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11-08杨瑞

关键词:生物传统文化

杨瑞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的软实力。现如今很多学科越来越重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初中生物学科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真实的生命现象、令人深省的人生社会感悟和实用性技能,符合生物学科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目标。对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 中国传统文化 应用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37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哲学、音乐、棋、书、画、诗、歌、科学民俗等各个领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教师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联最为紧密,但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融入传统文化,以确保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我国当前处于转型阶段,更加凸显出文化实力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重要性。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初中生物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一)文学中的生物知识

文学资源提供了大量易于理解的谚语、熟悉的诗句,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有效使用。我国俗语涉及领域广泛,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甚至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科学领域也可以看到这些俗语的痕迹。例如,成语“一分为二——有丝分裂晚期”说明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同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这个成语隐喻了将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融入生物体的概念。成语“津津乐道”可以通过生物学的视角来解释。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在咀嚼过程中促进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让舌头感受到甜味。同样,“毛骨悚然”这个成语象征着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背景下,“六亲不顾——动物后天性行为的印记”“无师自通——动物先天性行为”“飞蛾扑火——生物应激”等成语阐明了基本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习得的行为。生态系统也可以用“弱肉强食——物种关系中的掠夺”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等俗语来表示。文学诗歌也概括了生物现象,如“银烛秋光画屏,轻罗小扇扇流萤”等诗句,描绘了ATP的水解和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最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微生物的分解者作用。

(二)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物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深刻的哲学见解,可以融入各个知识领域。张载的《张子正蒙》阐述了在自然境界中保持一定平衡、恪守自然秩序的重要性。这个概念意味着物质和能量经历循环变换,不断补充自身并且永不耗尽。它强调自然世界以和谐和自我维持的方式运作的理念。《庄子·秋水》中的“无以人灭天”,告诫人类不要过度干扰和破坏众生。它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生物体的生长和发展,避免破坏其自然进程。通过认识到我们作为环境管理者的角色,我们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一哲学思想突出了生态和谐的理念,强调了我们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它表明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的资源利用的重要意义,我们对自然秩序要带有一定的敬畏之心。

(三)饮食文化中的生物知识

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强调药食结合,强调均衡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将我们丰富的烹饪传统融入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通过提高豆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等谚语,凸显了多样化的谷物营养在我们饮食中的重要性。此外,俗话说“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强调了豆类作为丰富蛋白质和钙来源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蔬菜中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体现出它们在维持最佳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认识主食、水果和蔬菜的营养价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营养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此外,必须反思我们的饮食选择对生态的影响。大量食用猴脑、燕窝、鱼翅等食物会导致生态失衡,导致珍贵物种灭绝。这提醒我们,我们的饮食习惯必须符合可持续性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四)中医文化中的生物知识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屠呦呦在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下发现了青蒿素,对当代生物技术产生深远影响。中医是我国医疗体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中医药不仅具有显著的医疗效益,而且还是传统文化的宝库。通过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开发中药材资源,促进药用植物的培育和利用。“药食同源”的理念凸显了中医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均衡、营养的饮食为细胞生命提供重要的营养,激活健康的免疫基因,并增强细胞免疫力。例如,康熙喜欢吃夫人黑米糊以补气血而闻名,营养丰富。经常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晕和困倦,其中黄酮类的化合物可以对抗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十全大补汤等药用食品以补气血、刺激特异性抗体产生、恢复受损细胞活力而闻名。

二、现阶段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

(一)当下的应试现状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知识传授和考试而进行。在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下,学生往往对所学科目缺乏真正的兴趣。此外,青春期学生的脆弱性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心理和生理上出现波动。这些因素共同提高了生物学教学的难度。此外,社会对个性发展的重视和教育者对这方面的关注进一步缩小了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

初中生物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按照课本机械地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科的本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许多教师,特别是那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发现接受和适应教学方法的快速变化十分具有挑战性。因此,传统文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融合需要首先提高教師的教学能力,增加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偏差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限,甚至存在误区,是传统文化融入生物教学的一个普遍障碍。许多生物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缺乏深刻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通常归属于语文、历史等学科。因此,教师往往缺乏在生物课堂上反思和评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的能力,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充分融合。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

以引起学生兴趣并建立持久知识印象的方式引入新课。为了融合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和故事。例如,在讲授“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引用经典诗词“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这句诗可以说明燕子分娩和养育的过程,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样,“生物多样性”课程可以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生物的多样性特征,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广阔。

2.课堂渗透

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述“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时,突出追日的意义,即阳光對于生物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借用“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的诗句,探讨植物向光性的概念。通过深化学生对故事和古诗词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二)课外活动

由于初中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参与以生物和传统文化为重点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建立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经济参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小组讨论,并强调融入生物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交流和分享对生物学和文学知识以及中国古代经典的见解。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精彩的生物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比赛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提供诗歌或成语,并安排学生解释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学生增强了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讲座、报告、参观、竞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特别关注探讨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如何产生影响的学者报告和讲座,尤其是生物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报告与讲座,教师要善于对这些讲座知识进行归纳和重现,通过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然后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对家乡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这些讲座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持久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更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当教师致力于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时,他们面临着如何将课堂学科知识与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尽管目前的教学重点是知识获取和应试学习,但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其与教科书中艺术和科学的本质相结合来启发学生。

例如,冯梦龙在其作品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在教授《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时,教师可以有策略地引用这句话来说明生物学中常见的遗传现象。通过利用熟悉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概念,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自信心和热情,同时,这种方式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更新理念,借助现代传媒技术

融媒体时代,多元文化教学已在教育界盛行。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新媒体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人力需求少等优势。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以更加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课堂内容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珍惜和尊重生命的传统价值观至关重要,特别是考虑到初中生所经历的独特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在探讨“人的生殖”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复杂的生殖过程。这种交互方式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展示繁衍和发育的复杂过程。此外,多媒体演示可以描绘分娩过程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对生命、生活产生更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多样化活动,丰富教学模式

将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全面的了解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只通过课堂进行教学,并不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采用更全面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还涉及将学习扩展到课堂之外。

本文认为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丰富教学模式,现提出两种策略,策略1: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组建学习团队。教师将学科知识划分为各种课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让学生的兴趣和传统文化、生物知识衔接起来。通过相互支持和讨论,促进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探索传统文化。例如,在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学生可以从阅读和交流对传统农业方法、习惯、宇宙学和世界观的见解入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生物,参观农场和博物馆,并就传统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换意见,发表观点。这种方法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策略2:利用当地资源。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传统、革命资源、改革开放创新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这些文化瑰宝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个人访谈、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挖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情感上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获得与现实生活环境产生共鸣的教育体验。

(四)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生物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涵盖人文、民族、自然等各个方面。为了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学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整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生物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当地情况,真正融入和运用传统文化。通过实现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物教师能够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促进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的融合。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文静、黄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植物种子的萌发”为例》,《中学生物学》2022年第9期。

[2] 德力格日玛·乌珠穆沁《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马春华《新时代初中生物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路径优化》,《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一)》2021年。

[4] 徐慧《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求学》2020年第32期。

[5] 林明基《解析初中生物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文理导航》2020年第7期。

[6] 雪梅《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鄂温克族环保传统文化的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7] 徐淑芬《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革新初中生物教学》,《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22期。

[8] 朱吉平《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西华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生物传统文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上上生物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第12话 完美生物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