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2023-11-08赵红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赵红

摘 要:近些年,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世界各国也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活动也越来越多,这间接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自信。语文作文一门人文学科,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挖掘知识点中的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还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但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研究较少,导致小学课堂上的传统文化融入工作不如人意。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本文详细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05

当今时代,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我们不懈追求文化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保护和传承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小学生开始,他们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仍处于成长发育早期阶段的年轻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文化保护的基础往往是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奠定的。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还起到了精神引导的作用,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养成,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如一年级上册《孔融让梨》一课,课文内容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道德故事,体现出敬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彼此谦让,时时想着他人,不能过于自私。将古代优秀传统美德运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由此学习优秀文化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优良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类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见,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传递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大局为重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得到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基于此,不断地探索满足其需求的方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促进学生明是非、懂道理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坚强、勇敢、正直、向上的品质。

2.深入贯彻小学德育

学校将德育原则融入各个学科领域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课堂内的专门课程已经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了。更加全面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高尚美德。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先辈们所秉持的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从而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三字经》。该作品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也体现了鲜明的教育理念,散发着深厚的人文魅力。因此,它是小学生必须背诵的内容。当今时代,众多小学已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德为先”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的融合,是古代智慧与当代文化理念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德育理念,提升道德素养。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

1.提高师德

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历史和文化。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言语、行为引导学生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具备“为人师表”的优良品德。

2.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其专业水平是构建完善课堂的关键。专业性强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环环相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呈现内容完善、衔接良好的课程。同时,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寻求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并不断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浪淘沙,沉淀了许多的经典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系。对此,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文化体系中,可以为小学生所理解和吸收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将其根植在自己的大脑中,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成为文化的传承人。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1.传统文化挖掘应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其主体性

小学语文具有其一定的思想性,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为其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中不少人尚未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基于此,教师要做好领路人,促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堂,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感,促进其产生共鸣,形成传承文化的光荣感,并由此激发爱国之情。

2.揭示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文章,领悟其内涵,同时通过适当的语言训练,感受文章所传達的思想。基于此,传统文化的引入,令语文教学丰富起来,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并受到其喜爱,为语文课程教学,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熏陶之下,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将探究古人智慧的趣味性和知识的获得相结合,从而摆脱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由此实现教学目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基于此,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考体制下,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少教师、家长都存在教育焦虑,对分数过于看重,导致一些教师因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放松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学生成为学习成绩良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的优美范文,学生借此可以吸收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但一些教师对这类知识毫不在意,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将重点放在课后生字、拼音的学习上。为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和家长要转变思想和态度,促使传统文化根植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在二年级上册《刘胡兰》一文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读到刘胡兰光荣牺牲时,哽咽起来,为刘胡兰英勇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试想一下,此时教师若毫不理会学生的情感,只是在讲课:划重点让背诵,讲生词要求默写,让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又怎么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课文所要传达的可贵精神?如何让爱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尽管学习成绩十分重要,但精神文化的传承同样重要,小学作为学生思想的萌芽期,此时对其思想进行引导就像是给幼苗施肥一样,对于强壮植株、帮助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通过轻松的、富有传统意韵的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若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则会导致小学生无法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理解。导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不足,出现思想底蕴缺乏支撑的问题,进而造成精神空虚的问题。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拓展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而深厚的价值。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他们内心世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精心安排课外扩展,让学生探索相关材料,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小学生正处于获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打开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大门,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高了他们内在的人文素养。

以古诗《草》为例,它描述了平原上野草繁茂的自然现象。刚毅的小草虽然被火烧毁了,但春风一到,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首诗歌颂了小草不屈不挠的精神,其特点是面对逆境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乐观向上。通过对这首诗的探索,许多小学生对这棵不起眼的小草的精神产生了深入理解,将其坚韧和积极的美德作为自己生活的指导原则。

(二)通过对古诗词欣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唐诗、宋词是我国璀璨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星光,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因此,通过诗词的学习,能帮助学生积淀古诗文化,增强对古诗词的认知。从而达到深层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此外,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经典古诗词,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的了解。

如《清明》《元日》等古诗,描写的就是传统节日,寄托了中华儿女对各种节日的真挚情感,或思念或团聚。这些诗词,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刻画了他们努力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也会更加了解不同的民族风俗,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掌握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首先,教育是知识的积累,这个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培养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本能的同时,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学识。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和语言课程时,可以运用经典故事,为课堂营造出文化氛围。除了陈述事实之外,教师还必须创造一个鼓励反思的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学生可以积极地接触知识和文化,最终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其次,教师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亦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持续性学习,达到增强文化自信,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总而言之,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正处于习惯的养成期,对此,教师要抓紧机会,向其传递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根据传统文化特征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并予以归纳,在此基础上,设立不同的主题,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

(四)组织猜字谜,增强学习趣味

汉字最初是一种象形文字,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化,才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形态。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因此,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传统的汉字教学,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十分枯燥,反复的抄写让学生苦不堪言,而且很容易就会忘记。因此,开展猜字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的方法十分有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高,有助于让他们迅速地记牢汉字。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向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个字来自创字谜,通过向学生讲述字谜的设置方法,包括加减法、合成法、联想法等,让同学之间互创互猜,并选出最有创意的谜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总体来看,字谜联想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在生字的学习中,采取猜字谜的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在愉悦的过程中牢记和掌握汉字,进而突出汉字的魅力。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肩负着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责任。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国家使命和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理解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及时更新教育知识范式,紧扣时代潮流,才能有效满足中学生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蔡丽霞《融合乡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试论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学苑教育》2022年第31期。

[2] 杨惠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策略》,《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30期。

[3] 上官云珠《我国近10年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量化分析》,《汉字文化》2022年第20期。

[4] 王小倩《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接京津——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年。

[5] 徐紫薇《如何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对接京津——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年。

[6] 郑莉《试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接京津——協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年。

[7] 张培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新作文》2022年第30期。

[8] 李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0期。

[9] 孙丽敏、冷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策略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37期。

[10] 唐仁、张冰艳《以根育人 以文化人——寻找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