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究

2023-11-08孙钦钦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语文

孙钦钦

摘 要:随着教学工作的全面革新与总体优化,教育行业迎来了变革。其中,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生涯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要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源源不断地为学生传输新思想和新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一致,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且对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06

为了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更强的效果,语文教学人员要着眼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方向,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工作重心,积极开辟全新的发展道路,总结不同阶段阅读教学的工作教训,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将先进、积极、正确的传统文化进行再转化、再设计、再创新,以此进一步保证小学阅读教学的新颖性、独特性、前瞻性,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长久化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对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两者的全面融合这一重要问题,展开全方位、全过程、多方面的探讨与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的重要作用

中华统文化不仅记载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并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貌,熔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每位华夏子孙的历史担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教学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与知识教学的一体化发展,进而坚定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让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汉字,阅读历史故事,研究历史演变,不断探索并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透彻、更深入、更全面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再只是为了实现硬性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晓学习重心,了解学习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素养、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带领学生畅游在传统文化学习的海洋之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提升学生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认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传统文化教学纳入阅读教学的重要行列,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学生阅读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真正做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落地生根。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代化的大数据平台,对当前我国各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展开全面性的信息调研与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受早期应试教学思维的限制,仍然有少部分的语文教师采用固化、呆板、封闭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重点语段的记忆与抄写任务。长期如此,不仅会令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且会严重束缚学生个性特征与独立人格的再发展,违背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初衷,导致最终所呈现出的实际教学效益,与前期所预想的教学目标大相径庭。过于重视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未能积极响应教学工作改革所倡导的新内容,致使传统文化教学徒有其表。

除此之外,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期间推广传统文化时,只是采用故事講解的方法,认为学生只需要了解阅读内容背后的故事即可,无需对故事本身进行过多的研究,令学生在学习期间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有少部分的学生只是为了盲目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这不仅会扼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丧失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踊跃性,延缓了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

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的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了解中华故事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按你长远发展考虑,不断增强阅读教学的深度广度,深入贯彻“创新、优化、新颖”的语文教学方针,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阅读文章导入到传统文化学习,用任务驱动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且可以带领学生走入课堂,品析优秀段落,不断创新学习思维,打造更精准的语文课堂。改变早期教师单向直线的“一言堂”讲授方式,令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转化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领者,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倡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在拓宽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加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作为优美的写景文章,它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为学生细致介绍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此次学习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品词品句,在感受小庆安岭的美丽与富饶的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切情感。在课程开始前期,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小兴安岭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故事中缅怀先烈,汲取信仰力量,接续使命担当,为国家的富足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将“巴木东惨案”、安邦河上游的中共北满省委、虎口夺粮、袭击依吉密河警察分驻所、“福合隆”事件等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并将相关的资料信息发送到班级学习平台上,让班级内的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倡导学生带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习阅读文章,了解小兴安岭美丽景象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认识作者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深切情感,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的感悟,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令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全面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美景的向往之情,使学生真真正正能够感受美,走向美,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真情,在情中诵读,在读中理解。

2.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如果只是单纯由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会令课堂趋于枯燥和乏味,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搜寻与阅读文章相统一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并主动为学生创设阅读学习情境,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且可以推动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同步发展。

例如讲解《长城》时,教师可以提前搜寻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民间故事、图片和影像资料,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而且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战斗在古长城》的视频影像,在让学生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的同时,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使学生完全置身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其次,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倡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回答谁去过长城,你心中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你听说过与长城有关的历史故事吗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并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带领学生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开展学习,在品味文章词句的同时,分析作者在文章创作时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倡导学生坚守文化自觉。

3.融入游戏式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作为特有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与实践,将游戏作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多方之间沟通的平台,使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新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向的知识教学模式,令学生成为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凸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的重要地位,真真正正地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借助《中国诗词大会》的游戏形式,将传统文化,以新颖活泼的游戏形式呈现出来,在陶冶学生心灵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学生搭建唯美诗意的舞台空间,将内在的传统文化担当,转化为轻松快乐的比拼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精神营养,让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初衷,令学生重温经典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举办以月亮为主题的诗歌大会,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学储备,完成诗歌接力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静夜思》《秋浦歌其十三》《月下独酌》《秋宵月下有怀》《苏台览古》等诗歌内容,并且可以升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教师将诗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介,凝聚中华儿女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喜爱,能够唤醒学生内心的梦想和爱国情怀,真真正正做到育学生,兴文化,展形象。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大游戏教学的力度,突出诗词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生动展现出经典诗词传承的魅力,带领学生在享受中华优秀诗词浸润的过程中,感受陶冶情操的诗词盛宴。

4.为学生解读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悠久文化的瑰宝,加强对历史典故的学习与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并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性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学习的初步阶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内容照搬照用,以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性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会令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引入历史典故,在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以真实的历史典故作为教学的导入点,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引领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文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中华传统历史故事与学生真实生活的时代过于遥远,难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如果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历史典故,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有助于学生认同学习总结,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再记忆,再加工,再处理。历史典故具有恰到好处的修辞效果,能够令课堂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后的语文写作中,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特有情感。在丰富学生文章内容的同时,彰显写作的重心,实现知识学习、阅读学习、写作练习三者的同步推进。

5.根据阅读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数据调研显示,当前有许多的学生认为语文阅读学习过于枯燥,提不起兴趣参与到课堂之中,致使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一无所获,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为了能够将此类不良的教学问题彻底扼杀在摇篮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融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假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身份角色,开展知识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完全遵从角色的要求,按照角色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思维、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形象,并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令学生根据真实的故事背景,思考角色的所思所想,令学生真正实现感同身受。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课程开展的导入点,选取学生喜爱的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冲棒打洪教头、宋江怒杀阎婆西、武松醉打蒋门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小李广梁山射雁等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意愿组成学习小组,在课下空闲时间进行交流、沟通、排练。令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水浒传》这一名著的了解,感受名作的文学魅力。《水浒传》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采用纯粹的白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书中雖然各个故事相对独立,但是能够联结为一个整体。除此之外,《水浒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水浒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受百姓的心酸疾苦,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心态,可以取得传统文化学习效果。

6.加强与生活元素的融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当前教学工作的唯一目标,教师要加强对多项教学资源的利用。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学习,乐于学习语文,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捕捉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元素,实现教育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融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运用、实践、转化,为学生后期开展高难度的阅读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不断为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学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学习,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教师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小学学生道德意识的实践,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爱科学、爱劳动、有礼貌、诚实勇敢、孝敬父母的时代新人。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面优化与综合部署,是当前教学工作持续推进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协调者、管理者、控制者,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之重。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上,摸清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贯彻到底。倡导小学学生要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吴菁《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甘肃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

[2] 刘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情感读本》2018年第2期。

[3] 施晓敏《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