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机遇 研讨新使命
——2023年传媒年会院长论坛综述
2023-11-11王鹏飞许晓童
文/王鹏飞 许晓童
2023年7月5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23年传媒年会院长论坛”在郑州召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作为2023年传媒年会三大平行主题论坛之一,本次院长论坛分为开幕式、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主编论坛四个部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及刊物主编,围绕“新征程传媒教育的机遇与使命”的主题,针对传媒教育面临的新问题,结合各自的发展实践研讨发展路径,共话新时代传媒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技术变革: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新背景
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传媒技术关系紧密。每一次的媒介技术革新不但会带来业界格局的调整,同时也必然为传媒教育带来新的时代命题。本次论坛的交流,几乎所有的发言都在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新背景之下展开。
面对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为传媒业带来的机遇和改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以ChatGPT为例,讲述自然语言模型对新闻生产及新闻工作者的影响。他认为,虽然ChatGPT可以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增加新闻多样性,但实际上它并不生产新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ChatGPT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编辑记者的角色,因为人类最耀眼之处就在于他们面对复杂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判断力,而这些是ChatGPT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企及和比拟的。ChatGPT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并提出问题,不会质疑、追问、寻找与对方谈话中的线索。未来的传媒教育需要培养的是有见解、敢担当、具备问题意识的新闻记者。媒体应与新兴技术协同合作,相得益彰,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也指出了当前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变动。在他看来,近八十年来人类传播史有三大超级工具,1946年发明的PC计算机,1969年问世的互联网,以及如今引发热议的ChatGPT等大模型应用。新技术、前沿科技对人类传播产生强烈冲击,一方面重塑着媒体格局,另一方面也倒推传媒教育改革。
知识体系: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新突破
对于作为学科的新闻传播教育来说,新媒介技术也必然要求与之匹配的新知识体系。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要求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也迫切需要突破既有的藩篱和边界,建构起新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不但是坚守学科使命的要求,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新方向。
对此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认为,媒体融合与学科融合是双向奔赴的。在今天的新闻学教育中,要处理很多辩证关系,融合与分化、技术与内容、人文与科技、新闻与艺术、虚拟与现实等,只有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统性地交叉融合,才能回答媒体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建构新闻转向的诸多实践。他认为在今天发掘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性以及创新新闻教育体系,恰逢其时。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在顶层设计、目标志向、规律总结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探索,但学科建设、知识创新、概念营造、经验和理念的学理性构建和学术性创造、系统性的理论创新还需深度开掘。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指出,数字文明、国家治理、地缘政治等诸多新变化,都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临这些挑战,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征程、新使命应该是站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和方法。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互动发展,成为各大高校的普遍关切。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和方法都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了北大新闻传播学教育中重要的两门课程:西方社会理论与新闻传播研究法。众所周知,传播学是继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学等学科融会贯通之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绝大部分属于中层理论,开设西方社会理论课程,有助于回溯理论缘起,厘清理论分支。对于方法课而言,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历经新闻学和传播学发展阶段,如今已步入新媒体发展阶段,数据分析成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必备技能。但要做好数据新闻、可视化、计算传播等,并非是要服从于计算机语言,更重要的是树立数据思维,把握问题的内在逻辑,以方法为手段,让方法回归方法本身。新闻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并非割裂的两个系统,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能提升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构筑新闻传播研究的基线。
人才培养:新时期传媒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与时俱进的传媒人才。作为各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负责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既是日常工作的关心之点,也是本次论坛交流广泛的话题。与会专家、院长认为,传媒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底色,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扎根祖国大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是以价值观为指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论坛的致辞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指出,新闻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未来新闻人才的思想引领。新闻工作是高举旗帜、引领方向的工作,因而要特别强化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而做好这些工作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新闻教育就是在引导学生如何系好从事新闻职业的“第一粒扣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政治站位高、政治立场坚定的新闻传播人才。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久之计。要强化新闻人内在的道德制约,培育学生的理想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新闻理想,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立志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传播党的政策、记录时代风云,立志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做好国际传播。