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3-11-12周静黄剑锋
周静 黄剑锋
[摘 要]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梳理有关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中英文文献,在研究重点、热点演化、研究历程方面对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研究内容方面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了解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总体态势,发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表明:相关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深化拓展阶段等3个阶段;现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特征、结构体系和机制,整体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但研究深度和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定性描述和案例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有待加强。未来研究需加快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体系,深化研究内容,拓展学科交叉和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研究对乡村治理实践的指导性。
[关键词]乡村治理; 乡村旅游; 进展; 展望;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784(2023)03-0112-10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治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课题。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乡村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2],乡村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乡村旅游作为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体现了乡村资源单向输出向城乡双向互动转变,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也给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路径。
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乡村治理问题具有世界性、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特征[3];乡村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4];治理作为一类公共管理的工具有待进一步发展[5]。目前有关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有待充实,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分析有关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文献,回顾和总结研究历程,窥探学界相关研究的总体态势,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主题、内容与方法进行评述,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在实践上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应用参考,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乡村振兴。
1 知识图谱与研究历程
1.1 数据来源與处理
为更好地掌握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2个渠道搜集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25日)。其一,通过中国知网搜集中文文献,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治理”并含“乡村 + 农村”并含“旅游 + 旅游地 + 旅游业 + 目的地 +游客”为主题,限定“北大核心”“CSSCI”“CSCD”为文献来源。其二,通过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搜集英文文献,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主题字段为“governance or govern”并含“countryside orrural or village”并含“tourism or tourist”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93—2021年,对检索结果进行手动筛选,删除会议征稿、报道、书评、重复检索文章和不相关文献等无效数据,最终得到215 篇中文文献和214篇英文文献。研究选用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时间线分析,揭示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重点,把握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
1.2 研究重点
从关键词聚类图(图1)和高频关键词列表(表
1)来看,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英文文献的研究案例地重点聚焦在“forest”(森林)、“protected areas”(保护区)等自然生态地区,比较关注“sustainabletourism”(可持续旅游)、“community tourism”(社区旅游)等旅游发展模式。结合聚类词“ruraldevelopment”(乡村发展)、“environment taxes andsubsidies”(环境税和补助)和高频关键词“conservation”(保护),可以发现学者较为关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根据高频关键词列表了解到研究者在治理过程中对“policy”(政策)、“community participation”(社区参与)和“impact”(影响)的提及较多。
如图2和表1所示,中文文献前三名的高频关键词依次是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治理,表明学者更多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性。结合聚类词“供需匹配”“经济地理”“生态产业”以及高频关键词“绩效评价”“治理策略”等,可以了解到国内相关研究与乡村旅游的研究特征有一定的重合,即贴合现实需求、政策导向明显、经济视角较重要、对策研究成果多、生态理念等贯穿其中,而且相关研究多以案例研究为主[6]。另外,聚类是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组成,聚类标签中的数字越小,表明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在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中缺失#5和#8这2组聚类,是由于其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小于0.5,属于不合理的聚类,因此没有显示。
1.3 研究热点演化
从研究关键词时间线中可以识别出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若干热点。从图3可以看出,中文相关研究以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为主要的两个节点,供需匹配、治理策略和乡村治理3组聚类基本贯穿了整个时间线。从整体上看,这3组聚类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们都是在2004年出现最早的关键词,研究热度在最近5年开始逐渐升温。#6~#7、#9~#14这8组聚类的关键词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时间横线,也印证了研究热点的阶段性变化。如图4所示,在英文文献中,#0~#8这9组聚类的关键词彼此之间的时间关系较强。从各聚类的时间横线来看,这9组聚类最早的关键词出现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尽相同,但是相差不大,关键词较均匀地分布在时间线上。因此,英文文献的研究热点更加广泛,持续时间更长。
1.4 研究历程与阶段特征
1.4.1 中文文献的研究阶段划分
从有中文文献明确关注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以来,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现波状上升趋势(图5)。借鉴相关研究对文献发表阶段的划分[7]2616-2617,本文通过统计每年初现的关键词数量,揭示相关研究领域的动态。为此根据文献数量增长变化、关键词初现数量及其研究内容差异,可将中文文献中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7—2011年)、初步发展阶段(2012—2017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8—2021年)。
