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1-10王小溪
王小溪,陈 旭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回首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新时代大学生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一代青年。现如今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大学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品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磨练出的优良精神品格,凝聚着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现实力量。历史主动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2]历史主动精神具有科学性是与其他精神相区别的最显著特点,具体体现为:在尊重历史规律基础上,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潮流,进而掌握党和国家发展的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客观发展的角度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命运,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最终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出路。在之后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摆脱了新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切都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握住革命年代人们渴望和平发展的需求,把握住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的愿望以及新时代人民追求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
(二)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历史主动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科学原理的彻底贯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守以及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践行。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率亲行,走基层,察民情,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盼望。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习近平总书记惦念在心、时时放不下的事,这种敬民为民情怀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创造伟大事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伟大人民事业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
(三)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
人类社会历史总是以一系列复杂的偶然性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政党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的主动意识,牢牢把握住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制定正确的理论政策,进而才能够争得前进的主动权。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洞察到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带领全国人民走出迷茫困境,开创了美好未来的新局面。在今天,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和誓言主动进行自我革命,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全面推进惩治腐败行动。同时,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发挥问责的作用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直面问题,主动求变,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清醒自觉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
在党的百年辉煌岁月中,中国共产党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历史,把握大势,果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同时能够洞察到潜在的危机,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当时革命的困苦境况,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远见科学地预见了革命的前途未来,极大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回望耻辱的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对三座大山压迫下造成的“国将不国”的破败景象深感忧患,为解此之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结束了旧中国的黑暗现状,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事业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长远眼光、大局意识和战略能力。
(五)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博大的胸襟魄力。从近代至今,“宁死不跪”的陈延年、“被火烧死”的邱少云、“死守党的秘密”的刘胡兰、“脱贫攻坚战士”黄文秀等一批批青年中国共产党员面对强大的反动敌人和艰巨的任务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宝贵的生命,这种强烈的民族担当精神、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意识,在大变局中发扬斗争精神带领人民迎难而上,破困境、办大事、开新局。同时,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世界胸怀和使命担当。
二、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历史主动精神既具有科学的引领性,又具有精神的鼓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国的智慧财富。新时代大学生是强国建设的主力军,立足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滋养新时代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执政理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有助于滋养新时代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然而,西方一些享乐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在自主择业时不愿意到基层服务,在集体活动中缺乏服务牺牲精神等。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为基层贡献、为祖国争光的觉悟。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挖掘其人民主体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力量,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积极参与到群众事业当中;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摒弃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
(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在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有过历史性的飞跃,也遭受过严重挫折,究其根源在于是否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尊重规律基础上探索事物本质的理论品质,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优质素材。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价值判断上的海市蜃楼”“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等消极现象。因此,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辨别真伪能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脚踏实地态度势在必行。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力量,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树立理性思维,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为评判标准,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迷惑;学习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缺点,能够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干事业,为实现青春之梦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三)开拓新时代大学生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累累硕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清当前局势,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机遇,顺势而上,还在于能够主动求变,化被动为主动,化逆境为顺境。历史主动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品质,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锐意进取的主动意识。现阶段大学生处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比如“佛系文化”“躺平思想”“摆烂观念”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部分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关乎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业的顺利推进。在新的征程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能够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侵害的能力,不沉迷网络、不留恋享乐、不逃避现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书写奋斗的青春画卷;能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能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陈规,将自身打造成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底线思维,直面“四大考验”,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矛盾,时刻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历史巨浪面前和重大挑战关头顺利渡过并开创新局的重要前提。新时代大学生是推动强国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关系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当今大学生身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没有体验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苦,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因此,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居安思危教育刻不容缓。历史主动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智慧,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时刻谨记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不骄傲、不自大、不怕苦,发奋图强创造民族复兴伟业;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底线思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纪律,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和学生;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能够身处逆境不沉沦,身处顺境不忘形。
(五)培塑新时代大学生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起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优良品质。新的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应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推进强国建设,与祖国共进步、同发展。然而,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担当民族大任意识不足,对民族复兴事业漠不关心的问题。同时,在面对不公现象时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存在担当能力不足;面对紧急情况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历史主动精神为新时代大学生主动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精神动力。从历史主动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以青春之我书写青春之未来、青春之民族;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锻造新时代大学生担当使命的强大本领,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新时代书写青春华章。
