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农村改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3-11-09曹娇娇
曹娇娇
(榆林市榆阳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陕西 榆林 719000)
小厕所关系着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深厚为民情怀,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榆阳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冬季严寒,农村改厕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从2018年试点开始,2019 年全面开展,榆阳区农村厕所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要各方协同解决资金投入、节水防冻技术、后续管护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改厕实效,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1 榆阳区农村改厕基础条件
1.1 榆阳区农村改厕基数
榆阳区辖19 个乡镇、12 个街道,317 个行政村、91个社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榆阳区农村常住人口为238848 人。榆阳区将19 个乡镇、2 个涉农街道办事处、3 个农场纳入改厕范围,覆盖317 个行政村。2021 年摸排数据显示榆阳区农村常住户数为72000 余户,对比榆林市其他县区,榆阳区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员外流少,改厕基数较大。
1.2 榆阳区改厕面临的自然条件
榆阳区改厕面临着严苛的自然条件约束,不仅南北地貌差异大、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且冬季严寒。
1.2.1南北地貌迥异
榆阳区境内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部为河谷川道地区。风沙草滩区包括红石桥乡、补浪河乡、巴拉素镇、小纪汗镇、马合镇、岔河则乡、小壕兔乡、孟家湾乡、金鸡滩镇、牛家梁镇等10 个乡(镇)和芹河镇、麻黄梁镇、大河塔镇等乡(镇)的北部地区,区内地域广、地势较平坦,土壤以沙土为主,农民场院较大,改厕施工难度小,机械化程度高。丘陵沟壑区包括鱼河镇、青云镇、古塔镇、鱼河峁镇、上盐湾镇、镇川镇等6 个乡(镇)和芹河镇、麻黄梁镇、大河塔镇等乡(镇)的南部地区,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土壤以黄土为主,农民场院小,改厕施工难度较大,机械化程度较低。河谷川道区是红石峡以南的榆溪河、无定河沿岸至镇川镇八塌湾的狭长地带,地势较平坦,人口居住集中,农民场院小,改厕难度适中,机械化程度一般。
1.2.2区域性缺水
榆阳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65.7毫米,境内地面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4.54 亿立方米,地下水调节储量为7.43 亿立方米,全区拥有水资源量9.14 亿立方米。水资源整体比较充裕,但分布不均衡。风沙草滩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高,便于开发利用,可满足水冲卫生厕所用水需求。河谷川道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方便,可满足水冲卫生厕所用水需求。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均少,又不易开发利用,部分村组季节性断水,甚至饮用水都无法保证,无法满足水冲卫生厕所用水需求。
1.2.3冬季严寒
榆阳区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东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年平均气温8.3℃。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榆阳区冻土深度一般为1 m 左右,最大深度为1.48 m,因此对罐体埋深及管道铺设的要求很高,罐体和管道埋藏在冻土层以下才能有效预防厕所冬季上冻,这增加了改厕施工难度。
2 榆阳区农村改厕现状
2.1 工作机制
榆阳区农村改厕采取先试验示范后逐步推广的办法,由区级部门牵头并负责技术指导,各乡镇、村组自主建设。2018 年—2019 年区委政研室、区卫健局在部分乡镇、村组进行了试点;2019 年区农业农村局全面开启农村改厕工作;2022 年区乡村振兴局接手农村改厕业务。2019 年—2022 年当地均制定了年度厕所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基本模式、改厕类型及奖补标准、组织保障等多方面对农村改厕工作做出了统筹安排。2021 年编印了《榆阳区农村厕所建设技术规范》之后,农村改厕工作有了规范性指导,农村厕所年度建设数量大幅增长。
2.2 技术模式
榆阳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城镇近郊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推广集中上下水式卫生厕所;在人口集聚、生活用水有保障的村庄,推广生化一体式、沼气式、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式等水冲式卫生厕所;在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的村庄,推广卫生旱厕。其中长城路街道办事处、朝阳路街道办事处、近郊村组接入了城区污水管网,各乡镇集镇建设覆盖区域的管网,主要建设集中上下水式卫生厕所;小纪汗镇、补浪河乡、巴拉素镇、牛家梁镇、孟家湾乡、金鸡滩镇、小壕兔乡、岔河则乡、红石桥乡、芹河镇、马合镇11 个乡镇和牛家梁农场、马合农场2 个农场水资源充足,主要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鱼河镇、鱼河峁镇、青云镇、上盐湾镇、大河塔镇、麻黄梁镇、古塔镇、镇川镇8 个乡镇和鱼河农场水资源紧张,不满足水冲卫生厕所改造条件,主要建设卫生旱厕。
2.3 建设数量和资金投入
2018 年—2022 年,榆林区累计自建或财政补贴改造农村户厕近4.1 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7%左右;累计改造农村公厕390 座,卫生公厕普及率100%。配备粪污抽取设备34 台,建设粪污收集处理厂6 个,建设管护平台1 个。农村户厕平均每座补贴3500 元,农村公厕平均每座补贴10万元,粪污抽取设备每台补贴2.7 万元。2019 年—2022 年四年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近1.48 亿元,分别为2019 年近2300 万元、2020 年5000 余万元、2021 年近4900 万元、2022 年2600 多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50 多万元、省级资金近510 多万元、市级资金1850 多万元、区级资金近11490多万元,财政资金投入以区级为主,占比超过了3/4。
3 榆阳区农村改厕存在的问题
榆阳区人口基数大,对比市内其他县区人口外流少,农村常住人口多,农村改厕基数大、任务重。经过五年的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民的如厕条件大大改善。但受自然条件、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影响,农村改厕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3.1 农民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改变
