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中药学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2023-12-11王翰华阮洪生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药学双高实验室

王翰华,陈 云,阮洪生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 宁波 315100)

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双高”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适应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高职发展策略的自然延续[1],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根本诉求[2-3]。“双高”建设背景下,对高职专业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职业导向性,其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4],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和决定性作用[5]。以浙江省内高职院校(浙江药科职业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线上+线下访谈调研,归纳了中药学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并以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为例开展实践,以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专业特色发展,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1 中药学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建设有待加强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中药学类实验室因其专业特殊性,除常规安全隐患之外,还涉及一定的无机、有机废液,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毒性中药,实验动物,中、大型生产加工设备,精密仪器等,安全管理难度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1.2 管理方式传统

中药学类实验室仍采用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在实验人员、仪器设备和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比较混乱。具体体现在:实验人员疲于各类表格填写;实验试剂(特别是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动态库存混乱;实验仪器缺乏有效调度,造成忙时冲突,闲时落灰;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据库。

1.3 产教融合力度不够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6]。目前,中药学类实验室建设中产教融合力度仍然不够,具体体现在:实践项目脱离当地企业生产实际,如中药化学技术仍然开设传统的“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实验项目;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往往只是“挂牌”。

1.4 实践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的实践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使用等进行介绍,然后学生自行开始实验操作,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模式存在两个明显不足:首先是课堂时间紧张。由于实验前,教师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讲解,使学生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往往不足,操作技能无法熟练掌握。其次,由于实验过程涉及诸多步骤,在教师讲解后,学生难以记住所有细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对不同实验小组重复讲解,导致指导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有效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1.5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最薄弱的就是实验队伍,从数量到结构都无法满足高水平实验室的需求[7]。实验人员受传统“配角”观念的影响,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实验人员总体学历水平不高,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实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很多高精尖仪器设备得不到“物尽其用”,使用效率较低。

1.6 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开发

中药学类专业因其专业特殊性,除需配备常规的实验室之外,还需要设置中药标本馆和开辟百草园。目前,标本馆和百草园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除个别学校之外,大部分学校并未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开放。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早已更新换代,如分析实验室就配备了各类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但由于实验室没有进行相关认证,无法开展第三方检测业务,导致大部分时间里仪器被闲置,其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开发。

1.7 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实验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自身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具有凝聚、导向、激励和约束等重要作用[8]。中药学类实验室同其他理工科专业实验室一样,通常把重心放在专业技能及知识的传授与验证方面,强调培养学生技能,忽视实验室文化建设,既限制了实验室效能的提高,也影响了文化育人的效果。

2 中药学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措施

2.1 紧抓安全管理不松手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从以下两方面紧抓安全管理。(1)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加强物质和制度保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建立“校—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每学年开学初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的责任目标和工作内容,落实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确保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建立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实验室负责人日查、学院检查、学校定期抽查的全方位安全检查制度。在教育部中药品质评价综合实训基地及省优势专业经费支持下,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基本安全装备的建设和投入。制定并完善各类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如《校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工作规范》《校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办法》《校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规定》《校实验实训室安全检查管理办法》等,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识、实验人员工作规范、学生实验实训守则、主要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进行统一规划并上墙。(2)全面开展实验室安全建设,将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准入考试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对新生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必须达到规定学时要求且通过线上实验安全知识考试才有资格进入实验室学习。每学年初,对新入职教师(包括本学期第一次带教实验教师)和全体实验人员进行线上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95 分以上为合格。设立实验室安全月,开展主题宣传展示、学生知识竞赛或征文及消防演习。建立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技能贴士等。建设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对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实行全流程管理,包括采购审批及备案、领用登记、保管使用、废液处理等,实现信息化管理,做到全程留痕。在实践教学中,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思政,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定期组织师生参观省内其他高校实验室,学习同行的先进做法。

