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023-11-12马丽玲李玉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

马丽玲 李玉芳

摘  要:当前,高职思政课建设达到新高度、呈现新特色。高职思政课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形成多部门合力工作格局,思政课学科建设取得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内容与主体更加广泛,实现了资源互通、优势共享。从具体建设实际来看,思政课程改革正持续性推进,学生参与程度日益提高,课堂体系逐步完善,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但课程思政教育在与专业课的结合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质量,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解决。文章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助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教育发展,推动课程思政落细落实。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前教育学;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095-04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方式,问题主要涉及学院教育、教师教育和学生思想,目标是通过调查方式了解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根据获得的原始数据,分析其反映的在思政落实问题及问题成因。调查问卷共计调查学前教育专业三个班级420名学生,教师则采用随机访谈方式,所在区域参与访谈的教师共165名。分析本次调研结果,有利于提出可行性建议,助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一、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不积极

此次调查以教师访谈为主,接受访谈调查的本地教师共计165名。通过随机访谈,整理出教师反馈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顶层设计思路不清晰、课程思政内容未理顺和课程思政教育无合力等。四类问题人数占比分别为86.2%、83.1%、64.6%和64.6%,通过汇总可以得出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实施中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不积极是基本现状,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局限性

此次调查中,调查人员针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的思想认识情况也进行了访谈,主要调查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调查过程中,根据搜集信息可以看出教师对“学前教育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要求和内容都有一定了解。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学”开展课程思政符合大思政要求、符合学科教学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于课程思政如何开展以及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存在较大争议。调查中,教师课程思政通过生活化教育普遍认可,但在是否应将社会责任感纳入学前教育以及是否应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教师态度则模棱两可。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存在些许迟疑,具有局限性,具体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三)学生重技能轻理论

此次调查中,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计420名。调查采用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主要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认识。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从‘学前教育学中应学习到哪些知识”,设计选项有“会唱歌、跳舞”“会画画、音乐”“會足球、篮球”“会做幼儿工作”“会做幼儿家长工作”“会与其他幼儿教师配合”。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会唱歌、跳舞,会画画、音乐这类技能型知识认可度比较高,均达到了100%,对足球、篮球等体育技能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占比达到75.0%。但对做幼儿工作(66.7%)、做家长工作(55.0%)以及与其他幼儿教师配合(45.0%)的认可度则相对较低。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具体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二、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以“能力为重”思想主导教学

“学前教育学”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教育情感,树立正确学前教育观念,初步具备掌握并运用学前教育观念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受高职教育“能力为重”导向及近些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为本”理念影响,“学前教育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问题,这与课程本身的价值追求相违背[1]。

从具体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来看,学院教育中普遍认真落实学校课程思政总体要求,积极开展顶层设计,加大对学科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但具体到“学前教育学”课程则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思想上没有重视。根据学前教育定位,“学前教育学”是学生系统了解专业知识的起点,更是萌发专业情感、形成专业认同和职业精神的起点,能为学生打下坚实情感基础、理念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重能力思想引导,学院并没有足够重视“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方面虽然对思政元素有所涉猎但并没有将其作为重点进行指导,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并不理想[2]。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内容未理顺和课程思政教育无合力。根据学院开展课程思政要求,应以大思政为理念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但因为以能力为重的思想指导,“学前教育学”这一门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梳理和应用。在课程思政上主要以授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并没有有效参与进来,以致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3]。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准备不足

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意愿。首先,“学前教育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认识是认可的,从随机访谈中也可以看出教师普遍认可,课程思政也符合大思政教育要求、符合学科教学要求。从思想来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有准备的,但从教学方法的安排来看,教师的教学准备则不足。教师普遍认可生活化教育理念,认为“学前教育学”课程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多举例子进行教学,但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提出其他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准备是严重不足的[4]。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生活化教学外,还应包括信息化教学等思路,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教学的内容来看,教师的教学准备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教师虽然认可课程思政在“学前教育学”应用的价值,从教学内容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认为应将社会责任感纳入学前教育、在学科内容中开展课程思政以及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但在访谈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认可这种教学思路,谈到如何将学科内容与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时教师回答则比较模糊,这说明教师对“学前教育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是认可的,但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仍缺乏足够的准备,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

