项目(“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当时是吉林省国土办接受的项目,由吉林省旅游局来(负责)完成。省旅游局局长就找到我,我1984年接受长白山旅游规划的任务。(这一规划)分两个阶段完成,前一阶段是科研考察,后一阶段转向旅游研究。前期科研考察主要对火山的特点和类型做了考察,后期转向旅游如何融入了区域旅游思想。规划以长白山为中心,把周边延吉、通化都串联起来形成大的长白山旅游区。”孙文昌先生秉承吉林省旅游局提出的“有组织、有计划、有保护”的开发原则,通过扎实研究完成了最终成果“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该规划以地理学和火山科学为基础,以旅游业的特殊规律和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提出坚持特色、注重优势,坚持区域、注重整体效应,坚持综合性、开展多层次旅游,坚持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思想。同时,孙文昌先生提出在长白山开发火山风光旅游、冰雪和狩猎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古迹旅游的设想。他回忆道:“当时我做规划方案时,把不被重视的冰雪旅游写到规划里,我和(吉林)省旅游局局长谈的时候也说‘以后长白山发展冰雪旅游潜力大,很有发展前景,现在看来当时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冰雪旅游现在已经成为长白山的拳头产品。”最终,“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当地计划委员会非常支持,所以我多次去考察,做得还是比较深入的,这也是我做得比较满意的规划。后来这个规划做成后在东北乃至全国影响都比较大:第一个,这是吉林省第一部(系统)旅游规划,是长白山的第一部旅游规划;这个规划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对后来旅游开发研究都有一定借鉴作用。第二个,这个规划在1986年由国家教委推荐到国家科委办了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做了登记,并且1988年认定为当年科研成果。”“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建立了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是我国旅游规划史上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孙文昌先生在旅游规划领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其到山东青岛后仍能继续承接一系列规划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他回忆道:“1992年青岛市政府领导在北京向国务院申报石老人国家度假区时,因所带资料过于简单,急需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可行性报告。青岛市旅游局的局长就找到我,说孙教授您得支持一下。我就带着几个老师立即投入这项工作,夜以继日,我们4个人在宾馆里头搞了一个礼拜,搞出一个向国务院的申请报告,报告顺利通过了。这回市里领导、市旅游局对我、对青岛大学旅游系非常满意。”
在青岛市旅游战略开发问题上,孙文昌先生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他说:“第一点,海滨资源是青岛旅游的主要资源。第二点,青岛旅游开发应当突出中心,发展两翼。中心是市南海滨,东翼是崂山旅游区,西翼是琅琊台景区。第三点,青岛旅游要有新的阶段、新的开发,要积极发展青岛啤酒节文化、道教文化旅游、琅琊台徐福东渡文化旅游。现在看青岛旅游的确在朝着这三个方面发展。”
孙文昌先生身体力行,为青岛旅游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且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青岛的浮山九峰大家都说还没有名字,这个名是我带领学生,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跑,每个山头有什么特点我们都做了研究,最后起了名字。其中有一个名字是叫大学峰,因为青岛大学、海洋大学在这座山下边,所以起了那个名。当时总的一个观点,第一个是有文化内涵,第二个通俗易懂。然后这些名字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也是按照我这个观点给定下来的。”同时。青岛啤酒节也倾注了孙文昌先生的智慧。“青岛市旅游局组建不久,当时搞了一个国际钓鱼节,结果反响平平。旅游局王局长和我聊这个事,我根據做长白山人参之路旅游项目的经验,建议搞啤酒节。我就讲啤酒节具有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又能突出城市特点,在国内有垄断性,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我这一说,旅游局长表示支持。这就找到了青岛旅游的突破口。”在孙文昌先生看来,开展啤酒节旅游具有文化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旅游可以把外贸、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带动起来。通过孙文昌先生的建言献策,青岛啤酒节项目得以顺利落地实施,并成为国内外知名文旅品牌。
3.4 创建全国性旅游学术组织
1987年12月29日至1988年1月3日,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全国人文经济地理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期间,孙文昌先生在与陈传康先生讨论下次会议地点和主题时,萌生了成立一个既服务学术又服务产业的学术组织的想法。他回忆道:“1987年12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委会会议上,陈传康先生与我商量下次会议地点和主题时,我俩认为旅游地理提法比较单一,旅游规划也很难涵盖旅游学科内容,而旅游开发含义更广。陈先生同意这一观点。1989年在中国地理学会支持下成立了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陈传康先生任会长,孙文昌先生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办事机构设立在青岛大学旅游系。1992年,“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被中国旅游协会接纳,正式成为中国旅游协会下属组织,全称为“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2000年,该会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下属同名的“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合并,正式名称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下文简称: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
