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亲花草”项目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023-11-09洪养娣
洪养娣
【摘要】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说:“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幼儿园内绿化的生态分布因地制宜,每一个角落都错落有致地种满了不同种类的树木、果树、花朵、绿植,绿化面积近三千平方米。园内丰富的绿化和充足的种植面积给幼儿进行花花草草的项目探究提供了客观支持。
【关键词】课程理念 实践探究 幼儿为本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0-0133-03
基于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念,依托园所内的自然资源,“亲亲花草”项目活动以“探寻自然、感受自然”为理念,以体验为基础,以幼儿为本,以实践为中心,深度剖析园内可挖掘的教育元素,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幼儿日常发现、满足幼儿认知需求、提升幼儿探究能力”的实践活动体系。在项目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的自然教育,在自然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感知自然的变化,进而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幼儿愿意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感。
一、挖自然——梳理资源、预设目标
1.理清园内植物资源,确定研究导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可见自然、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来源。
幼儿园园内的春、夏、秋、冬因植物显得生机盎然,孩子们都能在自然中感受春、夏、秋、冬中花草树木的变化。依循幼儿的生活事件和问题生成活动项目,整合所需的园内自然资源,在自然环境中探究自然的变化合乎幼儿需要的自然活动。利用园内资源,努力将自然赋予我们的自然、生长、科学、艺术等要素融入到各领域中,确立了自然与生活的项目探究体系,由项目研究的目标、聚焦到主题关键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旨在提高幼儿全方面发展,抓住幼儿科学探究的核心力,并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
2.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制定探究目标
链接《指南》发展目标:(1)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2)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3)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4)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5)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对项目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发展轨迹事先制定好项目目标,预设目标如下:情感态度类: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能用自己的行动爱护自然,知道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经验类:能察觉到植物的结构特征、季节变换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关注了解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力类: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并能执行。能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二、寻自然——源于儿童、预设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解读指出:“从本地、本园条件出发,应该满足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园内植物是否适合幼儿探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遵循幼儿的生活经验、研究的兴趣点。(2)植物在季节变化时有明显的变化特征。(3)探究过程中幼儿与植物的互动性。
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对摸清园内绿化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了深一度的教育价值分析。在众多资源中梳理出适合幼儿探究以及探究价值更高的资源,确保探究的科学性、有效性。
经过综合分析,在幼儿主动选择研究对象后,统计并预设项目活动如下:
探究活动:春花系列(鼠曲草、玉兰花、樱花、桃花等)。夏叶系列(桃叶、艾叶、蚕豆饭等)。秋果系列(柿子、柚子、橘子等)。冬枝系列(保护树木等)。
创作活动:花点时间;“框”住自然系列活动;花“说”四季草木染等。
实践活动:青团、立夏花草蛋、枇杷罐头、柿饼、橘子酱、腌咸菜等。
三、探自然——基于行动、实施探究
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儿童的本能,是一种教育人文精神,它应该存在于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中。在遵循以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点的基础上,运用了三个维度探究形式,摸索出一套适合幼儿科学探究且实践性强的操作模式。
1.项目化探究
项目化探究是计划内完成对某一植物的探究。以团体行动为主,各自分工合作。它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幼儿对某个主题进行生活的体验、未知的探索。季节更替,根据师幼共同预设的项目活动,在不同季节适时开展探究。
根据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对春花、夏叶、秋果、冬枝四个系列进行集中审议、研讨,以思维导图为依据,结合幼儿实际情况,筛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定制项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设计项目活动,初步制定小项目活动的内容和大活动的组织。在一日环境中,优化主题教学,尤其在关于春、夏、秋、冬季节性匹配的主题活动中,将项目化研究内容进行融合,让项目活动自然发生。
项目活动的开展依托于三种形式,分别是探究活动、创作活动、实践活动。
(1)探究活动,是对某一种花草树木属性、结构等元素的探究,旨在积累对植物本质的剖析与解读。如在春花“桃花”小项目探究过程中,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及时捕捉教育契机,让孩子在与桃花的亲密互动中,观察桃花、了解桃花的属性。
(2)创作活动,则是发现生活中的美,讓美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提升幼儿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如在春花系列活动中,玉兰花以优雅的姿态、素雅的颜色捕获了小朋友的喜爱。玉兰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幼儿园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探究完玉兰花的属性和结构之后,对玉兰花进行了美术创作。
(3)实践活动,则是对植物的深一度剖析。根据项目活动的需要,进行开展。它会是美食风向、会是制作储藏、会是时间长久的阶段性操作等。通过实践,提升对某一种植物的全面感知。
2.生成性探究
生成性探究具有开放性与过程性、互动性与创造性、偶发性与调试性的特点。基于生成性活动的优势,幼儿项目化探究中便构建生成性探究是极具必要性的。这一弹性的探究模式,是计划的补充,是全面提高项目活动质量的有效支持。如在探究“橘子”的过程中,生发了对橘树上的小青虫和陈皮的兴趣,继而生成了新的探究活动。分别是会扎人的小青虫和橘子皮是陈皮吗?以上的两个问题是在本次橘子项目活动中幼儿自发生成的新内容。教师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支持孩子探究。