第一,萌芽阶段。相关研究重点关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价值趋向于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旅游者的观光需求。学者多将乡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结合起来研究,例如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结合[8-9]、污水垃圾治理与营造旅游景观结合[10]、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景观优化结合[11]等,整体呈现出乡村环境治理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特点。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社区治理、精英治理、多中心治理以及乡村治理重构等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分析,在案例地的选取上范围较大,倾向于宏观尺度上的研究,定量分析和理论基础尚待加强。
第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中文文献更多地关注到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基层治理[12-13]、农村空心化治理[14-15]、建构多中心治理机制[16-17]等方面,旅游扶贫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18-19]。总体来看,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内容逐渐细化,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典型案例地,其中比较分析、实证考察等研究方法增多。通过综合治理框架、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策略等的研究提高了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深化拓展阶段。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本阶段更多涉及旅游对乡村治理有效的作用[20-21]、乡村治理创新[22-23]、乡村问题治理[24-25]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关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区公共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完成和巩固脱贫攻坚等方面,表现出对乡村价值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可。研究方法趋于深化,主要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质性研究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定量资料。此外,还常用第二手资料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并支撑研究结论。相关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服务于现实需求, 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理论基础趋于多元化。
1.4.2 英文文献的研究阶段划分
如图6所示,从有英文文献明确关注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以来,依据文献数量增长变化、关键词初现数量及研究内容差异[7]2616-2617,本文将英文文献中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4—2010年)、初步发展阶段(2011—2016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7—2021年)。
第一,萌芽阶段。学术界主要围绕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旅游开发将给乡村带来经济发展机遇,但是公共领域的资源开发会引发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26],不健全的治理机制将加剧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且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区、森林等)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需建立专门的自然资源治理机构[27]、进行社区赋权[28],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和治理结构的优化。在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关注领域相对较窄,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方法。
第二,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初步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明显趋于丰富与深化,开始探讨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地区具体的治理结构[29]、社区参与治理机制与路径[30]、治理挑战与机会[31-32]等。研究常与自然资源保护、景观维护、社区生计、区域经济发展等联系在一起。总体来说,成果以定性研究为主,在关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乡村社会文化系统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第三,深化拓展阶段。经过之前的学术积累,深化拓展阶段的文献数量明显提升,对数理统计和模型构造等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增多,提高了研究的创新性和方法的多元性,但是在这一阶段关键词的初现数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实践发展需求下,针对案例地的具体情况,学者对现有治理方式的批判性研究增强,更加深入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结构[33-34]、具体治理方法策略[35]等,一些研究更加关注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框架的探讨 [36-37]。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说,治理活动主要可以分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3个方面[38]22。乡村治理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这3个层面上采用不同的机制引领和管理乡村地区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目前,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具有开放、多元和流動特征的乡村给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带来挑战[39]。旅游介入下的乡村建设路径效应不断累积[40],为实现供需匹配,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成为必然选择。参考有关研究[38]273-276,[41]11,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旅游企业、社会组织、村民、旅游者等各类主体,以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形成合力,以组织手段、制度手段、文化手段等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规范的综合运用,维护乡村良性运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特征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旅游发展给乡村治理赋予了新情境、新主体、新任务,乡村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旅游和乡村治理二者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态势。
第一,独特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影响乡村有关主体已有的行为规则[42],土地功能发生一定变化,公共资源成为利益主体博弈的重要对象[43]。乡村内部秩序的演变和与外来者的互动促使旅游情境下的乡村治理区别于其他乡村治理[23]94,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时代命题。
第二,复杂性。旅游发展吸引外地人口进入乡村,可缓解本地人口流出造成的“空心化”现象。但旅游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较农民的稳定性差,可能成为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解构性力量[38]290。同时,旅游业产业链条长,对乡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具有拉动效应,更有可能建构起嵌入地方的乡村治理模式[44]。
第三,整体性。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追求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平衡、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与传承的协调、东道主与外来旅游者及从业人员的共建共享以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共治等多个方面,对乡村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发挥治理对实现乡村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3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结构体系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关键是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之间有效互动,三者形成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45]。
