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知识分享行为在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2023-11-11黄月霖伍晓琴肖克燕冉江容
黄月霖,伍晓琴,张 璐,肖克燕,冉江容,傅 静*
(1.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3.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重庆 40800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同时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下,培养满足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护理人才是高等医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护理本科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对本科护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培养直接影响护理学科的发展。创新行为是指产生原创和潜在有用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实际运用的过程[1]。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在实践过程发现、评估和决策的一种能力[2]。信息素养不仅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3]。个人成长主动性是个体自身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提升并完善自我的倾向,其实质有助于所需技能的提高和自我发展,并且这些技能可终生习得[4]。自我决定理论(SDT)认为[5],动机是个体行为产生和改变的核心,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的、先天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不断整合自我的倾向。同时,自我决定理论着重强调了3 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和关系,这是个人成长、技能内化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当个体的成长需求是由内在动机激发时,通常表现出善于思考和较强的执行力,更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进而影响创新行为的产生[6]。个人成长主动性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视角,作为一种元认知结构,其目标在于实现成长和行为的改变[4]。既往研究表明[7-8],个人成长主动性高的个体拥有更强的学业效能感、自主性、掌控感与生活目标感。个体成长发展与内在动机和需求满足呈显著正相关,内在动机对持续的行为变化有预测作用[9]。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多阶段认知和行为改变的过程,其产生除自身先天优势、后天培养及动机等因素以外,还需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10]。要达到理想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培训效果还应结合本科护生的内在需求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知识分享行为是知识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的外在动机,能在重塑个体知识结构的同时推动其萌发的改变现状的创新想法[1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中将信息素养作为行为产生的知识及技能(能力),个人成长主动性作为行为产生的内在动机,知识分享作为行为转变的外在条件。综上,鉴于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知识分享这两个中介变量的相关性[12-13],但未有研究报道四者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个人成长主动性与知识分享行为在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以期为本科护生创新行为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2 年11—12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某医学院校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本科护生;(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休学;(2)生病请假。按照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样本量要求为自变量的10~20倍[14],本研究中自变量为28 个,考虑到无效问卷,故本研究需要至少纳入336 例样本。本项研究已获得西南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KY20220011)。
1.2 方法
采用以下调查工具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调查表。本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是否参加过创新培训等。(2)信息素养量表(Information Literacy Scale,ILS)。由王子平[15]于2021 年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制,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0.813~0.973。该量表包括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技术学和伦理学5 个维度共25个条目。均采用1~5 分计分法,得分越高则与实际符合的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则与实际越不符合,量表总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5。(3)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PGIS)。由Robitsche 于2012 年研制,臧爽等[9]于2022年首次用于国内护理本科生的评估。该量表包括3 个维度(改变的准备、资源的利用、主动的行为)共14 个条目。采用0~5 分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3。(4)知识分享行为量表(Knowledge Sharing Scale,KSS)。由张振刚等[13]于2016 年修订,适用于评估各人群知识分享行为。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知识分享意愿和知识分享能力)共10 个条目。采用1~5 分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知识分享行为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2。(5)创新行为量表(Innovative Behaviour Scale,IBS)。由辛甜恬[16]于2016 年编制,用于评估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该量表包括5 个维度(创新行为、组织支持、主管支持、学生支持和创新自我效能) 共25 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创新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4。
1.3 资料收集
