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域下“以微领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新探
2023-12-11李俭
李 俭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微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平台,以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电台等形式,有机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可以推动高校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形成与推广,开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开拓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新路径[1],开启高校思想引领新功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 微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
微媒体具有资讯快捷、应用便捷、内容新颖的“信息快餐”特点,诸多高校把握时机、紧抓机遇、巧妙引领,通过注册账户,使微媒体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并展示其“思想引领、协同育人”的强大功能。
1.1 高校大学生对微媒体的运用
微媒体虽然具有微小、微观的特征,但如果利用恰当,就能形成宏观、宏达的传媒效果,彰显其见微知著、以小博大的效应,呈现出时尚多彩的多媒体形式,使其吸引众多大学生的眼球。首先,微媒体对于大学生具有提升学习效果、拓展学习内容的重要功能,许多高校大学生借助微媒体平台,实现了人生奋斗进程中的“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其次,微媒体为高校大学生搭建“志同道合”的网络平台。许多高校大学生借助学校的“学科志趣网”“考研网”平台,交到许多志趣相同的学友,以“班级”“系部”“学校”“兄弟院校”为基本的学习社交圈大幅扩展,形成多形式、广视角、宽领域、深融合的社交圈和人际网络,他们在大学4 年间立志苦学、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奋斗于“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理想信念追求之中。最后,微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 “载体”的作用。大学生并不是苦做学问的“苦行僧”,可以借助微媒体平台,注重正能量引领,塑造学校精品特色文化。
1.2 高校对微媒体的运用
随着高校官方微媒体的渐渐开通,官方微媒体成为一所学校在微信息世界的现实存在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其在传播过程中也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学校园微媒体让大学生群体交际扩大化、实践内容丰富化、实践方式和层次多样化,微媒体的科学引领让大学生对道德取向做出“合社会性、合目标性、合自觉性”的自由选择,所以大学生个体能更加自觉地培育和唤醒自己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意识,并让自身的道德觉悟得到启发、道德热情得到激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个体能获得真正的自律品格与道德修养追求,并且自身的主体意识以及道德主体的地位也能得到真正确立,从而让大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与完善。从高校目前微媒体的使用来看,微媒体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上的运用具备广泛的基础。
高校可以通过微媒体渠道服务大学生,组织线上活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组织线下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动展示高校育人工作成果。微媒体还可以用作危机公关的处理,树立大学良好的公共形象。这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及引领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 “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意义。
2 把握好高校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度
微信的出现、5G 技术的日益普及等有力推动了高校移动学习,给予大学生全新的认知。微信中的App 应用如同书本和课件一般,能辅助大学生完成背诵单词、阅读长篇著作、定量完成研究计划、辅助做好文献综述等学习活动,充分展示移动学习的时效性。同时,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承办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为全国党政机关、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思想认知水平的应用平台,从中共中央宣传部到各基层组织宣传部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所有用户都能便捷高效地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
当代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乐于主动深挖微媒体新潮或感兴趣信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但是在微媒体“快餐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呈现“平面化”的特点,竞争在逐渐消解的同时信仰也会逐渐淡化,这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微媒体信息接收的特点有着紧密联系。首先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学生喜爱并擅长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并对这些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标新立异的思想。二是大学生具有敏锐的感觉。大学生对“吸引眼球”的微媒体信息情有独钟,使其对社会思潮动向、社会价值导向、社会道德引向、社会政治定向更加敏感,因此科学引领至关重要。三是大学生的鉴别力相对欠缺。虽然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们中的部分人还难以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问题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四是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处在思想和价值观凝练升华的关键“拔节孕穗期”,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成功塑造,不仅看成就和优势,更要看问题和缺点。对成就和优势要及时肯定,引导促进;对问题和缺点要及时批评、引领扶正,从而使大学生思想美德养成从“失调”走向“和谐”,从“混乱”达成“共识”,从“危机”迎来“契机”。
作为大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中应当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微媒体环境中则应当重视大学生德育引领与建构,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微领魂”。
3 微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范式
3.1 微媒体的交互式育人