(三)学生受网络不良思想观念影响

高职学生广泛接触网络,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的同时也接收到了很多的讯息,这些讯息有的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有的则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基于多种讯息的融合,学生对会唱、会画、会写、会跳的认可度高,但学生的认知来源则是多样的。一部分学生是从学前教育学习中而来,认为跳歌唱舞等是幼儿教师基本的技能,是完成幼儿教育应具备的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幼儿教师主要是陪孩子玩”“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就可以了”。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将导致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态度。

其次,在做幼儿工作、做幼儿家长工作方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的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普遍是以如何做好幼儿教育为主,而学生的关注点则是如何掌握技能,认为只要完成唱歌、跳舞、画画、足球等技能学习即可,这种思想使学生将如何做好幼儿工作以及如何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就被忽视了[5]。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园以后承担的任务除了教学以外更多的是沟通交流的任务,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园适应性难的根本是到了幼儿园实际教学以后发现其应用到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理论学习情况不符。如何与幼儿及家长沟通成为高职学生入职的拦路虎,如以解决幼儿入园焦虑、如何帮助幼儿调整关系等为例,这些都是学生走入岗位后要面对的实际困难,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

三、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目标与其他思政体系进行合理的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必须要明确“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的地位,明确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性,强调理论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通过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学”在学科教学、课程思政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生系统了解专业知识的起点,更是萌发专业情感、形成专业认同和职业精神的起点,它为学生打下的情感基础、理念基础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在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建设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关注并拓宽课程的育人空间,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内化课程内容,才能有效回归“学前教育学”课程育人的价值追求。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形成教育合力[6]。“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不是“拍脑门”的决策而是要做好进一步细化工作,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教育的真正结合。一方面,要积极对接思政课教育要求,自上而下,加强对思政课程的研究,挖掘思政课程与“学前教育学”课程共同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接“学前教育学”学科目标,梳理课程内容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要对接岗位要求,通过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学生的访谈和观察获取幼儿教师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课程思政目标与“学前教育学”学科目标联系在一起,助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学研究,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加强教学研究必须要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思政设计。从内容来看,教师应重点对内容进行合理分析,根据模块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学”分成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学前教育理论模块,课程思政的内容侧重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通过内容挖掘和设計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第二模块是基本要素模块,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以职业教育观念为主,包括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生命教育以及作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念等[7];第三模块是学前教育保教模块,这部分主要是以实践为主,课程思政的内容涉及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第四模块是公共关系模块,主要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如何与幼儿沟通、如何与幼儿家长沟通。课程思政实施与“学前教育学”相结合的方案在内容上的理顺能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灵活。从方法来看,除了生活化的课程教学方案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应结合“学前教育学”的知识特点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工作,如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的方式进行设计,将课程内容中的幼儿教育环境通过视频方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内容以项目化形式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综合应用。

(三)加强学生引导,培养正确思想观念

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观念、思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前教育学”的知识发展入手,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学生观念引导和培育。一方面要在课程思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如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幼儿教师主要是陪孩子玩”“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就可以了”的情况,教师要注重引导,从幼儿教师的责任、职业素养角度出发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认识到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是陪着孩子玩,更重要的是初步培养幼儿正确思想,从言谈举止、思想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引导,让高职学生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针对高职学生接触到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说明和解析,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针对部分学生担忧的虐童事件、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等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在进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引导工作,让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育问题,培养学生耐心、信心以及责任感,针对流动性大等问题强调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以及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方案,包括“1+X”方案,岗赛证结合教学方案等,纾解学生的心理上的疑惑[8]。

参考文献:

[1] 李欣. “课岗证赛”融通模式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幼儿教师口语”为例[J]. 新课程研究,2022(36):53-55.

[2] 范博文,陈启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探索——以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3):72-75.

[3] 张莹莹. 基于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究[J]. 尚舞,2022(22):153-155.

[4] 蒋高洁. 通俗音乐演唱融入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有我》歌曲为例[J]. 艺术大观,2022(32):115-117.

[5] 赵君超. 本土民间传统文化在广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中的渗透[J]. 广西教育,2022(30):163-165.

[6] 于帅琦.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活页式教材的开发路径研究[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31(05):77-83.

[7] 李雅玲.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资源整合研究——基于美术教学的视角[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4(04):18-21.

[8] 董静.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以高职幼儿照护证书为例[J]. 知识窗(教师版),2022(09):15-1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 2022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2XY-36)。

作者简介:马丽玲(1974—),女,硕士,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育基本原理;李玉芳(1969—),女,硕士,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