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始终以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为宗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他回忆道:“协会挂靠在青岛大学,所以青岛大学自然而然就扛起了区域旅游开发这杆大旗。这个学会强调学术,强调实践,强调友谊,所以很有生命力和凝聚力,它的宗旨就是推动促进全国区域旅游的发展,迄今为止已召开20余次会议。”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之所以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另一个原因是,每次开会都会积极为会议所在地的旅游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他回忆道:“第八次在贵阳开会,会议非常成功,给贵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积极建议。后来金华市旅游局局长主动和我联系,希望下一届会议在金华举办。我一看对方这么热情,后来和会员们商议,第九次会议就在金华召开。1999年会议在金华召开,金华市政府对召开这次会特别的重视。市长亲自抓,所以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第十次会议在开封召开,来的人更多,所以协会很有生命力。”
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促进了全国区域旅游发展,对中国旅游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第一,协会团结了全国旅游开发和旅游界的学者,有个中心,明确旅游开发这条道路;第二,学会坚持三点,对办事也都有帮助。重实践、为实践服务,旅游应当走这个道;旅游应当坚持学术,只有坚持学术,才能提高自己;旅游应当坚持友谊,防止门户之见。所以协会对全国旅游学者,对全国旅游有关单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研讨会、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实践,不断完善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现已成为国内旅游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4 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
4.1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孙文昌先生多年来一直胸怀祖国,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以服务人民为己任。他在小时候就立志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他回忆道:“我喜欢读课外书,我特别喜欢英雄人物,比如《青年近卫军》《岳飞》等。读这些书对我的人生观带来很大的影响,决心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报效党,所以学习劲头是和这些有关系。一个人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观,没有动力,他学习就不会刻苦。”幼年时期接受的爱国主义思想启蒙,对孙文昌先生日后求学、工作、研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文昌先生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和工作之中,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砥砺前行。他说道:“我的出身是综合自然地理,然后变成中国自然地理,而后再变成旅游地理,这还是地理范畴。下一波来到青岛,就从‘地理变成了‘旅游。人生的轨迹是这么走的……这里头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咱们国土这么大…… 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要在专业上深入研究,所以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土地很亲切。(做研究首先)必须对中国热爱,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有深入的了解。”正因如此,孙文昌先生矢志不渝,勇攀高峰,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走在科学研究最前沿。
孙先生感恩国家和人民的培养,他将自己所学奉献给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为家乡旅游地理事业和经济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取得的成绩,能为家乡,以及旅游地理事业做一点贡献,我发自内心地高兴,我不求名利,甘愿受苦,为国家服务。”孙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理念,在做好旅游规划项目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4.2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孙文昌先生自1958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任教,直至今日,他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他说:“一个学者想要搞好研究,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搞研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无论在学术研究道路上有多少坎坷,都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遇到点挫折和困难你就逃避,你是搞不好研究的。”
孙文昌先生强调做学问要能坐得住板凳,要有不忘初心的精神。他说:“搞研究不能功利心太强,你得能坐得住板凳。上大学那会儿,周末同学们都去参加舞会,去上街购物,我从来不去,我利用这些时间看书学习。正是大学期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直伴随着我之后的整个研究阶段。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不忘初心,这样你才能把学问做好。”能“坐得住板凳,不忘初心”意味着有稳定的耐力和毅力,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非常关键。学术研究需要长时间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此外,孙文昌先生强调做研究得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回忆道:“在北大进修期间,开会考察比较多,所以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把全国都走了一趟。我身体好,背个背包,拿着相机,再带一个地质锤到处跑。当时自己也不觉得累,由于机会难得,甚至有时要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所以那时走得比较多,当时就是迫切想丰富自己的研究阅历。”