从政府治理来看,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是政府为了实现治理目标以及维护乡村秩序所进行的管理活动,通常以公共政策为治理工具,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具有合法性、公正性、直接性等特点[46]。在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早期,政府治理活动主要表现为通过集聚各方力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經济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政府治理更多关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监管、引导、协调等方面,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治理的对象从乡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转向乡村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从市场治理来看,旅游发展引导市场资本下乡,市场运作逻辑改变乡村的治理基础,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交换机制成为重要的治理机制[47],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参与治理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与政府治理相结合能够比较合理地配置资源。旅游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村庄的社会交往、边界外延、产业模式[48],需要正确处理乡村资源开发与村民利益、生态安全、村落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挖掘创新潜力、激发社会责任感为基础,推动市场主体参与治理,对于构建乡村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从社会治理来看,社会作为平衡政府和市场治理的第三方力量,强化社会协同能够有效促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构建多元化治理体制,能够赋予当地社会更多治理权限与公平正义[49]58,充分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作用[50],并将治理成果惠及社会公众。同时,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和网络发生变迁,平衡好各方力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社会主体之间需要形成平等的互动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中国的乡村旅游地而言,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承担着乡村旅游地治理主导者的责任,当地社区、村民、乡村精英、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地治理当中,而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也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出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外来的旅游者在与旅游地东道主的主客互动中也成为乡村旅游地治理的一个重要力量。上述治理主体之间逐渐形成不同领域及不同空间层次的利益相关方相互合作的一种多中心治理结构 [51-52]。
2.4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机制
旅游发展情境下有效乡村治理机制的形成,需深入了解治理得以开展的人员、物质和社会文化基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活力与秩序、共治与自治、德治与法治等的关系[38]106-107,发挥外部支持和内生动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在建立起政府作用机制[53]、社会组织参与机制[54]、保障机制[24]46、责任机制[49]63 等的同时,提高村民、社区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以充分利用内生治理资源,发现内生治理需求, 摆脱嵌入式基层治理悖论[55]。乡村精英在整合内外部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以旅游为契机推动乡村新精英的产生[56]。旅游企业需积极嵌入地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57],协调好旅游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3 研究评述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当前,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概念和基础理论缺乏统一共识和系统积累;研究内容比较广泛,研究深度需要拓展、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定性描述和案例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有待加强。
第一,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概念和理论。目前,学者针对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各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对相关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对于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概念的内涵有待充分讨论,因而相关研究议题相对分散。比如“治理”与“管理”“整治”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同时,研究的理论视角呈现多元化的趋向,现有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内容涉及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增权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制度理论等方面。
第二,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主题。综合来说,目前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旅游和乡村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的结构体系、乡村治理的模式和路径等方面。但中英文文献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文文献的研究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等乡村发展目标,对策性研究成果较多。英文文献的研究则更加侧重于治理主体的合作、协作这种行动研究。对于中国情境而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悠久的乡村治理传统[41]11,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兼顾本土现实。
第三,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内容。在治理目标的研究中,中文文献更强调综合治理方式的使用,追求在治理过程中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英文文献则更注重有效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的量化测量和探索性研究。在乡村旅游和乡村治理的关系研究中,中文文献多强调基层治理的创新以应对乡村旅游带来的新挑战;英文文献突出了旅游对乡村治理方式的改变及其结果。在治理主体的研究中,中文文献侧重对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表现出对旅游介入后新的治理结构的关注;英文文献则较多关注既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第四,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增长态势,多运用案例研究法,且以探索性案例研究为主。在案例地的选取方面,中文文献中单案例居多,对大量案例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有待加强,英文文献在案例地的选取上更加广泛。在数据收集方面,问卷调查、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得到学者的广泛應用,是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管理部门的文件、媒体报道等第二手资料成为重要补充。在数据分析方面,多采用定性分析,也有部分学者利用数理统计工具进行量化研究,还有学者使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翔实。
3.2 研究展望
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已经受到学者的关注并展开了许多有益探索,文献数量不断增加,未来的研究可注意以下4个方面:
