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的结合
2023-11-08王晓芳
王晓芳
摘 要: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风雨,为中华儿女留下了无数精神与物质财富,这些财富需要中国人民不断传承。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本文讨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策略,目的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传承。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52
在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的环境下,幼儿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家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为孩子规划学习和未来。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幼儿的综合素质以及幼儿教育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对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幼儿素质,是许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陶冶幼儿的情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与文化思想,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思想文化、手工艺技术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处于幼儿阶段的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见识和眼界,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以书法、国画、插花以及茶艺这类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为例,幼儿通过接触和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也能弘扬传统文化。
2.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意识。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民族美德,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学著作、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文化足以让幼儿充分认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近,越来越多的国人穿着汉服走上街头,这正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让幼儿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
3.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的启蒙教材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这些启蒙教材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内涵。在幼儿教育中,利用传统启蒙教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幼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能提高学习能力。传统文化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及各类民间故事、古诗词都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在向幼儿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宽幼儿知识面,让幼儿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常常被教师忽略,随着双语学校的兴起,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更加困难。然而,随着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独有的浪漫。但是许多教师仍然会忽视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的融合,让幼儿错过了接触、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能力。
2.学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很大原因是学校的不重视,没有为幼儿营造充满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节日时布置相關的装饰为幼儿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例如,通过设计有关传统文化的黑板报、横幅、海报等宣传方式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也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活动,如拔河比赛、包粽子、赏月等活动为幼儿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幼儿积极参与传统活动。学校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有利于引起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可以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流于表面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许多学校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学指标,然而,很多的学校和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仍然流于表面。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学的内涵,只是单纯通过讲授法授课,如让幼儿背诵默写古诗。幼儿对于古诗的含义并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抗拒和厌烦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思想,并选择让幼儿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教学。例如,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咏鹅》一诗时便可以结合有关鹅的图片及影片进行教学,教师甚至可以带幼儿到农场实地观察鹅的外貌和生活习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品德。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开展长期的工作,要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笔者在班里举办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融入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幼儿阶段的孩子普遍年纪小,对于学习缺少清晰的认识,记忆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深奥,幼儿在上课时很容易感到无趣,注意力分散、走神。这样的学习状态并不利于教学。同时,幼儿也没有学习到知识。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更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能力情况以及接受知识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才能够事半功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践辅助教学。
例如,在秋天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在上学的路上带一片落叶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向幼儿提问:“为什么树叶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引导幼儿联想到秋天树叶会落,同时拓展知识,春天百花齐放,夏天雷雨阵阵,冬天皑皑白雪。然后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秋天还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并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举例子。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与知识息息相关的片段,让幼儿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同时以浅入深、拓展学习范围,提高难度。
在幼儿学习到各季节的特征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提高学习内容的难度。例如,教师给幼儿介绍在秋天开放的菊花时,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为幼儿展示在传统文化中菊花的形象。例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种表达人们对于菊花喜爱的诗句,又或者“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这种称赞菊花高洁品行的诗句,让幼儿通过古诗充分理解菊花象征的坚强品格和高洁气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与音乐增强幼儿的感官感受,陶冶情操,让幼儿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合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方能事半功倍。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图片、视频和音乐会比单纯的文字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结合时,教师除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趣味性外,还可以利用实践学习教学,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多思考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可以尝试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每到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如端午、中秋节、春节等各大传统节日,甚至芒种、谷雨等二十四节气,均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在端午节时可以安排幼儿和家长一起包粽子,观看屈原的相关影视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在中秋节时可以让幼儿和家人一起赏月,賞月时还可以以“月”为题进行诗词接龙,增加幼儿诗词储备量的同时还能陶冶幼儿的情操;春节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写春联、剪窗花,充分感受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将中华儿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和人民团结的关键。
3.利用生活化教学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拥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幼儿而言,单纯通过教材知识无法让幼儿充分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这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极大程度上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幼儿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旺盛的求知欲于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教师通过带领幼儿探索生活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利用生活中常出现的片段或者事物进行教学,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事物更深层次的含义,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例如,在教学《悯农》时,教师可以先向幼儿提问:“今天都吃了什么?”幼儿积极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平时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其回答,粮食是由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成果。此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农民劳作的视频,并通过讲解各种食物播种、成熟的所需时间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劳作的不易,丰富幼儿的知识面和生活常识。教师也可以通过《悯农》拓展教学内容,带领幼儿学习白居易《观刈麦》一诗,让其充分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劳动人民的辛苦,继而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改正挑食和剩饭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素质,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
通过对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让教学从实践出发,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还能让其学习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
4.利用传统游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除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类高雅的文化活动,民间还有许多的传统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这类传统游戏进行教学。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幼儿的娱乐变成了玩手机、看电视,这类娱乐活动并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幼儿的精力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游戏进行教学。
传统游戏如放风筝、打陀螺、跳皮筋、踢毽子、丢手绢等,都非常适合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例如,在春天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在操场放风筝。风筝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放风筝不仅可以让幼儿运动,还可以向幼儿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风筝的制作会经历几十种工艺,从扎骨架到彩绘,各道工序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巧。风筝的彩绘更含有绘画艺术的价值。一只小小的风筝,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妙。放风筝这一游戏也能锻炼幼儿的耐性,教师也可以通过放风筝教导幼儿学会劳逸结合,有松有紧,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除了放风筝,其他的民间传统游戏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幼儿的动手和运动能力,以及观察、模仿和思考的能力,有趣的游戏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配合教学。
5.讲述民间故事,感受人文精神
有趣的民间故事对于幼儿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民间传统故事,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学习故事主角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起到道德引导的作用,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发展的空间,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孔融让梨”“负荆请罪”这类具有深刻道德意义的民间故事,也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这类充满想象色彩的神话故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幼儿了解我国的民间传统故事,更要帮助幼儿理解这类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含义,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思想。
在讲述民间故事时,除了单纯讲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以舞台剧的形式将民间故事表演出来。让幼儿代入角色,使其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幼儿通过对民间故事进行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勇敢、自信的美好品质,同时能够让其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民间故事的真正含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精华,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发掘。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也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教师应该不断思考,为幼儿仔细筛选教学内容,利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极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为国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洋《传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研究》,《公关世界》2022年第9期。
[2] 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学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3] 陆敏《民族传统文化与幼儿社会教育的融合与应用》,《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