一个项目不仅仅是单一的内容探究,是探究过程中,幼儿自己生发的内容,是项目探究的再生价值,教师跟随幼儿的兴趣,及时掌握有价值的教育契机点并进行有效的开展。基于“儿童本位”的教育思考和教育行为,使得项目活动更加生动、丰厚且教育价值最大化。
四、品自然——相交纵横、组织评价
活动评价有助于通过实践情况而使幼儿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重视幼儿操作能力,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和综合运用,使评价与活动的关系更加密切。“亲亲花草”项目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幼儿的自然世界,同时也有老师、家长的辅助性参与。作为活动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幼儿、教师、家长均成为活动的评价者,汇总多方活动的认识、活动感受与活动问题,通过多维度切入,促进“亲亲花草”项目活动持续推进与发展。
1.项目化学习评价。“亲亲花草”项目活动内容是多元丰富的,它涵盖了春、夏、秋、冬。这就要求老师同时运用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策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来促进幼儿真正投入学习,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具有目标—实践—成果—评价的一致性。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幼儿的认知和实践操作,结果性评价主要考察幼儿最终的学习成果。
项目化评价对象为幼儿,从活动兴趣、探究能力、认知能力三方面展开,分别以三星、二星、一星来评定,通过量化评定得到客观数据,从而充分了解幼儿在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2.个性化学习评价。在“亲亲花草”项目活动推进过程中,不同幼儿呈现出了不同的认知和节奏。为了对幼儿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科学,个性化学习评价是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在项目探究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它可以自评也可以他评(包含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在个性化学习评价中,幼儿通过对项目活动的自评与分享,提升对自我学习认知的梳理,继而促进幼儿发展。
(1)白描式评价。白描式评价,用它来记录探究活动的重点,即用客观、具体、朴素的绘画式描述探究过程及内容。通过一次次的白描式评价,促进了幼儿对活动的深一层次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描述一件事情条理性、全面性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2)分享式评价。分享式评价,只要通过语言、以作品或实物等为辅助进行过程性探究的阐述,在分享过程中,促进自我探究过程、结果的评价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动性促评。
通过“亲亲花草”项目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幼儿和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
五、幼儿获得整体性的发展
1.促进幼儿建构对自然的认知。在“亲亲花草”项目活动中,教师科学地根据季节预设相关的探究活动,通过和自然频繁地互动,幼儿变得善于发现自然,获得丰富感性的经验知识,使得幼儿能够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起与自然相关的认知体系。
2.促进幼儿多能力发展
(1)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亲亲花草”项目活动中,教师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通过对花草树木的观察、操作、讨论、记录、体验等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有效地开展对花草树木的研究,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亲亲花草”项目的实施,让幼儿眼见为实,观察过程中的知识创生;亲自动手、获得生动的体验;畅所欲言、儿童拥有表达的自由;大胆创作、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接触到了植物的世界,既感受了植物与四季、生活的紧密关联性,又培養了探究精神、同伴合作、个性表达的能力。
(2)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让幼儿通过观察、实践、记录、表述等环节,来感受、表达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幼儿的经验,从而发展自身表达能力。教师有效的指导方式和人性化的个体支持,促进每一位幼儿在不同项目化学习中都有所收获,并能把自己的收获与同伴分享,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劳动成果以及美食成果。
(3)生活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亲亲花草”项目活动中,探究的自然之物是大自然馈赠于我们最好的美食,这也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意义,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要保护自然。春天的青团,夏天的花草蛋、蚕豆饭,秋天的桂花糕,冬天腌咸菜等与生活相关的探究活动,在幼儿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习得生活技能,培养了会生活的小能手。
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依据《纲要》《指南》剖析教育资源,让本园资源服务于幼儿的教育,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能力,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随着项目的一个一个推进,项目内容是老师们熟悉的资源,在有精神准备、充沛物质准备的情况下,老师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之中,能根据自己的所长承担或者协同完成各个小项目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文字梳理、图表收集、幼儿表征的整合、活动视频的拍摄剪辑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师在项目活动中同频成长。
2.教师项目活动实施能力的提升。从“亲亲花草”项目开始筹建阶段,项目资源的排摸、项目的总体导向、项目内容的检索、项目实施的落实等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一次一次计划、实施、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每一个小项目的来源是幼儿园的花草树木,而活动主体则是幼儿,每一个小项目的开发、设计到实施,都磨砺着老师对幼儿活动的有效支持方法、观察、分析、调整等,从而提升项目活动的有效性。在这个项目的行进过程中,教师对项目活动的组织、调整、支持,使幼儿有效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的课程应回归经验;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的课程不是教材,而是经验学习。”我园的“亲亲花草”项目活动为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实际操作、学习成长。幼儿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创造、自主分享、自主劳作、自主合作,让学习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理念贯彻始终,真正体现活动有“儿童的味道”,是属于幼儿自己的活动,这就是做自然项目活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阮琳儿.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探究[J].新智慧,2020(10):39.
[2]张海美.如何开展幼儿园班本课程——以“亲亲花草”班本课程为例[J].幸福家庭,20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