微媒体互动育人方式超越单向度的知识传输和主客体、被动主动的困境,使得育人方式变得多向[2]。通过这一育人方式,高校师生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正能量的无间传递、理想的凝练升华、美德的赓续传承。这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微媒体互动育人方式的形象性、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实效性,而且可以充分展示微媒体互动育人方式的渗透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3.2 微媒体的交互式服务
在微媒体中,学校官方微媒体、院系部门微媒体、社团微媒体、班级微媒体、团委微媒体、学生会微媒体形成“上通下达、相互融通”的即时信息网。各高校可积极号召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建立公共账号,给学生传递“课程思政引领”“爱心贴士疏导”“心灵升华导航”等功能多样化、内容精彩、栏目特色显著、能引起广大师生心灵共鸣的微媒体。
3.3 微媒体的交互式带动
新兴的微媒体已发展成为青年大学生捍卫国家尊严和维护国家主权、体现民族文化自豪感、彰显朝气蓬勃气息的平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想和精神实现“合社会发展性、合国家建设性、合社会意识性”的重要平台[3]。高校通过微媒体体系建设,紧扣思想引领目标,立足微时代的思想潮流,引领学生学会向养育自己的父母“终生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向身边的劳模致敬学习、牢记根本;向国家英雄致敬缅怀,进而形成上下一致、齐心合力的思想舆论导向。
3.4 微媒体的交互式教学
微媒体可以成为改革、创新和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的第一课堂,也可创造师生便利互动“实践出真知”的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充分彰显微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中所展现的优势特色引领:鲜明的理论观点、较高的学术品位、高擎的时代旗帜、伟大的铸魂工程;也充分彰显微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所展示的特色:贴近大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信服力,以微媒体为平台,使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展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新范式、新联动、新效能。
4 微媒体思政教育的新对策
在“微时代”引领社会潮流的今天,高校微媒体思想引领必须彰显精准确切的实施路径和适时高效的应对策略。
4.1 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发挥高校微媒体的引导责任
其一,高校微媒体思政教育让大学生群体理论学习精深化、实践内容丰富化、实践方式和层次多样化,帮助大学生个体更加自觉地培育和唤醒自身的道德追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道德人格的主体性、个性化。其二,大学生群体在利用微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交互学习中,能够体会互惠互利、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等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对自身需要遵循的善恶准则与道德标准做出深刻的思考,从而助推自身伦理道德的完善。其三,大学生群体在微媒体思政教育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对不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以及伦理道德文化做出审视与感知,并自主地选择自己认为更正确、更具有适应性的行为标准与信念标准进行内化时,大学生更高层次的自我需求可以得到更科学的引领和更大的满足,其价值与能力也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
4.2 必须坚持体制机制的设计与建设,注重微媒体的规范管理
高校微媒体管理的规范性需要制度来明确,我们必须努力在抓好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突出对高校微媒体系统的覆盖,将全校微媒体系统纳入学校发展建设的规划之中,并做好微媒体系统之间的科学联动。同时,努力在抓好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微媒体管理人员的选拔。综合运用笔试、面试、综合考核等选拔方式,为微媒体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人员。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在举办“微媒体管理人员培训班”“业务培训会”等基础上,突出微媒体“党管”的政治属性;三是注重校外交流。组织微媒体管理团队走出校门,与知名社会微媒体和兄弟高校等微媒体管理团队开展交流学习、工作研讨,从而实现微媒体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4.3 必须坚持思想传播的价值性,发挥微媒体的宣传作用
微时代各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思想引领的宣传工作,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现实需求,高擎马克思主义引领网上理论宣传和思想传播旗帜,打造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媒体育人品牌,运用“微言大义”与大学生网民交流互动、释疑解惑、析事明理、思想扶正、终身践行;紧扣时代脉搏,总结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观点,开展精选信息点、精准“靶向”施策的高校思政育人宣传,充分彰显微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入慧眼、润心田、定魂魄”的教育引领功能,实现思想领魂、教育领心、舆论领行与微时代“正能量”之间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产生“于无声处润心魂,小我自觉融大我”的舆论引导效果。
4.4 坚持微媒体环境的净化,发挥监管澄清的作用
大学生在微媒体信息发布时应做到以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为准则,转发和评论上始终如一做到以观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根本,坚决杜绝不良、虚假信息的转发、扩散。学校层面要建立“发现—上报—解决—反馈”的快速精准工作流程,以“问题接收、问题处置”为抓手,“不留任何死角、漏洞”地做好微媒体信息监督和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发现潜在“不良、不适、不实”负面问题,快速应对,及时澄清,防止负面信息扩散[4];将普遍性、有苗头的舆情及时上报监管部门,化解于萌芽状态。
4.5 坚持对微媒体的讨论研究,发挥微媒体氛围的熏陶作用
微媒体的“引领力”离不开文化氛围的“源动力”,高校微媒体思政教育必须造声势、聚人气、树标杆、化行动,着力营造“微观天下”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报告会,活跃学术氛围,交流高校间推进“以微领魂”的成功经验;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立项、征文比赛等方式,针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进行研究,以研究成果推动实际工作开展[5];通过编辑微媒体体系建设的经典案例,在兄弟院校间交流分享经验;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化高校微媒体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