第一,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体系,明确研究目标。为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8],在关注现有研究动态、把握时代精神的同时,要结合我国治理经验和现实条件,赋予乡村治理在旅游情境下新的内涵,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的乡村旅游地治理理论体系。以治理的内在逻辑为基础对相关的案例研究加以整合,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炼,形成本土化的旅游情境乡村治理理论模式,包括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主体、领域、机制、结构、体系和路径等。在此基础上,面对乡村分化转型的现实,通过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指导。
第二,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深化研究内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治理属性[38]293,研究者应以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待旅游情境下的乡村治理,合理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乡村治理的研究中进一步挖掘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同时,顺应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关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从业创业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旅游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旅游基层治理与乡村组织振兴间的关联,并提出可操作、可落地、可推广的具体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内容的深化为提升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效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第三,拓展学科交叉、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推动学术创新。旅游情境下的乡村治理问题涉及众多人文和自然要素,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未来的研究要推动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多要素耦合的乡村旅游地治理模式。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客源地和目的地、城市和乡村、需求和供给,要树立社区、地方、区域等多尺度转换的思路,从微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上展开研究,注重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社会网络和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和政策环境、经济体系和技术进步等宏观层面的结合,在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大背景下,以不同尺度的研究构建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体系。
第四,突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空间演变和治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乡村是一种特定的聚落形态和地理空间,空间演变和治理是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中重要而独特的议题,乡村空间治理对旅游介入条件下的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未来研究需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框架下更多关注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变机制与治理路径,积极探索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空间的综合利用与治理途径,深入揭示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治理模式,不断提升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3) [2022-01-11].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2] 李玉恒,阎佳玉,武文豪,等.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8(5):627-635.
[3] 秦中春.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 管理世界,2020(2):1-6.
[4]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5] 王诗宗. 治理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J]. 哲学研究,2008(2):83-89.
[6] 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等.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8(9):1186-1200.
[7] 黄震方,张圆刚,贾文通,等.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历程与新时代发展趋向[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10):2615-2633.
[8] 徐邦敬, 曹玉亭.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促进门头沟区新农村建设[J]. 中国水土保持, 2007(4): 16-18.
[9] 徐海波. 沁水县实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做法与成效[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10):54-55.
[10] 韩富贵. 密云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 2007(9): 47-49.
[11] 张凤太,邵技新,苏维词.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模式研究[J]. 热带地理, 2009(5): 418-422.
[12] 周真刚,胡曼. “群众会”工作模式: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探索:以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7): 173-179.
[13] 薛奕妹.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现代化研究[J]. 农业经济, 2015(12): 48-49.
[14] 田新强. 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J].农业经济, 2017(4): 52-54.
[15] 宋凡金,王爱忠,王东强. 统筹城乡发展中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治理[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5): 755-759.
[16] 丁文,于水. 协同治理视域下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重塑的路径选择:基于大理白族古民居的实证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5): 48-52.
[17] 马道明, 陈子晗. 外包制乡村旅游“公地悲剧”的产生机制及调控路径:基于安徽黟县N村的调查[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5): 60-65.
[18] 何阳,孙萍.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与消解[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7(3): 29-34.
[19] 翁毅,范冬萍. 绿色发展理念下旅游扶贫的新进路:以广东清远连阳地区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45-49.
[20] 方汪凡,王家宏. 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19(4):12-17.
[21] 黄凯洁. 旅游参与过程中社区精英的成长与流动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64-70.
[22] 徐燕飞,余贵忠. 乡村振兴下民族生态旅游的法治维度[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3):72-77.
[23] 黄鑫,邹统钎,储德平. 旅游乡村治理演变机理及模式研究:陕西袁家村1949—2019 年纵向案例研究[J]. 人文地理, 2020(3):93-103.
[24] 唐献玲. 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利益冲突与治理机制[J]. 社会科学家,2020(10):41-47.
[25] 孙九霞,陈景,黄秀波. 大理洱海旅游环境治理事件中的主体博弈与权益协商[J]. 地理科学,2020(9):1468-1475.
