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3-11-08王丹丹刘旒
王丹丹 刘旒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无数教育资源。二十四节气既表达了中国人在探索自然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时间观念,又蕴含着我国悠久的道德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含义,如何将特有的浪漫融入幼儿的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是教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托台州地域气候特征和文化习俗,通过具象化体验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沉浸式感受二十四节气的品质和文化。笔者以“立夏”和“白露”体验活动为例,从幼儿的经验出发,以节气习俗和美食为体验内容进行课程实施和思考,阐述节气体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53
二十四节气反映出广大人民的劳动经验,具有深刻的艺术教育意义。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先人的聪明才智。从幼儿时期学习传统文化能帮助幼儿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爱上中华文化。
一、问题驱动,引发幼儿探究
“露从今夜白,秋风至此凉”,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清晨的露水加厚,凝结成白白的水滴。这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此节气后天气转凉,早晚温差较大,秋意渐浓。孩子们又是如何认识这个节气的呢?在这个唯美的节气里,他们又体验了哪些精彩活动?
(一)什么是白露
1.音译想象
瓜瓜:白露可能是雪,因为它和雪一样都是白白的。
兜宝:白露是春天画画的白纸,我喜欢画画。
乐涵:可能是白色的鹿。
2.体感想象
团子:可能是天气变冷了,大鸟会飞到温暖地方。
吴宝:我觉得白露是空调,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凉快,现在太热了。
“白露”是一个很唯美的词,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感官想象,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他们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音译想象”和“体感想象”,部分孩子从“白”这个颜色和“露”这个形象进行联想想象,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另一部分孩子从温度变化给身体带来的感受进行了想象,“白露”给他们凉快的感觉,所以他们联想到鸟的迁徙、空调等等。团子说的鸟向南飞,与白露三侯有关,白露时节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二)“白露珠”的秘密
1.神奇的露水
安安:可能是水蒸气从天上掉下来。
票票:可能是刚刚下过雨。
橙子:先是树叶上有水,因为天气变冷后就变成冰块,再熱起来就变成水,我在拿棒冰的时候就看到过白露珠。
在了解白露的天气情况后,孩子们对“白露珠”产生了好奇,团子问道:“为什么白露后,树叶上就会挂上白露珠呢?”于是孩子们通过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了猜想。橙子能够将对棒冰外包装上水珠形成的发现迁移到露珠的形成,把水的不同形态与温度的关系用童真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与露水形成的原理是相同的,均为大气遇冷液化所致。橙子的描述虽然不是完全符合露水形成的过程,但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观察,体现出来的行为使我们大感惊喜。
2.露水小实验
孩子们对露水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难倒了物理不太好的教师,于是笔者邀请了乔乔爸爸——高中物理教师,请他用孩子方便理解的语言解释露水的形成,也邀请乔乔爸爸来到班级进行露水形成实验。
首先,乔乔爸爸拿出一个干的塑料袋,请孩子摸了一摸,孩子们说是干的。接下来乔乔爸爸把冰块装进塑料袋里,并提起来请孩子们观察塑料袋外面的变化,大约过了一分钟,孩子们便纷纷叫道:“有小水珠!”于是孩子们纷纷摸了一下塑料袋,发现手上湿湿的。于是孩子们和乔乔爸爸开始了精彩探讨。
团子:什么是水蒸气?这些小水珠是哪里变出来的?
乔乔爸爸:是空气里的水蒸气变的,你们知道什么是水蒸气吗?
安安:就是雨吧!
乔乔爸爸:雨是水蒸气飘到天上遇冷变成的。
乔乔:为什么水蒸气会飘到空中呢?
乔乔爸爸:因为水蒸气非常轻。
接着乔乔爸爸打开装着热水的保温杯给孩子们,并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个向上飘的就是水蒸气。水蒸气就是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的气体。我们空气里就有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瓜瓜说:“我在厨房里看到过,妈妈烧开水时会有水蒸气。”乔乔爸爸说:“是的,在开水沸腾后会有水蒸气产生,小朋友们要防止烫伤哦,水蒸气烫伤可比热水烫伤还要严重呢!”吴同学说:“对,我学过这个安全小知识!”