农民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改变,政府推动厕所进院入户,农民抵触情绪较大。多数农民认为厕所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视厕所为不洁之物,再加上担心厕所有异味,厕所往往建在院外,离居住房屋较远。改厕后即使在室内建了水冲卫生厕所,使用率也不高,一般是有城市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或孩子在寒暑假、节假日回老家才会使用室内水冲卫生厕所,而一些常年在农村居住的老年人则习惯使用院外传统旱厕。这也导致新旧厕所并用,旧厕比较难拆除。
3.2 农民改厕积极性不高
农民对政府奖补的期望较高,不愿投工投资,明显表现出了“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改厕工作的推进。受农村地理地形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影响,该区南北改厕工作步调不一致。北部草滩地区农户经济条件和地理地形相对较好,对改厕积极性高,改厕工作好推动;南部山区农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受地理地形限制,改厕难度较大,而且常住人口年龄偏大,改厕意愿弱,改厕工作难推动。
3.3 改厕资金缺口大
从卫生化改造来看,按现行户厕3500 元/座的奖补标准,实现农村户厕85%的卫生厕所普及率需要继续投入财政奖补资金7000 多万。而改造后的水冲卫生厕所既用水、又用电,而且清掏难度加大、清掏次数增加,往往需要付费给专门的人员操作;此外还面临冬天防冻的问题。对比传统旱厕,改造后的厕所更耗水耗电,增加了维护费用,厕所使用成本变高,给村集体和农民增加了负担。所以仍需财政在粪污清掏、转运、处理、农村公厕保洁等方面予以补贴,以减轻村集体和农民负担,提高改厕成效,而这些费用都需要长期投入。再加上早期改造的厕所因技术、模式不成熟,使用体验较差,需要进一步改造,农村改厕资金缺口仍非常大。
3.4 厕所管护不到位
2018年—2022年5年累计财政奖补改造卫生厕所近2.8万座,年均5600 座,建设速度快、规模大,但厕所管护却没有及时跟进。2020 年榆阳区各乡镇配备了粪污抽取设备,但因缺乏后续资金配套,大都处于闲置状态;2021 年草拟了《榆阳区农村厕所管护办法(意见稿)》,但因相关部门对有关经费安排未达成一致意见和业务划转的原因,迟迟未正式发布;2021 年—2022 年累计建设了6 个粪污收集处理厂,但只是小范围自主运营,没有全面启动;2022年建设了厕所管护平台,但粪污收集转运机制尚未建立。“三分建,七分管”,管护没有跟上,导致改厕成效大打折扣。
3.5 改厕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2018 年开始试点到大面积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榆阳区进行了很多对于改厕模式的探索。在改厕初期,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素重视不够,忽视了厕所节水防冻的问题,大面积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后来发现部分地区季节性缺水,无法实现冲水,即使水厕也只能当做旱厕使用。当地冬季严寒,供暖周期长达5 个月,而农民习惯建设室外厕所,为室外水冲卫生厕所单独引水,不仅增加了施工量和难度,而且如果厕具及管道埋深不够又未采取防冻措施的话,厕所往往上冻无法使用,在2021 年的厕所问题摸排中发现的问题厕所以此类居多。经过5 年实践,榆林区形成并完善了《榆阳区农村厕所建设技术规范》,厕所改造模式日趋成熟,主推卫生旱厕,从长远来看仍需解决节水防冻技术难题,进一步优化改厕模式。而粪污资源化利用也是农村“厕所革命”继续推进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 榆阳区农村改厕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宣传方式,推动群众改变观念
通过村村通大喇叭、短视频平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改厕技术、模式及使用方法,打消农民群众对室内厕所的顾虑和偏见,提高他们对室内厕所的接受程度,慢慢改变他们的如厕习惯;通过选树先进经验、选择典型技术模式和组织农民群众进行观摩学习等方式,示范室内厕所使用效果,推动农村厕所进院入户。
4.2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高群众卫生意识
农村改厕不仅方便群众如厕,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在遏制疾病传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人居环境督查行动,引导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改厕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让改厕从政府推动变成群众主导,提高群众改厕积极性和自主性。
4.3 优化政策组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榆阳区农村改厕基数大,要实现85%的卫生厕所普及率,仍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而且要总结前期改厕的经验和教训,针对该区南北差异,进一步探索经济适用的改厕模式,优化奖补形式和标准。牵头部门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做好技术服务;乡镇一级要把好改厕产品和施工企业准入关、监督关、验收关。在政府奖补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尤其是在农村厕所管护方面应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市场化管护运作模式。
4.4 转换工作重心,构建管护制度
“三分建,七分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以后,厕所建设进入攻坚期,应该将工作重心由建设转到管护。应征求财政、环卫等部门意见,推动《榆阳区农村厕所管护办法》出台,探索在粪污清掏、转运、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引入第三方公司,将闲置的粪污抽取车配备给有服务能力的第三方公司,推动粪污处理厂全面运营,解决农村厕所后续管护问题。总之,要让改厕真正落地,让农民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
4.5 加强改厕产品和技术模式研发
榆阳区从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以来,不管是农户自建厕所还是村集体统一建设厕所,往往选择市场上成熟的改厕产品和技术模式,这样虽然加快了农村改厕工作的推进,但市场上的产品五花八门、技术模式名目繁多,却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当地节水和冬季防冻问题,部分厕所建了不好用,甚至用不了,成了摆设。下一步需要自主或联合周边相近区域研发适用于高寒缺水区域的节水防冻改厕产品和技术模式,同时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榆阳区农村改厕工作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对当地农村改厕技术模式和改厕产品介绍得不够详细,对当地特殊的改厕技术需求说明得不够专业。希望相关专业人员能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