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劳动教育与红医精神传承的耦合机理
2023-12-11刘辉
刘 辉
(桂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12)
红医精神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及专业技能等维度构成的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谱系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具体呈现,是无数红医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铸就的医魂,是近代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教育资源,将为新时代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好医生”。红医精神关于政治坚定的政治灵魂、救死扶伤的价值取向、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及技术优良的专业技能导向,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大精神动能,也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确定的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教育目标实现了互促融通。发扬红医精神传统,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开展医学生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深刻理解和把握医学生劳动教育与红医精神传承的耦合机理,对于践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持政治坚定的政治灵魂,领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政治坚定作为红医精神的根基和灵魂,是红医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更是红医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军民健康服务的根本遵循。井冈山斗争期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指战员在极度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因为伤病减员而丧失战斗力,反而实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成就。红医取得的成绩,靠的就是拥有政治灵魂的红医全心全意为红军和苏区人民的健康服务,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不准丢下一个伤病兵”“医疗卫生工作为革命战争服务”“一切为了伤病员”[1]宗旨,用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铸就了政治坚定的政治灵魂,深刻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政治坚定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中国好医生”。今天,开展医学生劳动教育是党在新时代对医学教育的重大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好医生”的重要内容,是医学院校贯彻落实“五育融合”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观决定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影响劳动面貌,因此,保持政治坚定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灵魂。(1)保持政治坚定,升华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作为唯一一所以学校名义参加和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且在长征途中继续办学的医学院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医。长征期间,不仅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还忠实践行着抢救伤病员和为沿途老百姓看病治病的宗旨,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这些优秀的政治品行充分彰显出红医坚定的政治灵魂,为升华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提供了学习榜样。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哲学领域强调劳动创造历史和社会、劳动是人的本质等唯物史观,还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强调劳动创造价值,提倡按劳分配,抑或是在教育领域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主张,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建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因此,以政治坚定的政治灵魂激发医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政治自觉,能够有效引导医学生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劳动创造人、创造历史、创造价值的观念,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和构建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意义,促使医学生在劳动中传承红医精神。
(2)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必须把伤病员照顾好,否则会影响红军的战斗意志。这不仅是治病救人的问题,而且是关乎红军战斗力的问题。如果救治、看护不到位,就会影响军心士气。“所以说,对伤病员的医疗看护工作非常重要,是一个政治任务”[2]。红医高度重视伤病员的日常生活,宁愿自己缩衣节食也要确保伤病员的营养健康,比如红医日常只有5 分钱的伙食费,而伤病员每人每日伙食费8 分钱到1 角钱,重伤病员甚至还能吃上鸡蛋和战场缴获的各种罐头。正是由于红医始终把优待伤病员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始终把伤病员视作至亲,无微不至地照料伤病员,让伤病员倍感党和红军的关爱,在润物细无声中温暖了这些伤病员的心,从而坚定了伤病员在康复后继续投身革命斗争的意志和信心。新时代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究其根本,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以红医精神铸魂育人。通过在医学生劳动教育中嵌入红医精神,以红医事迹增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第二,以红医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红医精神校园文化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医学生在红医精神熏陶下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 弘扬救死扶伤的价值取向,培育大医精诚的劳动精神
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本质和精髓,是红医的天职,医治、关爱伤病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1941 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充分彰显了红医精神核心价值取向的深刻意蕴:一方面,红医必须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从更深层次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源自红医基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对救死扶伤精神的理解和追求,源于对革命医疗卫生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另一方面,红医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比如,1958 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便立即派出医学专家和医疗队奔赴林县摸清情况、研究对策,因全心全意为林县人民健康服务而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总理派来的医疗队”。“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全体军民服务”作为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维度,深刻回答了“医疗卫生事业为什么发展?医疗卫生工作为什么人服务?”的核心问题。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才逐步形成以“救死扶伤、人民情怀”为核心价值观的红医精神。
