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2023-11-09缪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缪英

【摘要】劳动是影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所以学校要不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针对此,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从多渠道采用多方式来不断引导学生正视劳动,推行劳动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成效。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赞颂劳动人民精神的作品,教师可适当挖掘相关文本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本文结合了语文教材,浅谈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效融合和渗透劳动的现实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有效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0-0007-0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改的推行下,目前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不再是传统无效的“满堂灌”,学校和教师更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在已经稍微成熟的教学模式下,给小学语文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促进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小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当下除了基础的课本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小学生自身勤奋刻苦的良好生活习惯。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向素质教育靠拢的有效方式,对提升语文学习成绩也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把其灵活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养成正确的劳动观。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的时候采用课文当中的插画引导学生去感知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借助《四季之美》《雷锋叔叔》等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文章,给学生树立“劳动是光荣的”的观念;还可以借助《邓小平爷爷植树》《植物妈妈有办法》等文章帮助学生正视农业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劳动的科学技能。

(二)恰到好处原则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力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遵循“水满自溢,月满自亏”这一原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观念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秉持恰到好处原则点拨教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点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学生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基于这样的原则,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进步”的机会。

(三)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起到的是“领头人”的作用,特别是于劳动教育而言,想更有效引导小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就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语文作为既能获取成长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行动力的科目,对应到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不断去拓宽教学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劳动相关意识,如开展“讲一讲你的劳动故事”类的口语交际课为话题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日常要从小事做起。在教学《颐和园》这类习作课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找出对应的视频和图片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了解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的同时将劳动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不足

(一)教学观念滞后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中就以“突出学生为本”的理念为目标,从课堂定位上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同时还要做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为核心。基于新课改前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在融合劳动教育中存在并为积极向新课改目标靠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未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弘扬人文精神等问题。在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课堂上仍存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把控整个课堂节奏,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劳动”的认识也仅限于表面,学生对劳动教育知识探索的欲望不积极。另外,教师也缺乏在语文教学中对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性教学引导,不利于学生深入对劳动教育的立意的理解。

(二)缺乏教育资源积累

只有不断积累教育资源,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融合劳动教育的過程中,教师们需要认识到教学时需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学习的资源, 不断接触和劳动教育相关内容,除了课本内容之外,教师还要主动为学生提供和劳动相关的学习资源及课后任务。由于部分教师自身教学理念不完善,并未将劳动教育作为重点去深究有效的融合教学方式,且并未实施教育革新教学模式,还是很单一的教材口语化,对课本当中和劳动教育相关的教材也并未挖掘、积累和拓展,会给学生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课堂体验,并未将劳动教育做积极的内容结合转化,是极其不利于塑造学生劳动观念的。因此,教师应重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了确保能高效开展教学二合一,教师应该对语文课本当中和劳动教育有关的素材进行挖掘整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具体将劳动教育和语文课本知识进行比例划分,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的前提下巧妙地加入劳动教育引导。

(三)缺少劳动教育实践

为了能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教师应以引导者身份教育学生进行劳动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但目前教师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在课堂当中展示劳动相关知识也多是以口语化为主,实际鼓励和促进劳动教育的活动几乎很少开展,当学生在碰到和劳动相关主题的语文任务时都很难完成,是很不利于促进学生劳动积极性的。缺乏劳动教育活动是一面,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教师未将语文课本内容和劳动知识做出巧妙结合,更多的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课本教材来完成,缺少对劳动的应用引导,进而造成了学生对于劳动这一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并不会结合课文对劳动的更深层含义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无效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教师要将劳动教育特点和语文教学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增强对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确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状态和自身劳动素养水准,基于小学生自身特点,积极推动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课堂发展。教师要做到强化主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在课堂中用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之间进行联系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加强教材内容的整合,将劳动教育和语文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将劳动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视劳动奉献精神,为劳动教育融合提供有效的条件。

例如,在开展语文写作课程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体验任务,以“劳动让我快乐”为主题,先体验后总结。如帮奶奶打扫屋子,帮助妈妈洗碗、拖地等,再写下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并阐述为什么劳动会让你感到快乐,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引导升华。如,劳动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快乐?是不是因为你劳动的时候既锻炼了身体又帮助了奶奶和妈妈,看到她们的笑容让你感到快乐呢?……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地给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又如,在教学《长城》时,教师可以把教学设计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切实贴近弘扬人文精神,具体为:通过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伟大成就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长城外形、结构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探索中国伟大建筑的兴趣。当讲到这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去感受其中的关键词“多少、凝结、才”。超负荷的砖石重量、简陋原始的运输工具,再加上恶劣的作业条件,可想而知古代人民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遇到并解决了多少困难,发挥了多少劳动智慧才通过双手建造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级伟大建筑。这句话当中的“才”不光表达出了建造长城的困难,更多是对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尊重普通的劳动者,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會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挖掘融合教材,塑造劳动观念

在小学语文课程当中有很多和劳动相关的丰富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深挖,掌握并融合教材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并在课堂上适时安排相关内容的渗透点,将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二合一,这样学生既能认真学习文化课,又能在课上感受到劳动教育思想的熏陶,实现对劳动的正确认知,给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习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通过教师对诗句的解读,学生能够知道古时候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劳动的场景。当讲到“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句时,给学生描述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去地里劳作种瓜的场景。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深入描绘、解释在农耕时节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景,引导并告知学生这些劳动人民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在为自己和家庭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们乐在其中。教师教学的时候要紧抓和劳动相关的内容,将其中的内涵和情感放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文章所表达出的劳动思想,明确劳动现实和情感层面的双层价值,另外可以拓展为给学生布置“认识你身边不同劳动者”的课后写作任务,了解不同职业的辛苦,从而能激励他们意识到唯有努力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这个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三)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劳动素养

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加上教师的引导逐步形成积极的劳动意识,不断促进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并构建出一套正确的劳动观念。但是目前不能仅仅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教学方式放在课本和课堂当中,更多的需要教师从开展学生劳动实践入手,采取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方式,可让学生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在实践当中灵活应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比如,在放假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不定时地记录种植趣事、植物生长变化及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通过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并且感知其中乐趣,这样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语文素材积累,也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巩固、发展教育成果,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不定时地参加公益类的社会劳动实践,通过体验职业岗位、志愿者服务和社区义务劳动等增加社会经验、感知劳动意义,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是甜蜜且开心的,在帮助他人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能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做到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拓展和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不断完善和提升劳动素养。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当中所倡导的劳动价值和积极人生态度都对学生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劳动实践,在把握好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将劳动教育巧妙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不断挖掘积累劳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有效的劳动教育途径,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予学生劳动思想熏陶,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劳动的内涵意义,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真正做到“以劳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锦云.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2(6):10-11.

[2]施光宏,朱娉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J].语文建设,2022(20):22-26.

[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A].2021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21:245-246.

[4]毕万恒.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合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2):254.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