4.3 学科交叉,兼收并蓄
孙文昌先生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科交叉性,他在编撰论著时会将园林知识、文学知识等和地理学知识融入其中。他说道:“我走的路线,是一个知识面比较宽的路线。知识面窄适应不了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无论你是搞开发,还是搞管理,没有一个广阔的知识面是不行的。我除了对地理学感兴趣,像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甚至宗教知识我都有研究,这就使得我的知识面非常宽。”孙文昌先生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他认为自身能力的强弱和对知识综合加工能力的强弱是紧密相关的。他说:“想要成为一个能力强的人,你得有综合各方面知识信息的能力,你知识面广,那是一大片,但是不能够综合,那还是不行。综合能力强,你能够完成任务;综合能力弱,你这个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和应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应用场景,从而具备更加宽广和有用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从容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提高学科研究的水平和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外,孙文昌先生还强调,学术研究不要有门户之争,要做到学术自由,兼收并蓄。他说道:“作为一个学者,不要有门户之见,应当有协作精神、合作精神,能够团结周围的同志共同来做。这一点很难做到,但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坚持。你只有学术水平比较高,你才能团结同志;你学术水平达不到,你很难能做到,所以要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学术为中心,做到这一点就要坐得住板凳,不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
4.4 重视人才,海纳百川
孙文昌先生以自己独特的阅历、超前的视野,意识到旅游学科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他之所以特别重视人才,是因为他知道人才是事关旅游学科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说道:“当时青岛大学旅游系初建,缺少外语方面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我说聘请外语老师,请什么样的,宁可多花点钱请第一号人物,位列在学科前面的。你只有聘请重量级人物,你才能把外语教好,你才能把这个学科带动起来。”
孙文昌先生上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时同样也会请重量级专家学者来课堂授课。他说:“我同样会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上课,我讲课时请的老师有:黄辉实、王立纲、林南枝等。你要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看其他学者怎样讲这门课程,他们的优点是什么,学习借鉴过来,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思想和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从而形成更加广泛、深入的学术网络。
此外,为引进旅游人才,孙文昌先生亲自去西安和马波先生面谈,最终成功感动马波先生,放弃南方某高校的丰厚待遇加入青岛大学。据马波先生回忆:“在一个温煦的周日,我第一次见到先生,他身材不高却神采奕奕,话语不多却透露着亲切。我们谈论我的学业,谈论古老的西安和美丽的青岛,谈论年轻的旅游学科和更年轻的青大旅游系。先生的儒雅、淡定和学者气息深深感染着我,我的简单、直率和书呆子气似乎也很符合先生的口味,我们产生了合拍的意向[19]”。最终,马波先生被孙文昌先生的尊贤重能所感动加入青岛大学。这也成为旅游学界的一段佳话。
5 结语
孙文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学家、现代旅游开发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旅游教育工作者。纵观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可以发现,他勤奋治学,著作甚多;为人谦逊,开拓进取。他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普通会员到全国性学会会长,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学习、探索和创新。他具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学科交叉,兼收并蓄”“重视人才,海纳百川”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学界同仁赞誉的学者。孙文昌先生在科学起点上,怀着对养育他的家乡的深厚情怀,对东北地区的火山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研究,为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主持完成了“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等多个重要的旅游规划,发表了一批有关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前景、战略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的论文,为促进我国旅游地理理论建立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孙文昌先生调入青岛大学后,创办青岛大学旅游系并结合教学工作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一系列旅游发展建议。