救死扶伤与大医精诚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德领域的具体呈现,既体现了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核心内涵,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对医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传承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观,坚定医学生对医乃仁术的价值认同。1932 年2 月底,赣州战役及水口战役打响,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迅速组织学员参与战场救护。教务主任陈志方带领学员随军行动,一边行军,一边坚持教学,一边开展救护工作,做到了在战场救护中学习、在战场救护中巩固,充分彰显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大医精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医德的核心价值理念,主张秉持医乃仁术的思想,与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①弘扬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彰显医乃仁术的重要性。传承医乃仁术的传统优秀医德本质上就是要践行救死扶伤的宗旨,这也必然要求红医不仅有深厚的阶级情感,更具备精湛的医术。因此,弘扬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促使医学生自觉地学习医学知识、刻苦钻研医术,还能够引导医学生坚定对医乃仁术的价值认同。②弘扬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观是医学生践行医乃仁术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医精神把践行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弘扬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医学生在红医精神中体悟大医精诚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医学生在红医精神浸润下践行医乃仁术。(2)以博大的人民情怀引导医学生树立医者仁心的劳动价值观。大医精诚劳动精神既倡导医乃仁术,也特别注重培养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即主张医者必须以普救含灵之苦为己任。1941 年5 月1 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制定了“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疗设备,欢迎医务人才,以达减轻人民疾病之目的,同时实行救济外来灾民难民”的政策[3]。陕甘宁边区卫生处也做出决定,边区医院及其他所属医院,除医治边区干部、学生、工人、军人外,还必须承担起为群众看病的责任,并经常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到群众家中去开展义诊。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对医者仁心最生动的诠释,充分彰显了红医精神所蕴含的人民情怀。医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和人民对其医疗技能和医德素养往往有着更高的期望。因此,如何培养出具备医者仁心的“中国好医生”就成为当下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劳动教育作为医学生医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不仅发挥着以劳树德的育人功能,还承担着在劳动教育中孕育医者仁心劳动价值观的使命。①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践行医者仁心。通过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让医学生在志愿服务病患过程中理解医者仁心的时代价值,在志愿服务中体悟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在红医精神感召下涵养医者仁心的劳动价值观。②以人民情怀筑牢对医者仁心劳动价值观的认同。红医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医魂,是对医者仁心最直观的展现。通过深入挖掘红医饱含人民情怀的事迹,以此为载体升华医者仁心的时代价值,强化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病患的初心,引导医学生将医者仁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发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
埋头苦干是红医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红医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敢于吃苦、勇于奋进的精神气质,彰显了红医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1941 年,中国医科大学在延安举行了建校十周年展览会,朱德同志在参观后做了重要指示,并亲笔题词“埋头苦干”。这一题词将我党我军创办红色医学教育事业、培养红医的艰难真实地展现出来。在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创办伊始,不仅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既没有教室,也没有讲义,还得参加战场救护,广大师生常以门板当黑板、柴炭作粉笔、祠堂庙宇作宿舍、铺上稻草作睡铺。此外,学校师生的生活条件也极为艰难,不仅伙食标准很低,粮食定量每人每天6 两并且是一半菜一半饭,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残酷封锁导致食盐严重短缺,学校师生则采取陈土熬制硝盐的方法获取又苦又涩的盐分。可以说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幅党领导红医埋头苦干的艰难创业史和不懈奋斗史,这为新时代医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引导医学生养成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在择业、就业时能够主动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最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弘扬埋头苦干的红医精神,在基层一线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埋头苦干与甘于奉献都展现出红医优良的医风,是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障。弘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本质上就是培养医学生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当下,部分医学生的劳动意识存在劳动认知模糊、奉献意识淡薄、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主体劳动意识缺失、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培养缺位及实效性不足、社会负面医疗环境的冲击等。由此可知,培养医学生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红医精神的熏陶。(1)弘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是重要保障。增强医学生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首要的是要营造埋头苦干的环境氛围。1945 年9 月,冀东军区卫生学校创建伊始便随解放军转战冀东地区,边教学边救治伤病员。1948 年,学校2000 余名师生主动投身辽沈战役,创造了“救治万名伤病员”的光荣业绩,741 人立功受到嘉奖。1950 年,4 批239 名师生视死如归,投身抗美援朝第一线。在残酷的战争中,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红医甘于奉献的思想自觉。