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征程中传媒教育的跨学科与国际化发展

2023-11-11杭敏张亦晨

传媒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科跨学科学科

文/杭敏 张亦晨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为传媒发展勾勒了前景与目标。在新征程中,新闻传播学科承担着服务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职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媒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拓展新闻传播的学术视野和知识边界,平衡教育教学与实践发展,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新征程中的传媒发展新趋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新的目标与实施路径。当前传媒发展迈入新阶段,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全媒型的新时代人才势在必行。传媒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而传媒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亟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回应。

第一,传媒业面临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深层变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的深度应用,传媒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环节呈现出新的模式与特征,传媒产业步入“万物皆媒、形态共生”的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新文科建设对传媒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促进新闻传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着力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2018年,由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共同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加快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具备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传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第三,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特征确立了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二十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的复杂变化,打造立足中国特色新闻价值、熟悉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人才队伍成为提升传媒教育国家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总体来看,新征程中的传媒教育面临着技术变革、跨学科交融和时代需求三大战略机遇,未来既要积极顺应媒介技术的变迁,主动推动新闻传播跨学科发展,也要承担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并为进一步有效推进国际传播工作作出积极贡献;而其中,培养跨学科、宽口径、国际化人才,是面向未来传媒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传媒教育发展的机遇与使命

踏上新征程,传媒教育发展面临很大机遇,肩负重要使命。要抓住机遇、完成好使命,就要在跨学科和国际化方向发力。

一是以跨学科协同实现传媒教育的逻辑变迁。注重传媒教育的跨学科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目标。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之间的疆界和壁垒,致力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推进文科专业之间、文科专业与理工农医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新闻传播学位于多学科交叉的十字路口,与技术变迁、产业发展、社会动向密切相连,需要对媒介环境中具有前瞻性的现象和实践予以关照。然而,随着传媒业态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依照传统文科建构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滞后于传媒产业的需求变化,成为当前传媒教育发展需要突破的一大瓶颈。

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传媒人才是新闻传播院校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接的直接体现。随着信息量的爆发性增长以及传播效率的提升,传播场景逐渐向多维度扩张,衍生出算法分发、网络直播、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现实需求,传统媒体时代下岗位设置和职责边界不断延展,融媒体记者、数据分析师、舆情分析师等新兴岗位不断涌现。近年来,国内外主流媒体机构对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更多的媒体岗位指向新媒体与数据新闻方向(见表1)。整体来看,在传统新闻基础技能之外,媒体机构还要求人才具有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基于数据的新闻生产与媒体运营能力,相关岗位的用人需求对传媒人才掌握的知识光谱和技能范畴均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技术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面前,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范畴已难以回应全球传媒发展中显露的庞杂问题,需要打破既有的学科边界,借助多学科协同建构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范式来应对现实层面的挑战。

表1 国内外媒体机构的人才需求

在社会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之下,新闻传播教育机构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稳步推进跨学科融合发展,一方面积极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形成知识整合,并引入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公共卫生、情报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与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视角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注重在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革新升级,鼓励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科交叉和协同来拓展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视野,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

近年来,新闻传播院校在搭建跨学科协同人才培育体系上作出了诸多探索。例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19年设立了中外合办数据传播双硕士方向,由两校三院共同打造文理交融课程体系,项目聚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社科与理工交融的跨学科特征,旨在培养数据传播跨学科领军人才。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硕士学位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媒体数据分析”细分方向,并在课程体系中加入数据挖掘、清洗与处理等课程,注重对学生数据和编码技能的培养。国外新闻传播院校也十分重视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数据新闻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围绕“数据、计算和创新”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涉及计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新闻报道与写作,以及数据在多媒体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等,旨在加强新闻传播人才的数据驱动性思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媒体中心则强调从数字媒体、信息技术、界面设计等多方面建构传媒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吸纳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开设“应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导论”“用户交互设计”“媒体艺术”“数据隐私保护”等课程,邀请来自艺术学、建筑学、计算机学、戏剧舞蹈与表演学等学科领域的教授授课,通过汇聚多学科人才资源提升跨学科融合水平。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在课程设置、专业细分、师资准备等方面积极适应数字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突出前沿信息技术在传媒教育中的比重,对增进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对话,搭建传媒人才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二是以实践为用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型学科,以实践赋能传媒教育、在传媒人才培育中追踪和瞄准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是新闻传播学科价值回归的重要体现,也是回应媒介技术迭代和新时代传播格局的必要举措。一直以来,新闻传播院校不断探索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拓展出讲座培训、业界协同、工作坊教学、专业实习、海外实践等多种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面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讲座培训方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了“清新国际在线课堂”系列在线讲座,邀请来自美国、欧洲、非洲的知名记者、学者或政策制定者实时加入课堂,并就当下热点时事话题、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新闻采写技能等诸多领域的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与分享。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机会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全球传播格局的理解,也协同构建了学界与业界合作对话的新闻教育机制。

在工作坊教学方面,多家新闻传播院校从传媒实践需求出发,组织业界导师或专业人才带领学生就传媒产业当前的热点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以“技术导向模式”的实践教学为核心,面向新闻传媒领域从业人员和青年学者举办工作坊教学,分享实用技术和经验,主题涵盖“认知与传播工作坊”“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工作坊”“AGI 时代的传播新生态与学术新范式工作坊”等,体现了深度的交叉性和应用性价值。

在海外实践方面,设在丝绸之路和亚洲边地上的“大篷车课堂”是清华最具国际特色的课程之一。在过去的20年中,“大篷车课堂”走入了西伯利亚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法显海上求法之路,甚至在2019年远征北极圈。此外,“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将教学计划与海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并赴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巴西和尼泊尔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系列海外实践课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见闻,从不同角度描绘中国的全球化发展,体现了传媒教育在方式和场景上的实践面向。

三是以国际化视野服务对外传播战略。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人才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如何培育兼具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传媒人才,提升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水平,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主要抓手。新征程中的传媒教育应积极面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需求,通过开发国际传播特色课程体系、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等形式,来持续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2009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之下,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开创了“国情教育+融合新闻业务+外语+媒体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更多高校加入了国际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通晓中国国情、具有全球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语言优势和办学特色,以“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为核心搭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用英文或多语种开展国际新闻传播的实战能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紧跟全球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新闻学专业下设国际新闻方向,注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活动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塑造学科声誉的重要方式。为提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22年组织召开了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年会。会议接收了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2353位学者投稿,召开了5场全体大会和14场专题会议,形成了广泛的传播力,为中国争取更大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启示与展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立足实践需求、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传媒人才势在必行。在新闻传播教育中,我们必须倡导新理念、探寻新进路。而具体来看,新文科语境下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可以从三方面推进:首先要探索交叉融合的专业方向,在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和跨专业能力;其次,要注重平衡学科理论与实践能力,强调知识学习和应用创新并重;最后,传媒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展示专业能力,彰显文化自信,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思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传媒教育的跨学科与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猜你喜欢

文科跨学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