乔乔爸爸通过团子的疑问,引出了水蒸气这个抽象的名词,但又通过具象的保温杯里的热气,给孩子们形象地展示了水蒸气,基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水蒸气的了解程度,很快就对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产生好奇。
聊完水蒸气后,乔乔爸爸说:“那接下来我要把水蒸气变成水。”他拿出一个小盖子放在水杯口5厘米处,过了半分钟他把盖子倒过来给孩子们看,离得近的淘淘惊呼到:“水蒸气变成了水珠!”于是乔乔爸爸说:“水蒸气飘到盖子上后,遇冷所以变成了水珠。我们空气里就有许多看不见的、大量的水蒸气,当它遇到冷空气时就会变成水珠。”乔乔爸爸拿起刚刚装冰块的塑料袋问:“你们看,空气里的水蒸气靠近冰冰的袋子,就会变成什么?”“小水珠!”孩子们异口同声说道。
在这个环节里,孩子们直观感受水蒸气遇冷后变成水珠的过程,更是解决了开场时冰袋外面为什么会有水珠的疑惑。
在了解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放生形态变化后,我们回归到最原始的问题,白露节气里的露水是怎么来的呢?乔乔爸爸说:“白露这个时候呀,昼夜温差大,在白天还是有点热的,但是一到晚上就比较冷,于是叶子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在叶子上形成露珠。”孩子们恍然大悟,兜宝说:“这几天晚上我感觉比之前要凉多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约定,要在夜晚打开窗户感受一下白露节气时的夜晚。
清晨树叶上出现露水的奇特现象让孩子们感到好奇,我们跟随孩子的兴趣和他们一起探讨、研究、学习。孩子们收获了与露水有关的丰富知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发现自然变化的兴趣。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总会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带来惊喜。
二、基于幼儿兴趣,探究节气美食
白露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随处可以闻到桂花香,于是有制作桂花糖的习俗。孩子们在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找寻身边的桂花樹,观察、采摘桂花,并将桂花装入容器,带往班级制作桂花糖。
(一)摘桂花
我:宝贝们,周末你们都带了哪些工具去采摘桂花呀?
团子:我带了剪刀,我用剪刀把桂花剪下来放进盒子里。
可乐:我带了雨伞来收集桂花。
我:可乐,为什么用雨伞来收集呢?是怎么收集的呢?
可乐:因为雨伞大呀,我把雨伞放在地上,然后摇一摇树枝,桂花就掉在伞里面了。我奶奶每年都会用桂花做桂花白糖。
(二)制作桂花糖
孩子们洗干净小手,把桂花的柄摘取下来,再仔细挑选出干净、新鲜、完整的桂花,用冷盐白开水对其进行反复淘洗,再将桂花放在竹匾中晾干水分,最后将其与白糖混合放置在密闭的罐子中,腌制好的桂花糖就可以在泡茶、做甜点时使用了。
(三)桂花糖的秘密
桂花糖制作完成三天后的清晨,孩子们围在桂花糖和干枯了的桂花边上,一边观察一边热烈讨论。
小花:这个桂花都变成棕色了,是干燥的。
橙子:它坏了,好臭,不过桂花糖还是香的。
教师:为什么罐子里的桂花还是漂亮的橘黄色,这里的桂花就坏了、枯萎了呢?
瓜瓜:因为时间太长了,所以桂花变黑了。
吴迪:罐子里的时间会变得慢一点。
教师:为什么罐子里的时间会慢一点呢?
