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11-08陈丽竹

关键词:美术素养传统

陈丽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把眼光放长远,不局限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更要注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局限于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注重音、体、美的教学,以培養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美”的发展存在局限性。美术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绘画知识和绘画技能,对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美术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性”和“人文性”的教学资源,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帮助。基于这一情况,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给广大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建议和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美术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42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幅内涵丰富、波澜壮阔的画卷,承载着鲜明、浓厚的文化色彩。就艺术形式来说,水墨画、刺绣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并不仅仅是某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特定时期文人的艺术风骨和时代特色的真实写照。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大多数教师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单一且互动性不强,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割裂了美术学科知识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限制,从而无法感知美,创造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各类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作者个人独有的情感特征,把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意义。

一方面,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传统文化丰富了教学内容,虽然这类文化形式多以平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素描、水墨等,但是这类作品背后却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物心理、创作背景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徐悲鸿的《奔马图》的创作背景是长沙会战,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这些创作背景以及画作特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认知视野,还可以通过在历史背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属于皮亚杰所提到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虽然具有可逆性,但是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发展并不成熟,可塑性极强,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鼓励。埃里克森则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角色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对事物的感知较为“混乱”经常会出现迷茫的心理。综上所述,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能够实现学生认知的健全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很多学生狭义地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美术学科本身所蕴含的“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图片,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在赏析《秋山问道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辅助讲解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这幅画作,理解其创作手法及创作背景,作者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留白”手法,就是利用画面中的空白,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特征。通过对该定义的诠释及延伸,能够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便不会片面地认为美术教学只是局限于画画和看画,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原则

把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具重要意义,总体应把握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提到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所开展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都是事半功倍的。把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兴趣动机“强”的状态下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兴趣可以影响思维,这对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意识等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是具有可逆性的,但是思维的深度却不足,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教师就要有效利用这20分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开展这一教学是要以尊重学生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条件,这也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2.针对性原则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要注重针对性原则,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还有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比如毕加索、凡·高、莫奈等人的作品,这类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时代色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中外传统文化对比,以教材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提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及优势所在,按照针对性原则,以发挥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实例并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美术学科的“工具性”虽不比语文学科强,但是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所以也要结合实际;另一方面,每个学生个体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及擅长领域,只有把握其特点进行培育,才能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以美育人”的作用。

3.创新性原则

广义来说,初中美术教学要以教材为蓝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特性,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不能全盘依赖于教材,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还要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创新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文化综合素养,促进以“美”育人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手段,这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知范畴,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还可以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具备这一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把这一思想传递给学生。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综合素养。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本身所蕴含的专业内容非常丰富,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美感”,还十分考验教师的专业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融汇天地,想要把教材中“死板”的知识以生动化和趣味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考验教师的文化综合素养。

自古以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便是如此。基于上述所提到的内容,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综合素质,以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需要。其次是学生“向师性”的体现,新课改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退居二线”,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意识、“三观”等都会影响到学生,这就是向师性的表现。最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文化素养,一成不变将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

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举例来说,在鉴赏王宁的《旭日东升》过程中,教师应先带领学生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以及人物性格和作画风格等,然后试着赏析这幅丹青,可以从整体、线条、笔触、用色等多角度分析,再结合王宁的创作背景进行教学。在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引入实际的生活,把书本中的美转化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有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综合感知。此外,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想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综合素养有两个实际的途径。第一就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第二就是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综合素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比如“哔哩哔哩”“知乎”“美尚”等APP,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及文化综合素养的自学手段。

2.渗透美术历史,增强学生美感体验

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此可见,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十分丰富的。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反映着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独有的思想情感,可以把美术作品的历史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这些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计量单位,更是“美学”的敲门砖,带领学生打开“美术史”的大门,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基于这一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美术的历史知识及文化传承,学生可以以时间为历史的发展轴进行学习的延伸。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还有助于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的充分融合。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这一单元时,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美术史”展开的,从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史,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不同作品所反映的也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缩影。所以想要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就要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学生只有了解历史背景才能从作品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3.与时俱进,利用科技创新,结合民间艺术,在实践中创造美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除了山水画作还有民间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是十分匮乏的,所以,把传统艺术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还是一种对历史的传承。此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观看影片,感受历史,拓宽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视野感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借助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福利,实现新兴多媒体技術与传统民间艺术实践相结合,这对强化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和“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剪纸的意蕴》中,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先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的美和精致。然后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剪纸艺术的发展史,通过对剪纸历史进行学习,了解这些剪纸并不只是单纯好看而已,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更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前,只有逢年过节人们才会剪窗花贴在门上和玻璃上,这些剪纸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比如,充满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龙生九子”“福禄寿”“五子登科”“粮食丰收”等。学生在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后,再开展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彩纸,可以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频,也可以剪一剪,做一做,让学生可以把情感投入到实践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对于初中的教学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也要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它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把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文化综合素养,促进以“美”育人,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借助新兴多媒体技术,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在实践中创造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闵一鸣《汝瓷博物馆资源在本地域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河南科技学院2022年硕士论文。

[2] 李海燕《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黑河教育》2022年第3期。

[3] 张健宁《传统书法与篆刻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参花》2021年第3期。

[4] 李雪莲《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2020年第11期。

[5] 冯凯《浅析传统艺术在初中美术特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求知导刊》2020年第39期。

[6] 李菁《传统纹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