三、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是提升其理论水平,塑造其优良精神品质的有效举措。高校应当统筹安排,紧跟时代需求探索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路径,多点多措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价值,传承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一)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传承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思政课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好思政课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是讲好思政理论课。首先,要讲好历史主动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立场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阈中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实践基础上准确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主动精神中蕴含着的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及赤胆忠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其次,讲好历史主动精神故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了解历史主动精神背后的红色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榜样人物事迹的过程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质。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坚持理论灌输和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理论灌输向新时代大学生传达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一方面通过“故事法”“情景体验”“案例教学”等方法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
二是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担负着传递知识、铸魂育人的责任与使命。一方面要从多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以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奉献祖国伟大事业的觉悟和担当历史使命的意识。同时思政课也是一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科,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因此,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历史主动精神理论的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做到对历史主动精神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特质魅力。思政课教师的自身魅力是新时代大学生深刻领悟历史主动精神最有用的“活教材”。思政课教师要以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植新时代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爱国主义情怀熏陶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以匠心独具、个性鲜明的教学思维方法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敢闯敢拼的创新主动意识。
(二)搭建网络教育新平台,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要搭建网络思政新平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效果。
一是要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搭建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比如,湖南大学的“千年弦歌”,东南大学的“先声网”,新疆大学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为主题的评论沙龙、学术沙龙,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同时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逐步对历史主动精神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自觉践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另外,利用主题网站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作用必须考虑到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将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与新时代大学生喜爱的轻松话题进行整合优化,如通过弘扬榜样人物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些人物在奋斗历程中所凸显出的信仰坚定、主动担当、忠党为民的精神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关注和追捧,让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抽象的概念活起来,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效果。
二是拓展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微路径”。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要建立学校官方微博,以视频加图文的形式推送与历史主动精神相关的中国共产党红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用户使用年龄相仿的特点,在同辈群体之间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相关话题的平等有效交流,尤其是要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同辈群体榜样,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主动践行历史主动精神。利用微信的各项功能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教育,比如,通过学校学院建立的官方公众号平台推出相关主题内容、在朋友圈进行话题转发、制作美篇等多种途径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活动。短视频在传播历史主动精神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将富有营养的内容和高质量的视频形式结合起来,精选历史主动精神相关素材,制作精美视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网络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过程中的作用。
(三)拓宽实践育人多渠道,提升历史主动精神实效性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加强实践育人的作用。高校应当实现课内、校内、社会“三位一体”的多渠道实践育人过程,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成效。
一是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实践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在一种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氛围中领悟历史主动精神。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课内实践活动,比如围绕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情景剧等,在活跃的气氛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历史主动精神的效果。同时,在系列实践活动中,调动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协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充分体现新时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时代洪流中以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态度书写青春篇章。
二是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活动,活跃第二课堂,让新时代大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历史主动精神理论形态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转化为现实行动,从而充分调动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积极性。高校可以开展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为主题的党日团日学习、学术研讨交流论坛、专家主题讲座、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学习效果。高校还可以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平台,如依托大学生社团组织,将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容与不同的社团活动特点融合,在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社团实践活动中全方位提升历史主动精神培育实效性。
三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感悟历史主动精神。如暑期的“三下乡”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亲身体验新农村建设成果,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祖国的情怀;如社会公益服务,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更深入了解社会基层群众的爱国爱党、无私奉献、敢于攀登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更形象具体地感悟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进步的精神力量;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实景中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清醒自觉的能力、在艰苦奋斗中勇毅前行的精神。
(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感染力
文化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其潜移默化的形式更容易让教育内容被学生接纳和认同。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有效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的感染力。
一是构建多维校园文化空间。发掘含有历史主动精神元素的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如高校可以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物质载体中,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周围环境的感染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历史主动精神;还可以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系列文创产品中,发挥文创产品这一载体实用性、多样性、艺术性的优点,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在高校的传播实效。营造以历史主动精神为主题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如营造求真务实、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等体现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的科研学术氛围;如挖掘高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歌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元素,充分利用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并自觉转化为自身行动。
二是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及其纪念日等重要契机,开展各项纪念文化活动。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取得胜利的精神密码。高校可以借助建党节、国庆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纪念日开展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活动,比如高校党委或者团委可以组织宣誓仪式、升国旗仪式,开展历史主动精神征文比赛、歌唱比赛,邀请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做报告、老红军讲革命时期可歌可泣的感人往事等,在校园范围内形成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担当历史使命的氛围;还可以在追思伟人诞辰纪念日活动中广泛遴选与宣传校园优秀共产党员及其事迹,挖掘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身上能够体现历史主动精神的品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榜样作用,以他们的一言一行有效辐射到其他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五、结语
争做时代新人,勇担时代使命,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淬炼的精神品质,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和价值,探索培育的多维路径,能有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抵制外部诱惑的能力,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