孙文昌先生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应用旅游地理学》《现代旅游开发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学导论》和《现代旅游学》等专著;编导《东北区火山》《五大连池》《长白山》《龙湾》和《长白风光》5部旅游风光片,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的旅游规划,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纵观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是普通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出色的旅游学家的一生。他的兴趣在旅游,事业在旅游,学生在旅游,朋友也在旅游。旅游带给他快乐,也带来苦恼;带来赞扬,也带来压力。他钟爱山水,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教育,也献给了旅游。
孙文昌先生在旅游研究中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关注,同时在教学和旅游研究中尤为注重实践。他认为,旅游学术界要关注旅游业和社会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旅游实践的关注促进旅游学术的不断进步,并且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实践中凝练出本土化的理论。中国旅游地理学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曲折,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已确定了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分支学科(领域)的地位,并受到广泛的关注。由此可见,40余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界仍应积极梳理自身历史,回顾自身发展历程,不断探索旅游地理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路径,为未来书写光辉历史。
致谢:文中口述史料均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副教授团队于2021—2023年多次现场访谈的实录,并经与孙文昌先生沟通确认进行了细节核实和校订。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得到了孙文昌先生的莫大帮助,在此由衷地向孙文昌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马波先生在相关史料梳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注释
①详见:陈增敏, 刘德生. 德都五大连池火山地区初步看法[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5(1): 156-173.
②详见:王平, 田红, 郭伟. 钟爱山水 献身教育:孙文昌文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4: 339.
③详见:孙文昌, 韩杰, 崔庠. 东北的火山山水与火山旅游[J]. 旅游学刊, 1987(2): 46-50.
④详见:孙文昌, 祁承留, 李树珍. 东北地区火山资源的特点及综合利用[J]. 自然资源学报, 1987(2): 97-105.
⑤详见:孙文昌, 陈元泰. 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旅游区规划[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⑥详见:马波. 现代旅游文化学[M]. 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8.
⑦详见:孙文昌. 现代旅游开发学[M]. 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 1990(1): 78-87.
[2] MCMURRY K C. 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30(1): 7-20.
[3] 杨冠雄.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1988(1): 43-46.
[4] 保继刚. 旅游者行为研究[J]. 社会科学家, 1987(6):19-22.
[5] 吴必虎, 冯若梅, 张丽. 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3): 91-95.
[6] 葛全胜, 钟林生, 陆林.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1): 1-10.
[7] 杨祥银. 关于口述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 5-9.
[8] 全根先. 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5(1): 10-16.
[9] 顾明远. 顾明远教育口述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0] 郑玉飞. 新中国教育学历史发展的个体记忆———当代教育学家陈信泰早期研习教育学的口述史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7): 74-79.
[11] 周晓虹. 重建中国社会学 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12] 徐杰舜.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13] 汤国荣, 章锦河, 孙晋坤,等. 旅游地民居景观形态演变中的旅游地方化建构———基于地方口述史的哈尼蘑菇房案例[J]. 热带地理, 2016(4): 556-563.
[14] 桂园园, 刘颖, 张云耀. 口述史在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为例[J]. 中国旅游评论, 2020(4): 54-61.
[15] 王雷亭. 泰山旅游四十年口述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0.
[16] 韩玉灵.口述历史:中国旅游业40年[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9.
[17] 唐纳德·里奇.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 邱霞, 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9.
[18] 孙文昌. 五大连池地区火山自然地理景观[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4): 84-96.
[19] 王平,田红,郭伟.钟爱山水 献身教育:孙文昌文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4.
[20] 孙文昌. 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J]. 地理學报, 1991(4): 495-503.
[责任编辑:吕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