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政策研究

2023-11-10鹿广静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北京市教委教育部北京市

鹿广静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13)

一、前言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在此实践框架下开启制度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1]按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立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诞生,是随着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步产生的,它开启了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文化保护领域。

教育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教育是非遗传承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和阵地。一方面,开展非遗教育可以促进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落地。将饱含人类智慧、精神和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密切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环境以及教育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公民精神和责任感的人。另一方面,开展非遗教育也是新时代教育必须扛起的文化担当。教育具有传递社会核心价值和公民社会化的功能。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安全底线,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正因为如此,从国际到国内都对非遗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列入非遗保护的文件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要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2]

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古都,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厚、特色鲜明。[3]既有反映北京宫廷文化的“燕京八绝”景泰蓝、玉雕、雕漆、花丝镶嵌,也有反映市井民情的泥塑、面塑、北京鬃人、毛猴;既有反映商贸文化、民俗文化的老北京叫卖和各类庙会幡会,也有反映老北京饮食文化的护国寺清真小吃、全聚德挂炉烤鸭、红星二锅头酒;既有雍容的戏曲艺术昆曲、京剧、评剧,也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京韵大鼓、北京评书、北京琴书,等等,资源总量达12000余项。截至2021年,共有14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含属地管理和扩展项目),321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遗产,更是珍贵的人文资源,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是活态“京味儿”最重要的载体。

开展非遗教育、传承京味儿文化既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丰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非遗进校园在北京已经有20多年历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很多中小学都在立足学校特色和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积极自觉自发地挖掘和构建依托北京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校本课程,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非遗教育的学科融合和学段衔接探索与实践。

长远来看,非遗教育实践的健康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文章尝试通过对教育部层面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层面发布的与非遗有关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的特点,提出政策完善建议,以期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优化贡献一定思路。

二、文件收集

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及各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故文章主要收集2004年以来教育部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与非遗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段包含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不在本次研究之内。收集标准为,文件内容明确出现非遗词汇或涉及非遗的某个或某些具体项目(如艺术节活动通知,虽没有提到非遗这个词汇,但设置了书法、篆刻、京剧等内容);在教师培训和科研等宏观层面,很难出现非遗细目分类时,选取标准扩展为明确并重点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件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共收集到教育部有效文件41件(2005-2021年),北京市教委有效文件47件(2008-2021年)。文件列表见表1、表2。

表1 教育部有关非遗的文件

表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非遗的文件

表3 教育部非遗相关文件的发文主体统计

宏观上,非遗教育可以分为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类。非遗社会教育的主体庞杂,以文化主管部门为引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而校内教育则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在非遗教育方面发布的政策文件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在传承弘扬非遗、推动非遗进校园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本文采用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教育部层面和北京市教委层面非遗相关政策的数量和内容进行梳理,考察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政策工具、政策特点、政策主题等。具体包括,通过对政策数量和内容的分析,研究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的发布规律、对上级非遗教育政策的响应时效和程度;通过对政策文本涉及的内容主题分析,研究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关注哪些非遗内容,哪些非遗内容更容易进入政策视野,并对该内容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政策工具的分析,研究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工具的类型、特点,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对政策主体的分析,考查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在非遗教育方面与其他部门的政策协作水平。

三、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政策特征分析

(一)政策外部特征分析

1.发布时间分析

图1和图2清晰反映了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的时间分布特点。一方面,总体上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非遗的政策文件数量都呈上升态势,特别是北京市教委2016年后有关非遗的政策大幅增加,并趋于稳定。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非遗教育的认识和落实存在一个跳跃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与教育部相比,北京市教委相对保守,2015年之前文件都是零星出现,内容方面也以落实教育部具体工作为主。另一方面,教育部文件发布趋势呈现出2010年、2014年、2017-2018年三个小高峰。2010年出现高峰,主要原因为教育部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启动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活动,并与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联合启动实施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4年出现高峰,主要因为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2018年的高峰,主要因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为落实该意见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和政策融入。观察北京市教委文件发布趋势,2010年、2017-2018年出现两个小高峰,随着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发布,2015-2016年文件数量开始递增,说明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上级政策有比较积极的响应。

图1 教育部非遗相关文件时间分布

图2 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时间分布

2.文本类型分析

梳理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大致可以分为法律法规、规划、纲要、办法、意见、指南、通知等几类,其中法律法规、规划、纲要、办法、意见、指南等都具有一定顶层设计、规范指导的性质,而通知一般是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比较具体。

