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3-11-08赵洁

关键词:物理传统文化

赵洁

摘 要: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教学物理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更能够实现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在文化层面帮助学生解读物理现象。在复杂的传统文化体系下,物理正在与群众的文化生活频繁交流,对传统文化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度挖掘,能够进一步开发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34

在初中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中。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拓宽了他们的知识,强调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当务之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索,不断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相融合,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个人发展提供支持。

一、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育非常重要。首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物理课程,教师可以展示现实世界的例子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育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物理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抽象且独立的学科。然而,通过引入中国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将物理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使物理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相关性和意义。学生通过探索物理和文化的交叉点,可以对世界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他们深入了解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跨学科的方法鼓励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欣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此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育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在物理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文化认同感。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原则

1.学科性与人文性并重原则

学科性,又可称作物理性,即要求传统文化应具有鲜明的物理学科特性。传统文化的引入旨在支持物理教学的发展。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至关重要。这些元素应包括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新方法的特定物理现象或定律。

例如,学习《光的折射》时,要求学生记住折射定律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这些图表展示了光从空气倾斜进入水或玻璃时的方式,反之亦然。唐诗《钓鱼湾》中的楚桂则简洁地描绘了湖水的清澈和折射现象。将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折射定律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还必须建立物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解释孤立的术语,而应该强调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这种方式有助于传达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特征和价值体系。因此,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成为传递道德观念、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审美观、民族认同和人文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学科与人文并重的原则需要确保传统文化有效促进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文价值来实现物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2.主体性与多样性兼顾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者之前,教师必须仔细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观点的内容。与学生相比,教师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能会无意中选择对学生来说难以掌握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呈现方式,采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介绍直观的物理现象。当学生发展成为独立学习者时,他们可以对与物理教育相关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解释。这种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将影响他们作为学习者的行为,建立一个积极且可持续的循环。

总体而言,主体性要求学生理解并愿意接触传统文化,逐渐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人。多样性则意味着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重复使用相同的方法或在特定教学阶段持续使用相同的方法会削弱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兼顾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展示传统文化,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融入不同的教学阶段。

3.适度性与趣味性结合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育中,平衡适度性与趣味性的原则至关重要。随着学生升入八年级,物理这门学科对他们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导致课时更加紧张。同时,物理概念的复杂性不断增加,逐渐削弱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选择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时必须慎重考虑。虽然在特定课时适当运用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物理教学目标,但过度运用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评估课程的实际进度和学生的表现以做出明智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某些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其布置独立的作业或研究主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自己选择的探索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呈现相关内容,教育工作者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为那些渴望追求课外知识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机会。

三、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1.成语中的物理:激发物理兴趣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成语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媒介。它们以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通过对大量成语故事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故事蕴藏着深厚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在物理学领域。将成语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可以为课堂注入迷人的魅力。当这些充满活力的成语故事与各种物理原理相交叉时,学生们就开始了一场独特的学习探险。

比如,在八年级初中物理课程《声音的特性》的教学中,教育者可以从引入成语故事入手,通过发人深省的问题,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好奇心。例如,教师可能会提示学生思考声音的品质,敦促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中汲取灵感。根据他们的观察,学生可以敏锐地将声音分类为“响亮”或“柔和”,并认识到声音表现出“尖锐”或“柔和”特征的倾向。这一初步探索深入研究了重要的物理概念,例如音调和分贝水平。随后,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成语故事来巩固学生对所遇到的物理原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询问“震耳欲聋”和“沉默”是如何概括声音的。“震耳欲聋”概括了压倒性的聲音,而“沉默”则强调环境中没有声音。聪明的学生会发现这些习语有效地描述了音量。这就引发了新的词语的引入:如果前面的表达意味着声音的“音量”,那么如何概括声音的“锐度”和“平滑度”呢?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词语,例如“石破天惊”来描绘尖锐而穿透的声音,“皱纹缠绵的声音”来描绘温柔舒缓的听觉体验。在这场以词语为中心的引人入胜的交流中,学生们提出了新颖、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表达声音的响度、清晰度和柔和度。作为回应,教师介绍相关的物理原理。对惯用知识中蕴含的物理定律进行分析,可以通过文化探索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情,从而为后续的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中的物理:发现物理现象

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历代群众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这种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日常活动、社会生产,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种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通过探索隐藏在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并揭示物理教育领域内的物理现象,学生可以获得新鲜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充分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通过所遇到的物理现象掌握物理知识。

