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11-12张萌李威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萌 李威

摘  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蕴含了丰富的思政素材。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和安排各教学环节,以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为要求,探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地将课程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紧密结合、思政育人素材与课程知识点相互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高素质环境人才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3)30-009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如何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已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挑战。

在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环境法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为主线,促进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类课程的重要作用,能够拓展学生在法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培养新时代综合型环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整体建设思路及重点举措,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教学设计和典型案例,以促进环境法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实践的改革。

一、环境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旨在同步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2]。第一,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制度和环境法律责任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法律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自觉遵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环境权益,坚持使用法律武器和法治力量守护好生态环境,发挥专业特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第二,思政育人目标。深度挖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法治观念,促进环境法律义务的养成;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行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建设思路

处理好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既要明确思政教育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也要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刻领会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专业培养与思政育人之间的相互助益。

二、环境法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举措

(一)“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浸润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知识“高阶性”

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专业知识讲授置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水平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引导学生高度认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依法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为“思政元素”主线,深挖资源,扩展内涵,将“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污染物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理念或方针政策巧妙融入课程,拓展课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和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侵害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多样化,深化课程教学“创新性”

线下在传统的多媒体PPT讲授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入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采用形象的图片、动画、纪录片、短视频等营造直观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对晦涩法律知识的理解。综合利用案例法、比较法、问答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生动、准确、深入地传达知识点,例如可引入能够引起大学生兴趣的“大学生掏鸟案”,该案中两名青年因非法捕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通过该案例分析讲解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强调触犯环境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还可以基于课程的法学特点,创新性地引入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手段,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线上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有效融合信息化技术,突破单一教学设计。将电子教材和超星、慕课、微课、雨课堂等多渠道视频教程仔细筛选并合理编排,以“课前预习”“视频教学”“问题讨论”“知识巩固”“扩展阅读”及“章节作业”的教学形式贯穿知识要点,与线下教学内容协同互补,实现知识的有效沟通。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4],构建线上视频教程与直播教学、线下课堂教学与互动讨论、自适应学习与主动学习相融合的全媒体学习生态,体现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

(三)“研究创新综合”课时安排立体化,加强课程内容“挑战度”

课程设计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来进行科学“增负”,加大学生学习投入,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模式[5],并通过严格的课程考核评价、强化过程性考核体系及建立加分机制,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获得知识、收获能力、提高素质的成就感。

课前引入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环境公益诉讼、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排污权交易、排污费改税、环境共同侵权的认定及责任承担等与国情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提出问题,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案例的自主研究和探索,积极投入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

课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讲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通过PPT口头汇报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内容,进行德育,培养创新思维。

课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点,增加教材外综合性专业知识供学生课外学习,并布置相关实际环境法律问题,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高阶思维,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环境纠纷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思政特色和示范作用最大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依托于南京林业大学的林科特色和在资源、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法治建设元素,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路线,融入“双碳”重大战略目标,打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课程思政,突出生态素养、绿色担当和奉献精神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初心—心态—品质—境界”为主线的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类型思政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磨砺学习意志,积累思想正能量,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三、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教学设计

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公共性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普遍性,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课程内容和特点,爱国情怀、全球视野、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等充分体现该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6]。本研究通过选取部分授课要点与思政映射点的融合,探索该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第一章我国《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涉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环境类专业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付诸行动,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肩负起专业使命和社会使命,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侵害。第二章环境法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损害担责”的五项基本原则涉及“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两者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增强爱国情怀,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尚情操。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融入公众参与原则的具体运用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和环境法治观念;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学习和实践进一步促进全民参与监督。第三章中环境法的主要制度包括環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标准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等,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环境法各项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中。例如,将“依法治理环境污染、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融入环境标准制度蕴含的道德和利益的伦理学关系,践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倡导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舍小利以谋长远;积极探讨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促进公众参与,加强协调沟通,健全民主法治。在第四章环境侵权与环境民事责任、环境执法与环境行政责任及环境刑事责任等环境法律责任方面,将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内容融入环境行政执法的法律规定,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确公众维护环境权益的策略和路径,树立制度自信。在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教学中,将“坚决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等国家战略计划融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法律依据和制度,将“十四五”规划“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融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条文中,使学生深刻认识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和实践的政治保障,坚定制度自信。第六章引入“生态保护红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零容忍,加深学生对我国保护自然资源的监督管理体制的理解。第七章国际环境法教学中,将“环境正义”融入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和实践中将中国的“大国风范”融入国际环境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结合国际环境法发展史,培养国家意识,开阔全球视野;通过国际环境案例争端解决,明确国家主权地位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培养爱国情怀,树立制度自信。

(二)课程思政融入典型案例实施

1. “双碳”目标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融合

围绕《森林资源保护法》《草原资源保护法》和首部《湿地保护法》(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等教学内容,结合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权属和监督管理体制、主要法律依据和制度(如有偿使用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知识要点,将“双碳”新热点引入课堂研讨中,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将“双碳”新目标融入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突出自然资源的法律保护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由此提出紧扣战略需求,依法保护自然资源,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做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专业使命感。

引导学生借助农林环境专业背景,挖掘身边的、历史的先进人物素材,积极探讨林业碳汇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深刻领会森林、草原、湿地等林业资源对碳封存、增汇减排的重要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学院学科的洪泽湖湿地国家级定位观测站、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等科研平台的卓越成果,借助专业实习和大学生科创实践,引导学生为自然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建言献策,比如通过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测算提供技术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最终激发学生强烈的专业获得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热爱林业、热爱自然的情怀,促进学生投身于林业资源保护事业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品德共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与公民环境法律义务的融合

基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教学内容,重点讲授环境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强调公民环境法律义务的养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结合《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实施情况,对城市垃圾分类进行个案研究和全面探讨,让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原因、垃圾分类义务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导致的法律责任等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利用专业所长,参与到城市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科技创新中。通过教学案例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垃圾分类的整体部署和法律实施,以点带面地促进公民环境法律义务的养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教师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的标准进行课程思政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发展潜力的培养,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智慧产生无限启迪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毓. 高校环保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8):56-57.

[2] 廖华. 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科学,2021,12(17):76-77.

[3]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4] 李艳伟.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环境法规》课程为例[J]. 轻工科技,2020,36(04):156-157 +168.

[5] 刘亚斌,王玲. 大学本科教学合理“增负”的意义、影响及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4):148-151.

[6] 李亚菲.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西北高教评论,2021,8(01):214-225.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教教改课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高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1JSJG249);202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培育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02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培育项目“环境科学”。

作者简介:张萌(1989—),女,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李威(1982—),女,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

猜你喜欢

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环境法伦理基础的审视与抉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环境法对消除代际外部性问题的思考
治不胜治的雾霆: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