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声中,笔者感受到了满满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能够完整表述桂花糖和干枯桂花的好坏现状,并能够将桂花的现状与时间、糖、洗晒、瓶盖(密闭)等影响因素联系起来,表现出良好的逻辑思维。作为教师的我们通过关键性的提问能够引导幼儿找寻现象背后的原因,中班的孩子对经验较少,我们需要作出示范,同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实验条件,支持孩子进行对比发现。
针对孩子的讨论,我们将糖、盖子作为变量,请孩子写上每个罐子里桂花保存的条件,静置在益智区,便于孩子们观察。
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不同罐子里桂花的变化,孩子们发现保存最完好的是有盖子有糖的,其次是有盖子的桂花罐,剩下的两瓶到第三天时都已经变成棕色的桂花干。于是孩子们了解到有盖子的罐子具有密封作用,可以减少食物的氧化,从而帮助食物的储存。另外高浓度的糖具有防腐作用,像果脯、蜜饯都是高糖腌制的,可以长期存放。糖桂花的制作正是利用这两点,得以让桂花延续它的芬芳与营养。
孩子们对保存桂花的实验兴趣十足,原来食物的保存还有这么多秘密。这是孩子们对腌制食物的首次学习与初步探索,那还有什么食物是腌制的呢?除了糖还有什么物品可以帮助腌制呢?我们将在冬天的节气中结合过冬腌制活动,增加孩子对腌制食物的进一步了解。
本次白露活动中,孩子们对白露的天气变化以及“白露珠”有了深入探究,在白露这样的节气里,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不仅感受到白露节气的气温特点和变化。在制作“桂花糖”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到古老习俗的趣味,更是在实验中认识到腌制保存的神奇之处。最重要的是,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节气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三、多形式推动,注重活动策略
活动以幼儿的“体验”“活动”“探究”为中心,强调幼儿感知、体验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体验中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一)活动开展策略
1.整合领域内容
“台州味二十四节气”特色活动作为已有课程的补充,与原有的课程融合开展。围绕四个季节中的不同节气与幼儿生活情境的关系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实现领域内与领域间不同层面的有效整合、有机渗透,形成各种活动相互支持的特色活动。
2.探究螺旋渐进
“台州味二十四节气”特色活动随着学生年龄段的增长,探索同一季节不同节气的特点,并开展持续性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分大、中、小班,分别开展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教育活动,支持幼儿在直接参与、体验、操作中加深对节气的认知。例如,幼儿在小班获得的与节气有关的经验将为之后中大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活动开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的过程,不断跟随幼儿的核心经验发展。
3.活动组织多样
以往我们开展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主题教学活动较多,而“走出去”的实践活动较少。本课题将在开展家长助教、社区联动、亲子活动等活动的同时,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台州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习俗,形成身为台州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指导策略
本课题倡导儿童中心,遵循“玩中学”原则,由幼儿自己根据节气中感兴趣的内容,确定研究方式和方法,进行持续探究,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习得学习、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幼儿的自主探究、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设想通过以下策略来对幼儿的探究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1.共定主题
教师密切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环境,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相应节气中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多方搜集材料,再将材料带到幼儿园进行分享。搜集材料后,幼儿与教师一起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方案、布置环境,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翁。
2.共搭框架
幼儿搜集来的素材肯定会存在重叠交叉等现象,教师在与幼儿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筛选出想要探究和适合深入实践的活动素材,搭建主题框架:根据素材间的内在联系和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将有價值的活动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实现对幼儿园课程的有益补充。
3.注重指导
活动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兴趣有目的地选择与相应节气相关的活动。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并及时作好视频或照片形式的记录,尽可能地让幼儿自行解决问题,当幼儿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可以适时介入,保证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把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中大班幼儿可以作记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十四节气”特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应幼儿发展和需要的地方特色活动,有效改变部分教师及幼儿的西化观念,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共同发展。本课题生成的特色活动,可为台州的其他幼儿园课程提供补充教材,也可为幼儿园开发关于节气的课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秀英《玩味自然》,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
[2] 高春香、邵敏《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海豚出版社2015年。
[3] 梁萍萍《浅谈二十四节气在幼儿教育的运用》,《理论研究》2020年第7期。
[4]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苏瑞琴《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之浅见》,《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49期。
[6] 吴玉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以安徽青阳朱备镇为例》,《皖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7] 吴彬瑛《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品鉴》2019年第21期。
[8] 隋斌、张建军《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价值及传承发展》,《中国农史》2020年第6期。
[9] 李琦珂《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古今农业》2018年第4期。
[10] 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11] 程南方《二十四节气养生——白露、秋分》,《家庭医学》2011年第9期。
[12] 周红《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3] 董凯丽、黄三生《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研究》,《安顺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14] 王俭《近30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综述》,《汉字文化》2020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