本研究调查前,课题组联系省内医院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前准备,由进行统一培训且具有一定科研经验的4 名护理研究生发放问卷星链接并向所调查本科护生解释此次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及问卷填写方法。问卷的发放、收集过程均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和自愿原则。问卷回收后由两名护理研究生核查数据,剔除填写时间过短(<180s)和完全相同选项的无效问卷16 份,获得有效问卷820 份,回收率98.09%。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等进行统计描述;使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Hays 开发的Process 插件的Model 6 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组本科护生年龄17~25 岁,平均(20.14±1.89)岁;其中女生627 人(76.5%),男生193 人(23.5%);大一241 人(29.4%),大二179 人(21.8%),大三184 人(22.4%),大四216 人(26.3%);来自城市279 人(34.0%),来自农村541 人(66.0%);学生干部364 人(44.4%),非学生干部456 人(55.6%);参加社团426 人(52.0%),未参加社团394 人(48.0%);高中是文科生的411 人(50.1%),高中是理科生的409 人(49.9%);参加创新有关的课程523 人(63.8%),未参加创新有关的课程297 人(36.2%);参加创新有关的比赛556 人(67.8%),未参加创新有关的比赛264 人(32.2%)。
2.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为网络匿名自评量表,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故采用Harman 单因素方法进行检验。对量表中的所有条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探索性因子检验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9 个,其中,第1 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33.27%(<40%),故本研究的共同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3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和创新行为的得分(见表1)
表1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和创新行为的得分(±s,分)Table 1 Scor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s,score)
维度 总分93.12±11.66 23.56±3.39 22.21±3.25 20.23±3.49 7.30±1.21 19.83±2.93 51.04±10.95 25.34±5.63 11.06±2.46 14.64±3.31 40.40±5.39 20.36±2.84 19.91±2.85 97.39±12.95 11.88±1.73 20.51±2.90 20.48±3.11 26.49±4.42 18.04±3.38条目信息素养总分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伦理学个人成长主动性总分改变的准备资源的利用主动的行为知识分享行为总分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能力创新行为总分学生支持主管支持组织支持创新自我效能创新行为条目均分25 6 6 6 2 5 1 4 7 3 4 1 0 5 5 2 5 3 5 5 7 5 3.73±0.47 3.93±0.57 3.70±0.54 3.37±0.58 3.65±0.60 3.97±0.59 3.64±0.78 3.62±0.78 3.69±0.82 3.66±0.83 4.03±0.54 4.07±0.57 3.98±0.57 3.90±0.52 3.96±0.58 4.10±0.58 4.10±0.62 3.78±0.63 3.61±0.68
2.4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和创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与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创新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见表2。
表2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和创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r)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 information literacy,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and innovative behavior(r)
2.5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和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为保证验证性因素分析符合统计学要求,对所需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2.125~2.734(<10),容忍值0.366~0.471(<1.0),故本研究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见图1。
图1 个人成长主动性与知识分享行为在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Figure 1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n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采用Bootstrap 重复取样5 000 次对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知识分享行为在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的中介效应显著性进行验证分析,置信区间设定为95%,结果显示,间接效应路径的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这3 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知识分享行为在信息素养对本科护生创新行为的中介效应总的标准化效应值为0.763,是由3 条中介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的。其中,3 条中介路径间接效应结果:(1)“信息素养(X)→个人成长主动性(M1)→创新行为(Y)”路径的效应值为0.232,占总效应值的30.4%;(2)“信息素养(X)→知识分享行为(M2)→创新行为(Y)”路径的效应值为0.119,占总效应值的15.6%;(3)“信息素养(X)→个人成长主动性(M1)→知识分享行为(M2)→创新行为(Y)” 的效应值为0.154,占总效应值的20.2%。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57,占总效应值的33.7%,见表3。
表3 中介效应Bootstrap 检验和效应值Table 3 Mediating effects Bootstrap test and effect values
3 讨论
3.1 本科护生的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和创新行为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知识分享行为处于较高水平
