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青年受众传播策略

2023-11-11余锐

传媒 2023年20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中华

文/余锐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的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尚书》2021年2月首播后,在广大青年群体中掀起关注研习中华典籍、探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文化认同,青年群体要达到高度自觉的文化认同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传统文化面向青年受众传播的成功案例,其节目内容形态构建、受众多元需求满足、多渠道立体传播等策略值得借鉴。

一、围绕青年受众主体构建节目内容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历史语境等原因,典籍中的语法应用、词汇释义相较于现代汉语多表现为含混晦涩、不易理解,青年群体主动阅读、研习的热情不高,难以形成精神共鸣。《典籍里的中国》从创新大众表达、重塑文化内核入手,通过节目内容形态构建的探索,吸引青年观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1.典籍人格化、故事化叙事,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以往严肃的读书类节目多将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特定群体作为目标受众,传播内容的编码转化形式相对单一,常用译文讲解、专家解析、演播室访谈等形式,传播相对小众化。青年群体对中华典籍容易有高冷、敬畏的心理印象,往往因为鲜有传播主体按大众文化的特征对典籍文本进行通俗化的编码重构,难以契合当代青年的情感与心理。

《典籍里的中国》将不同典籍中所表达的思想、蕴含的精神进行了“人格化”编码,每期选取一部典籍中的关键历史人物进行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借助故事化叙事,变以往主持人、嘉宾的“他者陈述”为典籍历史人物的“自我叙述”。第一季第一期《尚书》,演员倪大红扮演“护书人”伏生,生动演绎了秦朝末年,伏生与家人舍命保护“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的故事。第一季第六期《孙子兵法》,演员吴镇宇扮演孙武,真情再现与伍子胥刎颈之交的生死情义,展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历史真相,向当代青年阐述“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国防思想。

《典籍里的中国》没有刻板记录典籍文献、空泛宣讲宏大理念,而是以“一部中华典籍,一个主线人物,一个主题,一种精神”的逻辑结构,通过演员的故事化叙事,塑造典籍的人格化形象,传承典籍思想与精神。当青年观众面对一个个有血有肉、感情真挚的典籍历史人物,注视、倾听其言其行,沉浸、感悟人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时,中华典籍由此获得了生命的温度。

2.重塑和创新“古今穿越”,传承中华典籍思想精髓。提起“穿越剧”,青年群体大多并不陌生,经常会想到《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等“宫斗”题材的电视剧。此类题材的电视剧,往往通过“古今穿越”鼓吹奢靡享乐之风,宣扬成王败寇丛林法则,异化青年群体职场生态,缺乏正面精神引领,历史容易沦为纯粹的娱乐工具与讨巧手段。

《典籍里的中国》以“典”为舟,带领当代青年畅游中华文明长河,重塑“古今穿越”文化内核。节目通过历史与现实之间双向穿越,展现典籍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去往古代,是为探寻真相、还原历史;相逢当代,则为告慰先贤、激励青年。一方面,当代读书人穿越时空与典籍历史人物相遇相知,追问古人,探寻典籍中思想精神的源起;另一方面,典籍历史人物穿越时空见证文化传承,共享当代文明成果。

第一季第二期《天工开物》,当“宋应星”穿越时空300余年与“袁隆平”院士稻田握手,“亲眼”见证超级稻,“天下富足,禾下乘凉”的美好愿景在时代传承中得以实现。这一刻时空仿佛静止,青年观众与古代先贤、当代楷模达成情感交流,实现了古今思想交融。《天工开物》通过双向“古今穿越”,充分展现了炎黄子孙格物致知、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突出了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精神。《典籍里的中国》对“古今穿越”进行了重构与创新,通过精心安排的“议程设置”,保留崇高的仪式感,导演古今历史人物时空转换、相逢相知,展现中华典籍的思想精髓时代传承。

3.多视角呈现典籍文化内涵,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中华典籍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新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典籍里的中国》在人格化、故事化叙事的基础上,通过“当代读书人”时空穿越、演员典读、学者嘉宾访谈等环节,具体解读中华典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第一季第一期《尚书》,“当代读书人”撒贝宁跨越千年与“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颇具思辨色彩的对话。三位学者嘉宾聚焦《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典故警句切入,对民本思想进行梳理与阐述。当代青年通过颇具感染力的戏剧表演,聆听学者嘉宾围绕“民本思想”的深入讲解,切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本理念的历史继承与发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历史使命与重大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三期《史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大一统思想与家国情怀,第一季第四期《本草纲目》则突出了中国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中华典籍中这些优秀的思想与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理解中华典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能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通过精品内容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