从图3可以看到,教育部与非遗相关的文件类型分布还是比较合理的,规划、纲要、指南、意见等宏观规划和指导类的文件能够占到50%;通知类的工作部署文件占到50%。从前面表1可以看到,教育部创设了多个以非遗等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品牌活动,说明在教育部层面不仅重视顶层设计,而且非常重视政策落实,以实现非遗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好更有效地落地。

图3 教育部非遗相关文件类型分布

再看北京市教委的文件类型分布。由图4可以看到,北京市教委文件的类型分布不够合理,47份文件中,部署和落实工作的通知类文件有36件,占到了77%,根据前面表2可以看出内容多以落实教育部品牌活动或开展北京市艺术节、戏曲节为主,工作的创新性和专门化程度不足;规划、指南、纲要、意见类的宏观政策较少,加起来仅占23%,内容也基本不是专门针对非遗等传统文化教育,多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包含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体育等诸多教育之中,体现出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非遗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规范化推进方面的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4 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类型分布

3.发文主体分析

从发文主体来看,教育部层面41份文件的联合发文量达到16份,占到39%,联合发文部门涉及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语委、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12个中央部委机关,说明在部级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联动合作是非常密切的,涉及的面也非常广。

北京市教委层面的联合发文量比较少,这表明市级层面各部门在非遗教育方面的协作不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效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47份文件中35份为北京市教委单独发文,6份为教委与内设机构北京市语委办联合发文,这两类文件占到发文总量的88%。参与联合发文的部门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市妇联、市文化局、市人力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几个部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与文化主管部门的互动比较少,仅有两个联合发文。

表4 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的发文主体统计

(二)政策工具使用特征

政策工具是政府为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手段和机制。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既反映了政府开展某一方面工作的科学性,更反映了政府对该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对政策工具的分析非常重要。文章采用Rothwell &Zegveld的工具理论[4],将非遗教育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类,考察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的平衡性和立体化程度,剖析政策结构,发现现有政策的优点和不足(见图5)。其中供给型政策指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备非遗专业教室和场地)、师资培养、课程资源建设、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等,为非遗教育提供直接支持。环境型政策指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目标规划、法律法规、指导纲要以及招生倾斜、骨干评选等策略性措施,为非遗教育政策营建良好的实施环境;需求型政策指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购买非遗资源、展演展示赛事活动、基地创建、示范校评选、对外交流等方式,强化社会和学校对非遗教育的认识,积极拓展非遗进校园的需求。

图5 非遗教育政策分析框架

按照上述分析框架,由图6、图7将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在非遗教育方面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北京市教委的政策工具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以需求引导型政策为主,47份文件中有38份属于需求型,占到工具总量的80%;环境型和供给型不足,环境型7份,占16%,供给型2份,占4%。这个政策结构说明,北京市教委目前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强化社会和学校对非遗教育的认识,积极拓展非遗进校园的需求,强调学校的自发传承行为;而对完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非遗教育生态,特别是给予非遗教育直接支持方面做得存在一定不足,这不利于非遗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品质化开展。

图6 教育部非遗相关文件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图7 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图8 北京市教委环境型文件分布

图9 北京市教委需求型文件分布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内部分布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供给型政策方面,北京市教委颁发的供给型文件仅有两份,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实施意见》都属于师资培养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备非遗专业教室和场地)、课程资源建设、资金支持等对于教育非常重要的举措存在缺失。

在环境型政策方面,北京市教委颁发了7份环境型文件,其中4份属于招生评价类,如《关于做好2015年初中入学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工作的通知》《关于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提出,特长生“招生项目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倾斜”;《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提出,各中职学校“尤其针对可能失传的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开设相关专业,予以发扬和传承”;《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提出要突出评价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表现”。1份文件属于法规管理类文件,《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对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对内容、形式及文化、财政、教育等各政府主管部门的任务进行具体规定,促进了民族艺术进校园的规范化开展。另外两份文件分别为德育和家庭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部分内容融入其中。可见,北京市教委层面环境型政策,以策略性措施为主,法规管理和目标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专门的目标规划目前还是空白。

在需求型政策方面,以展演、展示、大赛、艺术节等活动类为主,注重以活动带动学校传承非遗的积极性。北京市教委颁发的38份需求型文件中,28份属于活动类,占到72%。此外,示范评选、科研引领、政府购买也受到一定关注,其中示范评选类文件5份,科研类文件5份,政府购买类1份。示范评选类文件主要服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创建”和“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和实训基地遴选与建设”两项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两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实效比较强。而科研类的文件,表述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出发,较宏观,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专门论述。政府购买类文件为《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文件提出“市级资源单位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及从事科技研发、创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接企业中产生”。虽然政府购买类文件只有1件,但因为规定比较具体和专门化,政策实效很好,在政策实践中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以此为契机进入政府购买名单,大大促进了非遗进校园的普及面。对外交流方面目前尚是空白。