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和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介绍,为了培养更高端、更前沿的新闻传播人才,清华大学组织搭建了一批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如与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融时报等国际传媒机构合作,培养具有新闻传播、经济管理、金融分析等跨学科技能的全球财经新闻专业人才;同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办数据传播双硕士项目等,这些都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与国际接轨、跨学科培养的卓有成效的实践。除此之外,自2020年开始,清华大学搭建国际在线课堂(Global Classroom),邀请国际各领域专家讲财经、讲政治、讲文化、讲各个领域的新闻传播事件;大篷车课堂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实践,锻炼走在路上的报道技能,既提升了综合能力,又展现了青年一代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担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分享了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的经验与反思。他指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是对习总书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求的贯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窗口,是关照中国与两亚对话交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廖圣清介绍了具体做法:第一,建立兼具中国性、两亚性和世界性的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解决关涉人类经济建设、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国际传播学问题为重心;第二,设置富有专业基础、现实视野、伦理自觉的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目标,推动专业知识落地,坚持党管人才,培养富有人文关怀,具有身份认同感的两亚国际传播人才;第三,打造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评估“三位一体”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结合中国和两亚的特色、在师资队伍上注重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在管理评估上有所突破。
三是理论实践耦合,注重应用人才培养。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技术变革与融合创新推动了全媒体的发展,也给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中国传媒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对于实践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深入阐释了实践与知识、理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辩证关系。其一,实践融合重构知识图谱,技术发展、媒体融合为新闻传播学带来了价值创新和知识重塑;其二,实践应用创新理论建构,媒体融合战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为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理论框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原创性的经验要素;其三,实践赋能升维教育体系,实践教育要求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以师生共创、学界业界相结合为抓手,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实现实践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其四,实践需求凸显复合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知行合一、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的路子。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庞慧敏就新闻专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内容、传播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更应关切整体社会的媒介素养问题,新闻传播人才也更趋向于一种素养的传播。
特色实践:传媒教育的在地探索
参会的院长嘉宾来自祖国不同地域,所在高校也分属不同层次类型,因此如何立足学院优势开展特色教育,是本次院长论坛中另一个较为聚焦的话题。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辉介绍,广西大学主要针对东南亚进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改革。在本科阶段,广西大学为学生提供东盟传媒概论、东盟新闻政策和国际传播方面的概论课程,与东盟国家开展联合培养,合编中越共培班,加强两国学生沟通交流。在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研究型课程教育,同时推进面向东盟传播的学科项目,包括网络游戏进入越南、中国脱贫攻坚的扶贫经验如何向东盟传播等。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结合学校特有的外国语优势,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开展国际传播教育的改革创新历程,如开设辅修专业、微专业,面向全校进行人才培养,深入融合各学科专业;与央媒、地方媒体签约实习基地,实行人才的协同培养等。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指出 ,陕西师范大学依托于陕西的红色资源,在新闻学教育中扩充传统内容,如带领学生走进延安,感受国家新闻事业的红色基因,自觉承担起新闻人的使命担当,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院长卿志军,对海南师范大学部校共建走过的十年进行总结,指出部校共建的成果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海南师范大学积极设计相应的智库平台,自觉参与自贸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开设国际传播特色班。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健,介绍了为了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学院开展了深度合作,通过编辑操作手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使用技术软件,掌握技术思维。
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庆勇指出,沈阳师范大学是东北最早设置的师范大学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最醒目的关键词就是“坚守”。沈阳师范大学设立新闻学专业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文化记者,多年来始终抓住“文化”这个核心,坚守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维东认为,传媒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志气是家国情怀,要让学生真懂真信,真心认可伟大祖国;骨气是自信,对党自信,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自信;底气是能力,只有做好新闻工作,方能实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
主编视点:来自业界的审视
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期刊为学科发展搭建了良好的传播平台,期刊的主编也多兼有学界和业界的双重身份,因此他们对于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见解,与学界专家有所差异。
作为学界知名刊物,《现代传播》副主编潘可武指出,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发现很多学者的注释都是引用国外的材料,但知识分子不能成为西方知识的搬运工,对国外理论的学习一定要把握分寸。学术期刊强调的是三大创新,材料的创新、观点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传播新思想,挖掘新知识,始终以关切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
《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表示,现在的传播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后果就是传播出了很多错误信息。但很多媒体都以阅读量为绩效考核依据,整个互联网以流量变现为导向,因此受众的媒介素养亟须提升,网络环境需要正本清源。
《新闻爱好者》副主编施宇表示,传媒教育的初心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传媒期刊也在尽最大努力为传媒人才提供优秀平台,编辑和作者实际上共同构建了学术命运共同体,彼此成就,才能把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