作为红医用鲜血甚至生命铸就的红医精神正是当下医风建设的医魂,而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不仅没有过时,在当下反而显得弥足珍贵,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医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不愿意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吃苦、去锻炼。因此,号召医学生向红医学习,不断弘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不仅能够引导医学生增强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还能够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2)培养甘于奉献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甘于奉献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红医精神引导下经过持续的劳动实践才能养成。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作为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医风,不仅是医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必须内化的劳动品质,也是医学生必须外化践行的劳动习惯。通过将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转化为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引导医学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基层一线安心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真正实现下得去、能扎根,以实际行动诠释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3)提升医学生主观劳动意识是决定性因素。受到西方功利主义影响、医患冲突加剧的冲击,加之盲目追求享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甘于奉献的主观劳动意识缺失。为此,要积极引导医学生自觉践行红医精神。医学生肩负着推进“健康中国”的时代使命,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在红医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深化对埋头苦干工作作风的认同。同时,医学生应自觉以红医精神作为思想引领,主动增强甘于奉献的劳动意识,形成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投身志愿服务,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增强劳动情感,树立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理想信念。另外,医学生应以红医为榜样,明确医学生的职责和使命,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想以及享乐奢靡之风,树立吃苦奉献的劳动意志,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好医生”。
4 坚定技术优良的专业技能导向,培养精益求精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技术优良体现了红医不断追求精湛医术、探索医学科学和勇于医学创新的精神面貌,是红医精神独具特色的根本体现,也是明显区别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独有之处。
技术优良与精益求精都是党培养红医的专业技术要求,也体现出新时代医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培养出医术精湛、具有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中国好医生”。坚定技术优良的专业技能导向作为培养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占据着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是医学生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重要方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医学生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后备主力军,应具备新时代所需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就是指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具有充分运用最新医学科学手段,积极利用创新性思维,进而改造医学学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4]。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奋发有为的青春活力、不拘一格的创造能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这些特质都是培养精益求精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必备条件。(1)应积极引导创造性劳动。中央苏区时期,绝大部分红医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医学训练,更多的红医都是从红军部队和地方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政治过硬的人员。因此,早期红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低下,但是缺乏精湛的医术,就意味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为全体军民健康服务不能很好的开展。为此,广大红医以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克服各种困难,努力钻研医术。通过一边在课堂上学习,一边在战场上实践的形式,不断提升医治救治伤病员的医疗水平,挽救了大批红军伤病员的生命。由此形成技术优良的专业技能导向,并一直鼓舞着红医在医疗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因此,要培养医学生精益求精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必须加强对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在医学生群体中弘扬红医精神,帮助他们树立精益求精的劳动价值观,让其充分认识到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养成对个人成长成才、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激发刻苦钻研医学科学的精神,为党和人民培养具有精益求精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中国好医生”。(2)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赋能创造性劳动。井冈山斗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进行了非常残酷的封锁,导致中央苏区药品极度匮乏。为了有效应对困境,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在《红色卫生》第3 期发文,批评了部分红医存在的“西药万能”“中药无用”的错误观点,呼吁红医要创造性地以中药代替西药。为此,红军通过创建中医医院平台来推动医学创新。
总之,培养医学生精益求精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完备的顶层设计实现对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红医精神对医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推动红医精神与医学生劳动教育、医德教育、专业教育的互促融通。(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构建与医院的人才共享机制,让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富有创新力的临床医生成为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3)搭建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创建临床医学创新沙龙等平台,引导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性劳动实践,开阔视野,强化辩证思维,鼓励创造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