本次调查发现,本科护生信息素养总均分为(3.73±0.47)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姜贺等[17]的调查结果。在信息素养各维度中,伦理学条目均分最高。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本科护生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及信息安全能力,绝大部分本科护生在发布信息时会考量自己的言论,在完成搜索信息及完成论文时能如实标注文献出处[13]。本科护生能清楚认识拥有较高信息素养可在大学期间得到良好发展,并为今后实现护理工作中信息相关的最佳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护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得分为(51.04±10.95)分,与总分中间值35 分比较,本组护生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各维度得分均低于臧爽等[9]的调查结果。既往研究表明[4],自我认知是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同样,个体对来自周围的积极认可和情感支持能显著提高其个人成长主动性,并能正向引导个体的心理健康。护生的本科阶段是塑造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的护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能更加主动地寻找并利用发展的机遇,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知识分享行为总均分(4.03±0.54)分,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知识分享意愿维度的得分为(20.36±2.84)分,稍高于知识分享能力维度的得分(19.91±2.85)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张舵等[18]的研究结果,其原因为研究对象涵盖范围的差异。本次调查结果说明本科护生从自身角度倾向于与他人分享知识,但局限于实际条件,如所处的周围环境氛围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其中,知识分享能力较弱,可能是由于多数本科护生在校期间学业较为繁重,更加专注自身学习,在实习期间重心更偏向于完成临床实践或考研,忽视自身其他能力的培养。提示护理教育者应加大力度优化知识分享平台,使知识分享的领域更有宽度和深度,促进本科护生各个方面技能的全面提升。
创新行为总均分为(3.90±0.5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条目均分均高于中位数3 分,得分高于周志伟等[19]的研究。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这一“助推器”,当前,各高等医学院校对本科护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科护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行为的转变。但在本项研究中,创新行为维度均分最低,为(3.61±0.68)分,提示护理教育者在培养本科护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赋能和提供平台。虽然高年级本科护生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但在实习和考研的压力下,其真正能从事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实践基地可提供的资源和平台缺乏统一性,因而造成一些创新想法难以实践。建议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促进产学协作,鼓励低年级本科护生加入创新团队,给予相应的科研培训,激励并切实支持高年级本科护生创新,落实人、财、物的支持,促进本科护生创新行为的孵化。
3.2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与创新行为两两间均呈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信息素养、创新行为、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知识分享行为两两间均呈正相关(P<0.01)。同时,个人成长主动性与知识分享行为在本科护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信息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创新行为,也可以通过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间接影响创新行为。信息素养对创新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57,占总效应值的33.7%。相关研究表明[20],信息素养是创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素养越高的个体,具备的相关能力越强,越能在实践中激发创新行为的产生。这可能是在面对信息时能够精确识别、有效反应并由此产生较为新颖的想法[21]。提示护理教育者应整合本科护生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动态进行梯队培养,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可以在低年级护生中尽早安排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方法论的学习,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进入高年级时通过“创新创业”和“互联网+”比赛,以赋能方式将具备较好创新思维的本科护生纳入科研课题组,针对性地给予本科护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3.3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本科护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路径为以下3条。
3.3.1 个人成长主动性在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 此中介路径占总效应值的30.4%,在3 条路径中效应量最大。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个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4],个人成长主动性高的本科护生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时有着积极、乐观、正向的态度且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更加倾向于主动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而非被动接受,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促使个人创新行为的产生[22]。
3.3.2 知识分享行为在信息素养与创新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此中介路径占总效应值的15.6%,在3 条路径中效应量最小。知识分享行为是个人和团队实现既定目标和实现创新的重要因素,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学科的高度专业性,在本专业知识结构完备时,与他人之间进行知识分享交流是知识内容梳理、知识类别整合和实现个人能力提升最直接的方式[13]。为此,建议院校内各二级学院间搭建更多的知识分享平台,各高校间通过“互联网+”搭建如共创空间[23]等平台,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就本科护生而言,通过“双创”教育的契机,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本科护生创新思维到创新行为的转换。
3.3.3 信息素养通过个人成长主动性、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创新行为 该链式中介路径占总效应值的20.2%,本科护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越强,越倾向于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并完成。个人成长是不断蓄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类本科护生更善于学习并运用已具备技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助力自我成长。在面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下,个体内在渴望激发其潜力,通过知识交流、整合产生新观点和新想法,在高等医科院校的创新氛围引导下激发更多的创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