2.2 建设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

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从数字化管理向管理数字化转变,主动适应“互联网+”新模式,依托校网络信息中心,充分考虑专业实验室管理需求和实际情况,以“开放式、信息化”为理念,建设涵盖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安排、开放实验室预约),人员管理(教学任务、业绩考核),实验耗材管理(包括危险化学品、易制毒试剂、普通试剂的动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包括使用预约、维护保养和维修),实验动物管理,废液管理,项目管理(包括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和服务项目)等功能的“互联网+”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全面深度融合。

2.3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

学校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将新时代医药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凝练为“药德、药规、药技”,即具备敬畏生命、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良心制药的医药道德(药德);熟悉药品法规、技术规范与标准,具备良好的药品质量规范意识(药规)及与医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药学(中药学)技术技能(药技)的职业特质,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中,并通过制订药学(中药学)国家职业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聘请行业企业高管担任二级学院兼职副院长,协同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建立“药德、药规、药技”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药德、药规、药技”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紧贴企业实际,修改实践项目;大量聘请企业一线员工为实习指导教师,每学年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与宁波市四明大药房共建校内实验药店,作为实践基地,开展方剂与中成药、中药调剂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实验及实训教学;与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药传统技能大师工作室,让专任教师深入百年老店(寿全斋)中药企业实践学习中药传统技艺,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中药传承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2.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及市高校慕课联盟平台,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巩固拓展,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的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9]。同时,大力开发(采购)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软件,如药剂压片、制粒工艺仿真软件等,使实践教学过程安全、环保、直观、有趣,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校院领导支持下,学院的专业课程均已完成慕课制作并上线,其中实用中药学、识别周围的中草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化学技术、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先后被立项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5 建设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

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根本,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双高”建设的重要支撑。推进岗位聘用制度改革,按需分层分类设置实验岗位,合理确定队伍规模。建立和完善教学、教辅、行政管理等分类分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绩效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实验人员岗位晋升机制,制订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标准,打通实验技术系列人员职称晋升通道,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吸引、稳定实验技术骨干。构建实验队伍培训机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加强业务理论培训、学位进修及出国研修等,加快实验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提升高精尖新仪器的操作及维护技能,提高实际工作水平及解决问题能力,满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面向实验人员设置校级研究课题,择优推荐申报省级或更高级别的研究课题。

2.6 扩大实验室开放共享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每学年初组织全院学生参与学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择优参加省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备赛期间,全天候开放中药鉴定、显微互动、中药调剂和中药炮制实验室及中药标本馆,供学生备赛练习。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不断扩大实验室开放共享,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助推“1+X”证书制度实施。每学期开设富有专业特色的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课。积极配合学院师生参加“挑战杯”“新苗计划”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场地、物质保障及技术支持。中药标本馆和百草园由校中药协会同学维护、讲解,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2.7 发挥实验室社会服务功能

近几年,实验室协助完成宁波市市场监管系统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工程、“英特订单班”“震元订单班”及“磐安班”等的实践教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向参加浙江省中药炮制调剂鉴定技能竞赛的宁波市中医药、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职工开放实验室,提供场地、仪器及材料,助其获得团队二等奖。以中药标本馆和百草园为窗口,在假期向社会开放,由学校中药协会学生志愿讲解,作为传播中医药知识、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目前,中药标本馆已成为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宁波市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单位。2020 版《中国药典》进一步扩大了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重点制订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以及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这对许多中小企业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校实验室硬件能胜任这项工作,可尽快通过实验室认证,开展第三方检测。

2.8 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药学类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必须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从安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教学文化建设和育人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10]。

3 结语

“双高”建设为高职院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中药学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强化内涵式发展,为学校建设、专业特色发展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实验条件支撑。近年来,学院教职工主要围绕浙贝母、三叶青、覆盆子、枇杷花、乌药、白及等浙产道地特色中药开展品质评价、种质资源研究,现主持教科研课题12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14 项,参与的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发表SCI 论文40 篇,获批发明专利2 项。近五年,中药类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63 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2 项;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大赛获全国大赛一等奖1 项,省赛一等奖2 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猜你喜欢

中药学双高实验室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