在讲授初中八年级物理课程《熔化与凝固》时,教师可以从中国东北丰富的饮食文化中汲取灵感,特别是黑龙江省的标志性菜肴油炸冰溜子,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烹饪传统。在这种看似非传统的烹饪现象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一个令人着迷的物理领域等待探索。在初步检查这道菜的成分后,学生们会产生兴趣。为了阐明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教师可以使用烹饪演示视频来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有趣的现象。例如,学生可以了解到用于油炸的冰块在冷冻之前首先涂上面粉。这种面粉涂层充当吸热器,吸收热油中的一些热量,同时将剩余的热量传递给冰,导致其逐渐融化。此外,油炸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这样可以保证冰吸收的热量不超过其熔点,同时保证外层面包屑达到彻底的酥脆状态。当学生深入研究烹饪文化的复杂性时,他们对油炸冰棒领域中的物理原理有了了解。通过这次烹饪之旅,学生们开始认识到面包屑和面粉不仅仅是配料,它们还起到吸热的作用。通过控制冰棒浸入热油中的时间,能够调节吸收的总体热量。通过参与烹饪创作,学生提高了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包括温度、熔点和传热。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加深对与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的物理原理的理解。

3.神话中的物理:探究科学真谛

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了许多神话传说,每个神话传说都充满了生动的想象和复杂的情感。在物理教育领域,必须挖掘这些神话中的科学基础并深入研究其科学意义。通过将这些神话传说融入物理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同时感受物理教育的细微差别。

例如,在讲授初中八年级物理课程《重力图》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神话和传说作为探索物理相关问题的跳板。在《后羿射日》的神话中,天帝赐给后羿一把深红的弓和一套白羽的箭,后羿用它战胜了九个烈日。教师们和学生们一起探索这个神话的合理性。如此非凡的壮举能否在现实中落地?最初,学生可能会表示怀疑,将神话的发生归因于神的力量。作为回应,教育工作者可以精心安排互动对话,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的视角探索这个主题,揭开隐藏在民间传说中的物理原理。随后,学生们开始进行实验,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发射到天空的物体是否不可避免地屈服于地球引力的基本问题上。他们思考是否可以重现“后羿射日”的故事。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实验方法。一些人假设,如果向物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它应该会升到天空。因此,他们使用弹弓和橡皮筋进行高速发射实验。相反,其他学生假设悬浮在半空中的物体可以接近太阳。然而,这一猜想在推测阶段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很明显物体不能无限期地保持在空中。学生们根据这些民间传说,开始提出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空中物体最终会屈服于地球的引力?实现“射日”的愿望必须克服哪些障碍?正是在这个时刻,教育工作者可以阐明“重力”的概念和作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将力示意图与冲向天空的箭头图像相结合来启动教学过程,为学生吸收物理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

4.历史上的物理:追尋物理源头

在物理教育领域,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探索能力。这种方法能够促进探究驱动思维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通过审视和剖析古代历史叙事,我们不仅丰富了初中物理课程,而且引导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的起源,揭开隐藏的物理现象。

在讲授初中八年级物理课程《气体压力》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纠结于压力的概念和本质。他们对气压的理解仅仅将其视为“气体密度”。在这种有限的视角下,他们无意中忽视了气压对周围环境的深远影响。为了解决这一认知障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来阐明支撑物理定义的基本原则。在宋代,海战中频繁使用火药,出现了一种著名的早期燃烧装置“火枪”。这种武器的特点是前面有一个钢管,里面装有钢球,后面有火药,由燧石点燃。随后的爆炸以高速推动小钢球,能够毁灭对手。当学生遇到这种历史武器的动态描述时,他们很自然地将其与现代枪支进行比较。为了便于理解,教师可以对气体压力的属性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相关知识。他们了解到气体压力会因温度波动而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体积保持恒定时,升高的温度会导致压力水平升高。有了这种洞察力,学生就可以获得学习物理学的全新视角。他们开始理解火药燃烧产生的动能被转移到子弹上,推动子弹前进。随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历史中的物理学智慧的机会。教师展示龙枪等作战武器,让学生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亲身体验物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加了他们的物理学习方法,并提高了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精彩纷呈,体现了古代文明的智慧。即使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在教育以人为本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渗透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师不仅肩负着推动素质教育的重任,更肩负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动态,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提高初中物理教育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清晰的物理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段兴良、李红泉《现阶段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研究》,《天津教育》2021年第34期。

[2] 朱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以山东省属地文化为例》,《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年第33期。

[3] 严仲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30期。

[4] 徐兵田《传统文化教育渗入初中物理课堂的实践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5] 唐诗生、李瑞鸣、艾合买提·阿不力孜、张冬波、孙思凝《三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以“声学”为例》,《湖南中学物理》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物理传统文化
只因是物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处处留心皆物理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