(三)政策内容特征

1.主题分析

对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中出现的主题词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节日、戏曲、书法、体育类非遗是最受关注的。用“文字云”软件对北京市教委文件进行主题词频分析,得出结果如图10所示,与戏曲有关的文件有14个,居于首位,其次是传统节日、书法、语言文字方面工作。其中戏曲、传统节日、书法都有专门的赛事或品牌活动。

图10 北京市教委文件主题词频统计前11位

语言类非遗及书法、篆刻等工作开展的非常多,教委与语委的联合发文也最多,主要因为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这两个专门机构;体育、艺术类非遗也开展的更多,与国家体育局、地方艺术体育科的存在密切相关。这说明有相应政府专门机构的非遗领域更容易受到关注,有助于非遗教育更深入、更持续、更规范地开展。

国家专项支持也有助于非遗教育的推进。如,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戏曲普及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教育部门、文化部门、财政部门连续多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戏曲都是重要内容,所以北京市教育系统围绕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大赛、展示活动较多。

传统节日是备受教育部门关注的另一个非遗领域。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门,承载了多样的节庆文化。2005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四大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节日节庆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2005年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自此,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节庆活动就成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剪纸、蜡染、扎染、编织、景泰蓝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和太极拳、八卦掌、武术等体育类项目在北京非遗教育实践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但在北京市教委政策文本里涉及传统手工艺和传统体育类非遗的内容不多。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内容在相关文件里没有出现。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国家在保护中医药方面也做出了专门指示,但教育层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回应。

2.工作属性分析

北京市教委文件的工作属性,总体呈现出由单一落实上级任务部署到主动融入各项工作的趋势。2015年之前,北京市文件以落实教育部发起的相关主题活动和赛事为主,文件量也比较少。如,2008年《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文件的通知》、2009年《关于组织参加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的通知》、2010年《关于开展“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的通知》、2011-2014年关于举办第二、三、四、五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的相关通知。2015年,北京市教委文件第一次明确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出现在《关于做好2015年初中入学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工作的通知》中。之后,非遗融入的工作范围逐步扩大,除了招生,在科研、基地建设、教师培养、寒假工作、家庭教育中都注重融入非遗内容,体现出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非遗及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3.政策的连续性和专门化程度

分析北京市教委文件,可以看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非遗方面的政策连续性较好,政策专门化程度也逐步加深。如“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截至2021年已经连续举办十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民族艺术进校园也都是连续举办,已经形成相关工作机制。连续举办的北京市学生艺术节,2019年之前仅有“戏曲”非遗可以参赛,2020年扩大民族艺术参赛品类,2021年以工坊形式开设手工艺类非遗赛道,并且设置“探访非遗传承人”活动。

教育领域非遗政策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一个标志性工作是遴选创建全国中小学(包括职业高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自2010年至2021年已开展三期。第一期公布了450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北京15所入选;第二批公布了1035所,北京31所入选;第三期公布了1885所,北京59所入选。从入选学校传承文化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活动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各地学校都在积极传承各地的活态非遗文化,北京亦是如此,如,北京市崇文小学传承“围棋、风筝、拓印”、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传承“京剧、曲艺”、北京中学传承“书法、舞龙舞狮”、北京市延庆区西二道河中心小学传承“旱船”等。从入选学校的数量可以看出,该项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显著,极大带动了全国中小学校传承当地非遗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论

(一)政策成就

1.教育内部对于非遗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教育内部对于非遗的认识在深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数量稳步上升。北京市教委2016年后有关非遗的政策数量大幅增加,并趋于稳定,体现出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非遗教育越来越重视。二是从政策文本上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政策的专门化程度在加深,有关非遗内容的表述越来越精准、具体,区分越来越细致,逐步扩展至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工艺、戏曲、曲艺等,科学性、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如,2020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设置以非遗为内容的传统工艺任务群,并对不同学龄段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具体规定和建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教育服务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对重大政策的回应,越来越及时,手段越来越创新。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教委为落实戏曲传承教育,连续多年举办“国戏杯”戏曲大赛,2018年与宣传部、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共同发布《关于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计划的通知》,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加强戏曲知识普及教育。二是实践中,非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德育、美育紧密结合,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介质,对于提升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凝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不断扩大,形成了家校社相结合的非遗教育生态,非遗教育实践基地的认定、非遗相关职业教育的建设、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都为非遗传承发展营造了立体的社会氛围。

