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11-08翟洁
翟洁
摘 要:汉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活动中,必须发挥汉语的潜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平台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其深刻内涵。这种接触让他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成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播者和管理者的信心和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02
如今,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日常教学中主要依靠课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仍然有限。因此,学生往往只能对传统文化产生肤浅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是一幅博大精深、错综复杂的画卷。仅用几句话来表达其本质并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其真正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1.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非常重要。然而,目前的方法往往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并培养他们持久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经常进行简短的解释或要求学生进行内容背诵,而没有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也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质量偏低。
2.忽视学生体验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忽视学生的体验。目前,很多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教育,在课堂上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教学活动以背诵、欣赏古诗词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吸引学生,也未能培养他们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往往达不到其预期目标。
3.教师认知不深
调查显示,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降低了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全面的认识以及教师教学计划的缺陷,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魅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踏上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理解的征程。这个过程包括深入研究相关文本、探索综合教材、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复杂性。通过这些措施,教育工作者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广阔的传统文化知识领域。
4.教师水平待提高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表明,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过于注重背诵和示范,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知识有限、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教师过分重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背诵,而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也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关键作用,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工作将会陷入停滞,从而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1.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古诗词等文化内容。这种方法使能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人文、地理和哲学等文化要素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而学生通过探索传统文化,能够从内心认可与接受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文化融合和碰撞的挑战。西方文化的影响力非常广泛、持久且深刻,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追捧,这一现状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领略文化魅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形成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3.有助于延伸语文教學空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形式为主,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学校经常将入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这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相矛盾。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为重塑语文教学格局提供了契机,通过无缝融入文化教育元素,教师可以弥合汉语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丰富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延伸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使他们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先锋。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来以及丰富教师教学方式,延伸语文教学空间,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立足语言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之美的同时,加强基础语言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用法和模式,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无缝融入课程中。例如,在讲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吟诵诗词,相较于传统朗诵,吟诵似唱非唱,这种方式结合了歌唱和口语的元素,为学生创造了新鲜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才能真实接触过去的诗风,超越时空的界限,真正领会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以古诗《咏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示范背诵内容,创设背诵环境,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背诵。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探索古诗词的好奇心。通过背诵,学生可以辨别平仄音,掌握七言绝句的背诵规则,了解背诵时声调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长期以来,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限,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此,学生对古诗词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通过立足语言基础带领学生一起吟诵诗词,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无缝融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通过吟诵教学,能够促进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可以真正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2.增强审美体验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这需要引导学生探索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以《赵州桥》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深入研究古代造桥技术,并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赵州桥的全景。最初,学生只是欣赏桥梁的外在美,但他们也可以深入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内在美。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古代建筑的独创性,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此外,通过学习榫卯结构,学生们对古代建筑大师产生了敬意,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中国美丽的自然景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桂林山水”等问题来引发思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壮丽风景,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重视名著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节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优先开展经典教学。这使学生能够自觉探索传统文化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营造一个有利的阅读环境并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教师可以分配课外经典阅读任务,鼓励学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这种对经典作品的接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持久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古代文化,并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情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索以诸葛亮等关键人物为主角的其他故事。通过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与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则进行比较,学生可以领略诸葛亮理想的伟大。这种深入的分析不仅给学生带来启发,而且促进了学生卓越品质的形成。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至关重要。此外,对经典文学的关注可以促進学生的个人发展。
4.组织文化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靠口头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精髓,积极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这些活动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例如,教师进行《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之后,可以组织一场以汉字为中心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布置探索汉字起源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学生们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仔细查阅历史资料,并沉浸在各种形式的探索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领略汉字的繁复之美,还会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同样,在与“丝绸之路”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中,教育者可以围绕“古今丝绸之路”主题精心设计文化活动。这项量身定制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领略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精彩故事,认识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之路之间的深刻联系。增加对“一带一路”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了解。教师举办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目的是通过将古代智慧与现代传播方式相融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从而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5.积极创设情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方法的潜力。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加深学生理解的催化剂,激发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细微差别的热情,并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学生普遍对传统春节有基本的认知。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春节氛围。这可能需要播放人们用春联装饰家居的视频,或展示象征这一节日的绚丽烟花表演。此外,介绍北京胡同过年的纪录片可以无缝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鉴于当代学生往往对“圣诞节、万圣节”等外国节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有必要强调传统节日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庆祝新年背后的理由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以讲故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
6.坚持实践教学
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采用实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确保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结合传统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和竞赛是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这些活动包括诗歌座谈会、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这种教学方式的内在吸引力自然会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与传统文化建立了更深的联系。教师们可以精心评估学生在这些比赛中的表现,衡量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这些评估对于教育工作者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他们能够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一场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这一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在早期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确保小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理解。其次是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在写作教学方面,应注重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来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汉字文化》2022年第19期。
[2] 裴环琴《运用“137累积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一)》2022年。
[3] 王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名师在线》2022年第28期。
[4] 马诗佳《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2年。
[5] 孙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第10期。
[6] 陈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家长》2022年第28期。
[7] 陈凡英《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家长》2022年第28期。
[8] 闵羽《用传统文化铺染小学语文的底色——浅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10期。
[9] 陈妍娴《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现状与实现策略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