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2023-11-10刘彦霞
刘彦霞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市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一、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1]。2021 年3 月,“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经教育部决定,正式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并由所属的公共服务大类调整至医药卫生大类,这一系列的变化彰显了社会对婴幼儿照护人员的专业化要求。2021 年5 月,我国“三孩”政策正式落地实施,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开放“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并配备相应的措施,对婴幼儿照护人员实行持证上岗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民生关注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助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理念
在“双高校”建设、“技能中国行动”建设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亟需从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课程设置、明确课程标准、完善实训室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实现专业自主性改革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坚持以德为先,树立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理念
由于0~3岁婴幼儿个体存在生活不能自主、活动需要看护、需求表达不明确等特殊性,其生存和发展对照护者有更高的依赖性,所以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首先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始终秉持培养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完成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任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通识教育中渗入思想品德引导,各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坚持课程思政,让学生浸润在崇德向善、热爱婴幼儿、尊重婴幼儿的理想环境中[2]。坚持“德技双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保教理念、儿童发展观念,熟练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能根据婴幼儿发展要求开展科学规范的生活照料、护理及营养保健。
(二)坚持学科融合,树立专业集群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群指由两个及其以上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落。专业群内专业交叉融合,相关主体相互支撑,集聚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形成集群特色优势。优质高水平的专业群建设是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首先,托育服务与管理是多学科交叉类专业,涉及有教育学、心理学、健康管理、营养学等多种专业,要实现高质量育人效果应转变思路,从单一的专业建设转变成专业群建设,依托精品专业建设资源和优势,实现本专业高质量育人目标。其次,在“十四五”规划政策指导下,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应在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和方向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发展特色与亮点。当前,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多隶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群或健康管理专业群,缺少对专业群内部发展逻辑的掌握,专业群内部定位不精准,在推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有效融合时存在困难。最后,不同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本身具有自身特色,应深度挖掘专业特色,如“食育”“婴幼儿回应式照护”“婴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等,实现专业特色发展,以自身特色带动整个学科的协同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树立专业规范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提供了准绳。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2021年新增的职业教育类专业,目前正处于专业发展起步阶段。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设置尚不成熟。培养高质量的托育人才是建立在专业发展基础之上的,应结合院校实际,构建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见习实习标准等,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评价,并及时掌握市场对专业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在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滞后发展的情况下,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托育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型托幼机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建课堂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共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坚持实践导向,树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面向市场就业时,托育机构用人单位既会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更重视考核毕业生的岗位职业核心能力,所以在培养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应坚持实践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和岗位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基于产出导向理念,根据托育服务与管理岗位能力素质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托育机构人员从业标准和培训制度尚未完善,大多是托育机构内部自行组织培训,培训质量及培训资质缺乏有效监管,培训人员也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素养。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时,应坚持校行企三方协同育人,坚持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理论素养和岗位实践等多种能力。其次,应坚持与托育机构园所联合共谋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大计,深入推进双方合作,实现师资共享、资源互通、人才共育的育人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整合专业课程资源,以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凝练专业基础与技能,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领衔的铜仁市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当地十多家婴幼儿照护中心和托育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定期开展调研、教研和主题研讨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听取托育机构提出的关于托育师资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专业建议,立足托育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托育行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创新发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达成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项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开展育婴员、保育员、“1+X”幼儿照护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进“1+X”资格证书制度,每学期举办校级专业技能大赛并定期考核学生保教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有效推进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发展。
三、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目前,婴幼儿照护人才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人才培养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在增加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注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推进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的健全,实现多元利益共同体参与专业建设。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规范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工作中发挥着指挥棒的重要作用,应充分体现其所在职业院校的特色与目标定位。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应建立在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通过对多方利益方,如托育机构、托育中心、托育服务管理部门以及婴幼儿家长等进行结构化调研,深入了解托育服务发展对专业人才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凸显其职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关注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特色,助力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根据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及高职院校办学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二)建构“医教养”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与岗位的适切性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及其照护的特殊性,在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要注重“医教养”相结合。
首先,确定岗位。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工作有保育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健康照护师等。其次,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设置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及课程设置详见表1。
表1 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及课程设置
基于职业能力的“医教养”结构化课程体系是整合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职业技能,将零散的职业知识、技能重组成为职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三大能力模块。
“医教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对基础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优化专业核心能力,实现课程体系优化。第一部分是构建综合素质课程平台,如思政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第二部分是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如婴幼儿卫生与保健、托育机构管理、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等相关课程;第三部分是建构专业核心课程,完成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整合与衔接,如婴幼儿回应性照料、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预防、婴幼儿游戏活动实施等课程;第四部分是构建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对接行业标准,培养学生长久发展的能力。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教养”相结合的结构化课程体系见表2。
表2 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教养”相结合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医教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将课程体系进行升级拓展,建立专业类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链接,打破理论教学的常规模式,实现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性技能的操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实践性职业技能赋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校内系统课程知识与校外专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整合师资队伍资源,跨行业联手共育英才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提升制度,通过案例研讨、教研活动、实践体验等多元化的方式,督促教师精进学习。其次,建立教师下企业入基地的常规制度,定期组织教师进入托育机构顶岗工作,承担托育机构工作任务,以更准确地掌握行业(专业)领域的岗位职责、技能操作要求。
探索双导师教学模式,引进具有托育行业、医学及护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势互补,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都可以启发、引导并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行业导师能根据校内导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与进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将行业新动态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技能、知识与行业需求,还可以引导校内导师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和改善。
(四)强化岗课赛证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托育机构和婴幼儿照护中心等行业进行调研,分析托育服务与管理职业领域、就业岗位及其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的任务清单,健全完善任务清单落实的有效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
岗课证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和见习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岗位实践中,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体验审查自身缺少的素质、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并考取与专业岗位相关的资质,如保育员、育婴师、幼儿照护等,加深专业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
岗课赛结合,通过积极参赛,以赛促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级、市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赛项,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通过体验比赛中更加真实的工作情景增加职业感知和职业认同,通过比赛发现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学生会更有目标和动力去增强专业知识、锻炼能力、提升专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个大工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建设图纸,师资队伍是该工程的施工队,若要如期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程不仅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匹配高、岗课赛证平台好、教学资源丰富、实训室设备充足等也是必要条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难以保证设计蓝图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