(二)存在问题

1.顶层设计不足,影响非遗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品质化开展

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京市教委非遗相关文件以部署和落实工作的通知类文件为主;规划、指南、纲要、意见类的宏观政策非常少,内容专门程度较低。二是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以需求引导型政策为主,环境型工具使用不足,缺乏针对非遗教育或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划指导类文件。文件类型和政策工具使用结构表明,北京市教委目前在完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非遗教育生态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2.投入不足,影响学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实效和动力

北京市教委在非遗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具体体现在供给型政策缺位。供给型政策是政府为推动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直接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教育培训等,供给型政策对于非遗教育开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但目前北京市非遗教育政策以需求引导为主,供给型政策仅有两条,且都是在师资培养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是空白。而非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大多会需要一定耗材,在专业教室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有一定门槛。缺乏这方面的供给型政策,不利于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实践,也不利于激发学校开展非遗教育的积极性。

3.需求引导方式单一,政策创新性不足

体现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以展演、展示、大赛、艺术节等活动类为主。示范评选、科研引领、政府购买受到一定关注。示范评选类文件主要涉及“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创建”和“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和实训基地遴选与建设”两项工作,具有较强的专门性,政策实效性较强,但相关配套措施较少,如“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遴选创建”工作,据调研,入选学校并不能因此获得实际的配套资金支持。科研类文件表述缺乏针对性。政府购买类文件仅1份。对外交流方面目前尚是空白,活动类政策也以落实教育部品牌活动为主,政策创新性较弱。

4.政策协同不足,影响非遗教育的专业化程度

北京市教委有关非遗的联合发文量较少,参与联合发文的部门也有限,表明在北京市级层面各部门在非遗教育方面的协作不够,影响政策效果。同时,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与文化主管部门的互动比较少,仅有的两个联合发文还都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没有两部门之间的单独联合发文。而文化主管部门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责单位,对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北京非遗资源有更专业更系统的认识,邀请文化主管部门参与非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大大促进非遗教育的专业化程度。

5.政策关注主题有限,对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的关注不够

传统节日、戏曲、书法、体育类非遗是最受政策关注的内容。传统美术类、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北京非遗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但在政策文本中较少出现,影响这类非遗教育的规范化开展。中医药类非遗内容在收集的文件里还没有出现,缺乏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回应。同时,非遗教育对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的融入不够,体现出非遗教育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创新性不足。

6.机制建设不足,影响非遗教育的落地和评价

目前,非遗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融合于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美育等各项工作中,相关机构建设和机制建设滞后,影响非遗教育的落地实践和评价。

五、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营建友好的非遗教育环境

建议设立统筹非遗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机构,完善非遗教育的归口管理,实现专门管理、专门评价、专门监督;建立“教育主管部门与家校社”四位一体、“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良性互动的非遗教育机制;加强非遗教育目标体系建构,明确非遗教育在传承文化、全面育人、服务社会、对外交流方面的目标;加强非遗的规划、管理,出台专门的非遗教育规划和实施意见。

(二)增加供给投入,夯实开展非遗教育的基石

建议设立非遗教育专项资金,并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学校建设非遗实践教室、购置专业设备、开展展示交流等非遗教育活动;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在学生校内外综合实践、课后服务等领域,将非遗资源列入重要购买内容;加强教师培养,在卓越教师国培计划和年度轮训中增大传统文化教育分量,并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发非遗教育读本,开发线上线下非遗课程。

(三)优化需求引导,调动学校开展非遗教育的积极性

建议在艺术节、展示展演、赛事等活动中,进一步明确设立非遗赛道,将非遗十大类内容涵盖其中,为传承非遗的师生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展示平台;加强市区两级非遗社团建设,扩大金帆民乐、金帆京剧、金帆书画社等建设力度,并扩展至更多非遗领域,促进非遗社团在校园的高品质、专业化发展;加强科研引领,在市级教育科研项目中设立非遗方向,深化非遗教育研究和实践;在骨干教师评选、先进评选等方面,细化优化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定量分值;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体现城教融合,增强非遗教育服务国家、地区发展的能力

建议非遗教育相关活动策划与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相结合、与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相结合[5]、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等。既传承非遗文化,又把非遗教育放在政府重点工作中系统开展,服务社会文化发展。

(五)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提升非遗教育实效

建议扩大市级层面在非遗教育方面的部门间协同推进,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与文化主管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非遗教育的专业化和实效性。

(六)增强国际教育服务交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致力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保护行动。在开展中外国际教育服务交流中,增加非遗教育方面内容,借助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践行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猜你喜欢

北京市教委教育部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从美育视角谈城宫计划舞蹈教育
2019年首都体育学院推广普及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情况总结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