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探究

2023-11-08李晨

关键词:传统过程语文

李晨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有义务也必须完成文化的渗透工作。小学语文之所以成为文化渗透和教育的主阵地,根本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教师只要从课堂内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进一步保证文化教育的质量,完成文化渗透的任务。因此,笔者选择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当代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分享几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效果的措施,旨在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03

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来讲,纯粹为小学生开展语文学科讲解知识点早已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语言教学必须以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就规定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要素,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宏观视角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依靠文化教育途径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使学生在成长之路上积极变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并主动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祖国文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摆脱局限、迈向世界。

另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导学生在教学传统文化时,不断提升全面分析难题、看待事物的能力,促使其逐步完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观念,传承中华文化开放、宽容的文化精髓,最后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总体目标。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小学语言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具体教学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基本语言技能,提高他们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理解语言文化的真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奠定基础。

3.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化是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言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追溯民族文化的传统,踏上精神之旅,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古诗、成语、戏剧文化、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重阳節”的相关资料,理解其风俗习惯,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现在的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新奇的事物,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学生被外国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深深吸引,如感恩节、圣诞节等,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却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上缺少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长此以往会找不到学习的方向,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近些年,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加入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2.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生活不符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使得传统文化难以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并使学生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目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所以他们没有积累太多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整体道德品质需要逐渐得到提高。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重要。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价值观尚未形成的这一教育窗口期,在课堂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这在学校教学中十分常见。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学生本身没有独立性,不需要花时间独立学习,只需要将信息“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就算是完成了教学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学习和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渐熟悉传统文化内容,为语言教学增添活力。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允许他们在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更多的语言知识。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在阅读写作中渗透传统文化

阅读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写作是语言知识的应用过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而不是机械复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三部曲”和不知疲倦的“声音启蒙”是识字教学的经典。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常规阅读内容,让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它的意义,理解它的感受,奖励它的意义”。当开展正式的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旋律美。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无论是轻松、活泼还是平静,都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波动,并反映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学习古诗,学生必须感受到旋律美,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诵,加深对旋律美的认识。所谓的阅读学习当然不是机械学习,而是基于学生的智力背景和心理特征,开展的阅读活动。

例如,在教授《渔夫之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音乐进行诗歌实验,让他们体验诗歌中的节奏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指导学生,并将“回归”的概念视为“温和的风暴不需要回归”:为什么不回去呢?由于正方形在水里来回飞行,美丽的桃花追逐流动的水,棕鱼肿胀,风不够大,没有雨。迷人而美丽的乡村景观让诗人感到轻松和快乐,这种诗意的景观吸引了诗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想回来。教师们应该趁机提问学生:关于写关于农村生活的诗,你还知道些什么?联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等相关诗句,教学生了解了田园诗的风格和特色。

2.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课堂的德育渗透

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学生的识字写字过程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文字里,形、声、义都能凸显出文字的魅力。汉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接触的汉字比较多,与此同时该阶段也是知识积累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试着开展汉字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在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系统展现汉字的演化过程,让学生以动态性的方式去掌握汉字的改变过程。识字的过程应紧紧围绕汉字展开,也可以利用资源扩展展示出动态性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教师不仅要在识字教学时,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写字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每一个汉字的笔画结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书写习惯以及激发学习书法艺术的动力。在小学生语文识字写字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保持严谨的态度,认真教学每一个汉字,研究其传递出精神实质。品德教育的渗入本身就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实践的重要性,要确保学生还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教学才更有意义,更加有目的性,传统文化才能够不断传承下去。因此,适当的文化实践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关键,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设定适当的文化活动。

比如在《端午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独立开展实践,凭借自己包粽子,体会粽子的产生,进而提高对端午节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联系,适当组织实践活动。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教学中,受教育环境限制,教师没法带领学生登高,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教师的文化实践活动不可以仅仅集中在教学过程中,近些年央视出品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娱乐节目也可以变成文化实践的素材。教师可以在班上中组织“飞花令”等活动,一方面根据比赛激发学生文化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文化实践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4.通过趣味故事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要积极主动引入一些趣味性故事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課堂教学质量。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难以获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故事,那就能够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小学生对于这类故事都很好奇,而且也爱听故事。因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还可以凭借这种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实际讲述这种故事时,教师也应当采用一些教学技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故事内容进行加工,确保这种故事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渗透。

5.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与阅读课一样,写作教学同样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且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具有提高效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低年段到高年段,语文学科的写作难度呈增加趋势,写作内容也会跟着不断更新,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写作教学过程中,这不但可以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写作能力展开分析,从具备传统文化内涵的四字成语入手,通过对一叶知秋、叶公好龙等具有故事背景的成语进行详细介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要通过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后,写下学习感悟。这类引导式写作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持续阅读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故事,并且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6.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文字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学素材,同时又是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这样就能使其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基础知识蓬勃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适合融入传统文化,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传统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教师要把教学环节生活化,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课堂,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主动探寻传统文化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开展诵读活动。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举办一个朗诵比赛,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了解文章的主旨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无数先人的思想精华。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所以,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主动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体会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开旺、尹小艳《关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思考》,《天津教育》2021年第24期。

[2] 朱培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甘肃教育》2021年第16期。

[3] 王金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探索》,《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年第2期。

[4] 何春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期。

[5] 董付进、王洪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29期。

猜你喜欢

传统过程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