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4例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11-09周伟敏张天弼霍宝锋张林英
周伟敏 张天弼 霍宝锋 张林英
(韶关市中心血站,广东 韶关 512028)
国内外无偿献血的相关规程、标准对献血间隔和献血量的规范均基于健康人群的生理和代谢等,所以献血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1〕。血站开展无偿献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操作进行。然而,还是会有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全身性反应的献血不良反应,主要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引起,严重者可发生晕厥、惊厥,并伴随着意外损伤发生〔2〕。为保障献血者安全,现收集韶关市2016年1月—2022年1月发生的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原因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1月—2022年1月韶关市全血无偿献血者中发生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的2194例献血者。
1.2 方法
1.2.1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551-2017《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分类〔3〕。将2194例献血不良反应按照发生地点分为献血场所发生(当场)和离开献血场所后发生(离场)2个亚类;并根据是否发生晕厥进一步细分为晕厥和无晕厥两个亚类;根据是否伴有损伤进一步细分为损伤和无损伤两个亚类。
1.2.2回顾分析近6年来韶关市2194例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了解不良反应类型,分析发生原因,并对当场和离场两个亚类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是否首次献血以及在性别、年龄、体重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干预方法,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算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并通过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6年献血不良反应情况。
2016年1月—2022年1月韶关市有192 691名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献血规格200m1、300m1、400m1)发生全身性反应不良反应2194例,发生率为1.15%(2194/192 691)。其中,在献血场所发生2146例,发生率为1.11%(2 146/192 691);离开献血场所后发生48例,发生率为0.02%(48/192691),见表1。
表1 2194例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分组情况一览表
2.2 近6年韶关市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从表2可见,首次献血者献血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女性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是男性的1.5倍,18—29岁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是30—39岁年龄组的2.5、是40—49岁年龄组的6.7倍、是50—60岁年龄组的8倍;体重55—64 kg献血者当场献血反应概率最大,体重75kg以上献血者离场献血不良反应概率大。献血反应主要是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2194例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中当场和离场两个亚类在首次和非首次献血及性别、年龄、体重分布情况一览表
2.3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表3可见,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体位因素、服务技能因素等五大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占比最高(72.79%),其中包括献血前精神过度紧张、静脉穿刺疼痛、“连锁反应”献血反应等。见表3。
表3 2194例全身反应性献血不良反应主要原因(%)
2.4 干预方法及对策
本研究当场献血不良反应2146例,通过采用头低脚高位、按压人中及合谷、口服糖水等对症处理后,均在10min内恢复正常。
2.4.1加强无偿献血及相关知识宣传,注重献血前、中、后注意事项的告知。如献血前一晚饮食宜清淡、休息好,献血晨不能空腹等;采血完毕除常规指导献血者进行献血后自我护理,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献血后24h内不可剧烈运动或从事高空作业、采血后适当补充蛋白质不可暴饮暴食等〔9〕等,还要同时告知献血者离开献血场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如何自救,防范不良后果发生。
2.4.2采血过程应仔细观察,及时应对。一旦出现全身症状献血不良反应(全身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呼吸急促等),应立刻停止采血(立即拔针,越快越好),取仰卧头低脚高位、轻声安抚、鼓励,头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畅通;密切观察献血者的血压、脉搏、心率等。经处置,一般10min左右可自行缓解。
2.4.3献血后的留观及随访。症状缓解后,不能马上离开献血场所,要静卧或坐半小时,喝点糖水或牛奶,半小时后无身体不适方可离开;同时嘱咐该献血者注意献血后24小时内的潜在的安全危险因素和防范对策、并告知献血者反馈服务电话,身体不适时及时反馈;保持本站反馈电话24小时畅通;增加回访次数,1小时和8小时内由采血现场的巡查医生负责回访,8小时后至24小时内由内勤人员进行回访,详细了解献血者当天的情况,必要时进行医学上的指导,或者带献血者到医院进行诊断处理;以确保献血者安全。
3 讨论
献血不良反应无论轻重,都会对献血者带来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特别对于首次献血者来说,会直接影响其再次参与无偿献血的意愿;而离开献血场所发生不良反应,如未早期识别、干预和恰当处理,容易导致意外损伤;了解全身反应献血不良反应的分布人群及诱因,熟练掌握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有助于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5]。
3.1 本研究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当场占比97.81%。表2显示,易发人群与性别、年龄、体重及是否首次献血等因素有关。发生原因中心理因素(献血前精神过度紧张)占比最高,要更加关注女性及18—29岁年轻献血者、体重55—64kg和75kg以上的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注重献血前、中、后注意事项的告知及与献血者的有效沟通,提高穿刺技术、改善献血环境,献血后留观30分钟,做好献血后的随访工作。研究认为:①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会对献血产生一定疑虑导致恐惧感,精神状态较重复献血者更易紧张,从而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兴奋,促进体内乙酰胆碱释放,进而导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突然下降,导致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6],所以在面对首次无偿献血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②女性献血者更易紧张、耐受性不够有关,日常工作中,在面对女性献血者,特别是首次献血的女性献血者应给予更多关注。③18—29岁年龄段的献血者中多为首次献血者,青年人中以大专院校学生及部队官兵为主;这一年龄段的献血者人生阅历相对较少,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相对不够,精神容易紧张进而诱发献血不良反应。这与之前多家文献报道首次献血经历和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8〕基本吻合;也与本研究表3“诱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五大原因”中心理因素中的献血前精神过度紧张占比最高相吻合。为此,献血前要常规告知献血者献血注意事项,促使献血者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如果献血者处于空腹状态,则为献血者提供必要的食物和糖水;如果献血者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应根据献血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疏导〔4〕,让献血者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放松情绪;发现精神特别紧张者,原则上劝献血者延缓献血或延期献血;献血过程中与献血者有效柔和沟通,扎针时分散献血者注意力〔4〕,尽量保证静脉穿刺一次成功;过程中随时观察献血者情绪的变化,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7〕。
3.2 根据表3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原因,日常工作中,要多措并举强化无偿献血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强化医务人员医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采血穿刺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采血环境宜安静、内置物清洁干净放置有序,以冷色调为主,温度和湿度适宜,空气流通,让献血者从视觉、感觉上感到舒适〔10〕;采血人员衣着整洁得体,态度真诚热情,营造爱与奉献温馨氛围,从而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和献血成功率。
3.3 本研究同时显示(见表2),离场献血不良反应者易发人群的体重主要集中在75kg及以上、年龄以30—49岁居多,因此,对于75kg及以上体重及年龄30—49岁的献血者更应关注离场献血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微视频讲座或培训的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和献血者防范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及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6年来韶关市2194例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根据发生地点进行分类,汇总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对当场和离场两个亚类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是否首次献血以及在性别、年龄、体重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凸显易发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及防范对策,为我站进一步做好采供血工作提供参考;也为同行有效预防和处理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