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已超越物质需求,因此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和消费,更加注重内涵与品质。《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报告》相关数据显示,青年群体需要更高效的阅读效率,同时注重更加深厚的知识沉淀,专业性与趣味性兼顾的“轻学术”优质内容是必然选择。《典籍里的中国》以青年受众为目标群体,创作可视化阅读的文艺精品,探索实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高质量结合。

1.视觉愉悦,多场域沉浸式视听体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强调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不仅受相对应的物理环境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物理环境中相关联的他人行为的影响。《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聚合戏剧场域、影视场域、访谈场域以及现场观众场域,多视角、故事化展现中华典籍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共同营造出特殊的文化场域。

第一季第三期《史记》开场部分,黄帝高呼“扶万民,度四方”、嬴政诏书“车同轨、书同文”、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廉颇负荆请罪、张骞出使西域,五个不同时空的典型历史事件演绎于同一舞台,让青年观众颇感震撼地沉浸其中,瞬间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浩瀚与壮阔。这期节目通过仪式化的戏剧演绎,叠加影视、访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青年观众在深沉的家国情怀中感同身受、相互感染,一起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大一统思想。

第一季第七期节目《楚辞》,“屈原”与“南仁东”跨越时空相遇相知,共同发出“天问”,展现了中国人民求索精神的历史赓续。《典籍里的中国》立足青年群体视角,致力于正向价值引领,借助创新的视听语言将中华典籍蕴含的思想精神与时代价值充分展现,以愉悦可亲的内容有效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2.注重细节,树立真实感人的先贤楷模形象。《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故事化、人格化叙事,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派进行生动鲜活的细致刻画与真实再现,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先贤楷模形象。

第一季第七期节目《楚辞》,戏剧演绎部分以柑橘为载体,隐含意象贯穿始终。开场部分,“屈原”跨越千年品尝撒贝宁带来的家乡秭归柑橘,进而引入“屈原”“楚怀王”的少年往事,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楚怀王”与“屈原”时空穿越,当面互诉衷肠,“屈原”望着“楚怀王”离去的背影,眼含热泪,大口吃着柑橘,现场青年观众为之热泪盈眶。柑橘象征屈原忠贞高洁的个人品行和远大志向,也代表了屈原对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期盼。

当屈原时空穿越,见证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目睹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首次“入住”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激动地发出了跨越历史的感慨。面对这一高燃画面,青年观众感受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勇于探索、不懈奋斗,对于屈原忠贞爱国的情怀、刚正清廉的品质和上下求索的精神及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依托新媒体环境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其中20—39岁青年网民占比为34.8%。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具有典型的“数字原住民”特征,青年个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依赖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无疑需要重视新媒体环境,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精心策划、设置议程,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提升传播效能。

1.尊重青年媒介使用习惯,打造多媒体传播矩阵。新媒体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习惯使用手机,通过微信、微博以及抖音、快手、B站、豆瓣等网络平台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娱乐、社交。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交流讨论等行为,遵循价值取向与情感认同,继而建立有形或无形的网络群体。《典籍里的中国》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屏首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同时依靠央视新闻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介。

此外,《典籍里的中国》还针对青年群体碎片化阅读的实际需求,开通了官方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账号,联合其他网络平台进行推送、转发,便于青年观众的资源共享和网络社交,从而实现有效的二次传播。《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不仅重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介,还根据青年群体“网络生存”的特点,构建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相互联动的多媒体传播矩阵。

2.以短视频为切入点,小屏联动大屏。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毫无疑问,短视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新媒体平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需注重短视频的社交功能,通过短小精悍的视听内容建构价值圈层,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

《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重视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作用,以短视频为切入点,小屏联动大屏。据央视网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17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原创短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1500万次,第八期《茶经》原创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单条播放量超1000万次。《典籍里的中国》把青年观众感兴趣的幕后故事、高燃片段,通过碎片化的原创短视频进行小屏传播,与播出时间、时长相对固定的大屏互为补充,全方位、多角度满足青年群体的观赏需求,极大地提升了节目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典籍里的中国》围绕青年受众的主体地位,构建节目内容形态,真正做到了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生动展现中华文化博大内涵,深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彰显中华文化当代价值,构筑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中华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