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3-11-08谢楠
谢楠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新《课标》背景下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应该被更加深入地挖掘,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阶段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学习习惯,还需要从传统文化入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对学生学习意识的提高以及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07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依旧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养成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许多名人、学者的伟大思想,其中有些思想和教育的真谛,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将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既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中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其种类较多,内涵也较为丰富,展现出来的文化韵味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就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小学教育效果。
(一)诗词歌赋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常见的传统文化为唐诗、宋词、诗词歌赋等。诗词歌赋具有文字简洁,文笔流畅的特点,常常描绘出国家的美景,通过借景抒情等方式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小学阶段通过相应的活动,开展诗歌、文言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文化素养以及写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积极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小学生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二)历史典故
悠久的历史必然会产生一些经典的文化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磨砺和沉淀,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遗产。历史典故通常具有教育价值,根据不同民族的典故内容,还可以展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在小学阶段通过历史典故教育学生,是一种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了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就像一块小海绵,需要吸收海量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住小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语文阅读的兴趣,以此拓宽小学生的眼界。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方法较为有限,通常是通过短期记忆或者是暂时性记忆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将一些传统文化融入其记忆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效果。
(二)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被传统文化故事所吸引,从而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小学生之间也具有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性体现得更加明显。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家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使之与作者心灵相通,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拓展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更有利于小学生体验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许多传统的文学内容中富含思想道德内容,在小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会逐渐渗透出一些思想价值观念,为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观念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就语文阅读来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学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文化中富含的思想内容,刚好符合阅读能力的培养需求,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對于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一些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融合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阅读教学的实施。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加深认识,能够通过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开展课文讲解,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记忆点,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在目前教学的中,很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较差,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由于某些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低、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等原因,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消化,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观念传统
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更偏向“新途径”,小学教师也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增加其教学方式。但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因为常年的教学习惯,导致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且不具有新意,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教师也起不到教书育人的真正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未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想要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但目前很多教师无法有效连接传统文化与生活内容,不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得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浓缩,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促进小学生学习。
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具体包括: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梳理,能够使阅读教学的目的更加清晰。新课改对教学模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工作。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时,要以传播积极的精神为根本,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得到增强,就必须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进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面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方式单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和优化教学方式。传统的小学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而这一评价方法是偏颇的。所以,有些学校往往会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帮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从而帮助小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在脑中勾勒出与传统文化内容有关的画面,让他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户外活动中。大家都知道,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拓展活动中。以《纸的发明》为例,它主要介绍了中国人的造纸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对于蔡伦的造纸工艺,学生们无法从文字中理解。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上网查询有关蔡伦造纸术的资料,并将其摘抄,在课堂上与同学探讨。透过此课程,同学们不但能领略到蔡伦造纸的隐秘故事,更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让同学们养成一种战胜困难、热爱祖国的心态。由此,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扎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三)拓宽课外阅读范围
开展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增长的一种路径。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更需要融合一些課外的知识内容,以此补充和巩固课文内容,达到深化知识学习的目的。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中,就需要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筛选条件,对其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挑选,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推荐一些有关寓言故事、古诗的课外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书法作品、乐器、食物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阅读需求要进行充分了解,根据短期的教学计划,筛选阅读文本内容。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难度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多样性,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
所以,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充实小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资料内容。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阅读中来,这样小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现代的文化,在阅读活动中逐渐了解我国的历史,这对小学生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基于学生实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当前,一些教师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化延展内容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枯燥、难懂的阶段。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为例,这些内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兴趣点等。根据这些特点,选择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学《端午粽》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们爱玩的特点,把比赛的录像引入课堂,既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又能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又如在《牛郎织女》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把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导入到阅读课中,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容。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加深中国传统文化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创设教学情景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对其进行研究还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情景教学结合起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感情体验。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更容易被理解。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教师就可以把司马迁的生平故事改编成人物故事,让同学们参与到故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司马迁的深入了解,为语文阅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运用群文阅读实现知识拓展
“群文”的阅读,不但能向学生展示有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背景的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来进行阅读,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播。
在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群体阅读法进行阅读教学时,在同一个题目下,组文的选择内容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比如,教师在教授《牧童》的时候,可以依据它来表现牧童天真、无忧无虑的主题,选择《清明》《村晚》《题画》等古典诗词,让学生从同一个题材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了解到不同作家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表现同样的主题。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使阅读教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小学课本里,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从课本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运用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开展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从当前教育理念出发,融合新的教学手段,促进阅读教学的多样化,渗透传统文化,挑选合适的内容,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2] 解安迪《简析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文存阅刊》2021年第4期。
[3] 马新龙《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47期。
[4] 马秀平《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14期。
[5] 王金萍《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与阅读教育的结合》,《中外交流》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