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11-12陈丽李晓方刘逢雨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陈丽 李晓方 刘逢雨

[摘 要] “国际金融实务”是一门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我国众多财经类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该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可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国际形势的特点分析该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然后在三个课程建设子目标的基础上融入了五个思政要素,并从课程全过程即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情况,希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项目“国际金融实务”(129);2021年度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国际金融实务”(5);2022年度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管理运筹学”(1)

[作者简介] 陈 丽(1986—),女,河南南阳人,金融学硕士,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和教育教学研究;李晓方(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和教育教学研究;刘逢雨(1986—),男,河南南阳人,金融学博士,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和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2-0102-04 [收稿日期] 2022-07-20

一、“国际金融实务”课程融入思政要素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投资机构化、交易电子化等趋势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迅速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国际金融实务”是我国众多的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从货币金融的视角出发研究一国内外均衡即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问题,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应用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应用型人才。中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国际金融实务”课程,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可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灵活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

时代需要高校专业课程推动思政改革。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在20世纪初,处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该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与世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融合,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冲击,部分学生人生奋斗上注重个人主义,生活作风上追求奢靡,文化传承上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于塑造阶段,该阶段是进入社会前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阶段。在此阶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是每位高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国际金融实务”是从开放的视角研究一国对内对外的货币金融关系,国际时政的任何风吹草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从而影响一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拥护党的领导,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在需要,也是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唤[1]。

二、“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特点分析

(一)首要特点是寓德于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就十分重视德育,比如“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无德不立”等古训均把道德放在了首位。教师结合“知识”的课程内容,注入“德”的思政元素,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

(二)主要特点是人文立课

课程思政也是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精神。课程思政根本上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又称教书育人,是对人文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在知识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认同维护民族命运共同体,报效国家,服务百姓,践行应有的社会责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融合发展,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认同归属感,将个人和国家的前途发展同频共振。

(三)核心特点是价值引领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在知识内容设计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上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纷繁复杂。大学生群体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思想上尤其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三、“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目标

(一)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思路

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和技能点从寓德于课、人文立课和价值引领几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融入方式,搜集思政典型素材,形成可执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在组织实施中不断完善。

(二)课程思政子目标

在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上,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素养方面,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在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4],使学生具备崇德向善、踏实肯干、谦恭自律、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严谨谦虚、勤笃作为、思维缜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竭诚担当、事必躬亲、敬业乐群、进取奋斗的工作作风等。

2.职业素养方面,拥有必备的能力素质。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沟通协调、人际交往、适应社会和独立生活能力;工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勇于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协作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态积极乐观向上,人格健全,能承受挫折、失败和打击能力等。

3.理想信念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核心思想理念;使学生坚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拥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格,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

四、“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融入点

在执行课程思政“个人修养、职业素养和理想信念”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具体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素养和工匠精神等五个方面展开。

(一)政治认同

思政元素:将我国国际收支特点、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保卫战引入。

思政具体融入:通过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使学生明白我国是最大的国际贸易顺差国,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而国际储备是一国对外实力的重要表现,也是维护本国货币对外稳定的重要保障。使学生在通过具体的案例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拥护党的领导,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我国的国际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建立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家国情怀

思政要素:以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为切入点,分析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化道路的实施过程。

思政具体融入:2016年10月,人民币后来居上,占比10.92%,超过英镑的8.09%和日元的8.33%,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成为占比第三的货币,未来三足鼎立的货币局势初步形成。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配给成员国的使用资金权利。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有180多个,SDR是各国国际储备的重要部分,人民币纳入了SDR的货币篮子,意味着每份SDR背后都有人民币的身影,人民币获得了国际上的通行证,这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人民币背后代表着国家信用,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代表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站在国家的角度,立足于家国情怀的深沉感情,学习和研究金融知识、金融理论,站在更广、更高的视角观察经济运行、总结经济规律。

(三)国际视野

思政要素:引入中国金融加速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的典型事件,资本与金融账户在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逐步放开。

思政具体融入: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支柱行业逐步放松了外资进入限制,与世界进一步融合。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使沪深股票市场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融合。2020年5月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投资限额,更是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大批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熟悉并适应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的高端金融人才成为新时代金融开放之必需。随着中国金融身影不断走向国际舞台,在这个过程中要在维护好中国金融安全的基础上稳中推进,中国金融逐步开放也意味着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培养学生立足于国情,拥有开放的视角,熟知国际金融规律并能解释国际金融现象的能力,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大国金融和大国担当的意识,理解中国加快金融开放的内涵[4]。

(四)文化素养

思政元素:汇率决定理论中引入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导入货币危机分析。

思政具体融入:一国货币的对外体现汇率与一国国币的对内体现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处于汇率决定理论核心地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该理论研究表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货币的对外贬值。一国货币对外短期內贬值幅度过大就会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又会诱发金融危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产生货币危机的国家的成因、不利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生活相联系,领会知识应用对实践的重要意义。

(五)工匠精神

思政元素:对比分析外汇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的操作原理,引入国际金融市场典型的金融风险事件,抛出工匠精神的思考。

思政具体融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外汇市场中的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些复杂的金融需求需要金融业的精细化分工,需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因此工匠精神不可或缺。中航油巨亏事件就是公司总裁陈作霖违背规定从套期保值领域向投机领域违法投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培养大学生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建立法治思维的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坚持奉公守法、克己奉公和学以明道的道德行为准则,将工匠精神视为金融契约的内在精髓,引导学生不忘初心,树立工匠精神是金融业塔尖的意识[5]。

五、“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遵循OBE理念和“全过程育人”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面向产出的教学理念,营造出“开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将育人贯穿课堂教学“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

(一)课堂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国际金融实务”中的相关知识与大学生个人修养、职业素养和理想信念进行潜移默化的有效衔接。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语速适度,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讲授法对于一些和专业知识点结合的思政内容,可以明确地指引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进而积极思考,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二)課堂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的一种辅助,是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并且利用专业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的选取既要和“国际金融实务”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契合,又要有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讨论,通过分享和观点碰撞,不仅可以达到知识学习的强化,而且对融入的思政要素产生直观认知,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具体化。

(三)课前和课后的任务教学法

在授课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把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文字或者视频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上课。在课后,根据学习情况布置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例如,布置一些简单的习题或者一些思政资料的搜集任务。课后布置一些复习的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内化吸收思政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

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着开展“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究,具体的考核目标、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如何改进解决、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要后续跟进思考。

参考文献

[1]邝宏燕,吴铁雄.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49-15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4]葛晨光.高校理工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途径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7):70-71.

[5]王健,史云,吴冬梅.“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30-33.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Practice as an Example

CHEN Li, LI Xiao-fang, LIU Feng-yu

(Fanli Business School,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Henan 473004,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Finance Practice” is a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which is a required course offered by many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in China.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this professional course conforms to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irs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eco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then, on the basis of three sub-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tegrates f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Last, it implements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e 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