[26] VAIL D,HELDT T. Governing snowmobilers inmultiple-use landscapes: Swedish and Maine (USA)cas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4):469-483.
[27] MUNTHALI S M.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s: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Southern Africa[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07(1): 51-60.
[28] SACAREAU I.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mountain tourism in Nepal[J]. Journal of alpine research,2009(3):1-10.
[29] KEYIM P.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China: a case from Turpan[J]. Community developmentjournal, 2016(4): 534-551.
[30] SNYDER K A,SULLE E B. Tourism in Maasaicommunities: a chance to improve livelihoods?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8): 935-951.
[31] JURY M R,CUAMBA P,RUBULUZA P. Developmentstrategies for a coastal resort in Southern Mozambique[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1(2):481-504.
[32] HULTMAN J,HALL C M. Tourism place-makinggovernance of locality in Sweden[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12(2):547-570.
[33] KICHELERI R P,TREUE T,NIELSEN M R,et al.Institutional rhetoric versus local reality:a case studyof burunge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Tanzan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2018(2): 1-15.
[34] VELARDE F G. Land struggles in vulnerable coastalterritorie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ancora,Peru[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geografie,2019(1):70-82.
[35] KEYIM P. Tourism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rural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Finland: the case ofVuonislahti[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8(4):483-494.
[36] ORGAZ-AGUERA F. Model to establish strategiesthat foster social economy of rural communities innatural areas protected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J].Rosa dos ventos-turismo e hospitalidade,2018(4):748-762.
[37] RIVERA-ARRIAGA E,WILLIAMS-BECK L,HERNANDEZL E V,et al. Crafting grassroots' socio-environmentalgovernance for a coastal biosphere ruralcommunity in Campeche, Mexico[J]. Ocean andcoastal management,2021,204:1-12.
[38] 魏礼群. 中国社会治理通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9] 蒋锐,刘鑫.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 从嵌入汲取型到整合服务型[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2): 55-61.
[40] 周思悦,申明锐,罗震东. 路径依赖与多重锁定下的乡村建设解析[J]. 经济地理,2019(6):183-190.
[41] 吕德文. 乡村治理70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19.
[42] 杨洁莹,张京祥,张逸群. 市场资本驱动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治理重构:对婺源县Y 村的实证观察[J].人文地理,2020(3): 86-92.
[43] 孟凯,李佳宾,陈险峰,等.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公地悲剧”的演化与治理[J]. 旅游学刊,2018(8):19-28.
[44] 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 逻辑与案例[J]. 旅游学刊,2020(3):39-49.
[45] 何翔舟,金潇.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J]. 学术月刊,2014(8):125-134.
[46] 陈朋. 乡村治理视角下政府管制的思考:基于H 乡政府抗击地下六合彩活动的尝试性解读[J]. 管理世界,2007(10):51-56.
[47] 王浦劬.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17.
[48] 郭占锋,李轶星,张森,等. 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 2021(1): 68-84.
[49] 宫海婷. “中国之治”视域下的乡村旅游业治理问题[J]. 社会科学家,2020(8):57-63.
[50] 江必新,李沫. 论社会治理创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4(2):25-34.
[51] 许峰,秦晓楠,李秋成. 资源系统支撑下的乡村旅游地多中心治理研究[J]. 旅游科学,2010(2):18-25.
[52] KAGERMEIER A,AMZIL L,ELFASSKAOUI B.The transition of governance approaches to ruraltourism in Southern Morocco[J]. European journal oftourism research,2019,23:40-62.
[53] 张康之. 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2-13.
[54] 周国忠,姚海琴. 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浙江顾渚等四个典型村为例[J]. 浙江学刊,2019(6):133-139.
[55] 陈鹏. 嵌入式基层治理模式的悖论及反思[J]. 广西社会科学,2020(2):68-73.
[56] 李云新,阮皓雅. 资本下乡与乡村精英再造[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7-125.
[57] 沈萍,温士贤. 旅游开发中的多元主体与利益博弈:粤北Y 村个案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4):54-60.
[58]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18-02-04) [2022-01-08].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实习编辑:吴宇玲; 责任编辑:吕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