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3-11-08鞠培峰

关键词:官职文言文词语

鞠培峰

摘 要:2021年之前的高考文言文考查材料大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梳理官职类词语在阅读此类文言文时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对此类词语的教学和识记。2021年实施新高考以来,文言文考查材料由以传记类文本为主转向以记事类或论述类文本为主,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也应做到回归经典、回归历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懂文言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16

一、识官职,明思路,懂传记

2021年之前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大多选自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以2016-2020年的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文为例,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共选文15篇,全部选自“二十四史”,其中,《宋史》5篇、《史记》3篇、《晋书》2篇、《后汉书》2篇、《明史》2篇、《宋书》1篇;而且,为了尽可能保持选文风格和试题难度一致,同一年内不同卷的材料很多会从同一部史书中选择,如2016年的Ⅱ卷、Ⅲ卷均选自《明史》,2019年的Ⅰ卷、Ⅱ卷、Ⅲ卷均选自《史记》,2020年的Ⅰ卷、Ⅱ卷均选自《宋史》。

“二十四史”起于《史记》,《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写作体例和写作手法,后代史学家纷纷效仿,因此,“二十四史”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本纪、列传、表、志等写作形式,其中尤以列传的数量最为众多,而且最富纪传特色,成为我国古代史书的典型体例。由于数量众多且最具代表性,所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基本选自“二十四史”中的“某某列传”或“某某传”,据统计,2016—2020年的全国Ⅰ卷、Ⅱ卷、Ⅲ卷文言文选文均遵循了这一传统。既然高考文言文考查如此偏爱传记,那我们在日常的文言文讲授和学习中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

(一)传记类文言文的重要特点

传记一般是对人物生平、经历、事迹和品质的记录,大多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叙述,因此厘清作者经历,对梳理文章脉络和理解文章内容大有裨益。二十四史传记中的人物大多为名臣、廉吏、文官、武将等,他们的主要经历大都是为官征战。史官们在为他们作传时,大都喜欢按照人物的为官经历进行记叙,因此传记中会出现特别多的关于官职任免、变动的词语,找出并理解此类词语对厘清文章脉络、了解传主的经历、理解文言文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节选的《宋史·苏轼传》为例,文中“试礼部—殿试中乙科—以判官告院—徙知密州—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迁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这些先后出现的与科举和官职变动有关的词,清晰地描绘了传主苏轼在选文中的主要经历,成为文章的重要提纲和线索,选文中人物的事迹也围绕这些中举和官职的任免而进行讲述。因此,找出并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对了解苏轼在文中的所作所讲以及读懂本篇文言文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本篇选文中,还出现了“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的叙述,这也是与古代官职变化密切相关的礼仪文化,分别表示“去世后赠官”“父母去世后官员服丧和服丧期满后的除丧”以及“官员每年的政绩考核”等礼仪和制度,理解这些礼仪和制度同样对了解传主和理解文章大有裨益。

再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节选的《宋史·王安中传》,本篇选文约有500个字,其中与科举和官职变化相关的语句有“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与传主自身及其同僚(郭药师)、儿子(王辟章)科举和官职变动表述相关的文字共计160多个,约占选文字数的32%。由此可见,掌握此类官职和科举相关词语对了解传主和理解传记类文言文的重要性。

(二)傳记类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加强此类官职和官职变动类词语的教学呢?

首先,自然是靠日常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识记和积累,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拓展阅读中的相关文言文传记,对其中的官职和科举相关的词语和文化常识进行学习记忆,并结合相关常识对此类词语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对此类词语的理解记忆。如“迁”这个词语,除了“左迁”“迁谪”这类词语表示贬官之外,一般单独使用“迁”时往往表示的是“升官”之义,因此现代汉语仍然使用“升迁”这个词语,同时使用“乔迁”来祝贺别人迁居或官职升迁。

其次,一些非传记类的文言文中也会出现很多关于官职和官职变动类的词语,同样有助于我们学习记忆。特别是在一些要求背诵的经典文言文中,因为我们对这些文言文的内容已经耳熟能详,自然更有利于我们记住和理解其中与科举和官职变化相关的词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因为该文是书表类文言文的经典之作,所以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在选择性必修下册中收录了该文。《陈情表》不仅感人至深,里面出现的关于官职和官职变动的词语同样具有代表性,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文中的“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历职郎署”“过蒙拔擢”等语句中,“察、举、拜、除、职、拔、擢”等词语都是表示官职授予、擢升的词汇,对于我们理解识记此类词语非常有帮助。

再次,我们也可以阅读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归纳总结的一些古代官职和科举知识,特别是学习其中对官职变动词语的解释,例如,很多的书中会对“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表示兼代暂代官职的词语”进行归类总结,对科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相关制度和术语进行阐述,通过针对性地学习识记相关知识,我们会在脑中形成对这类词语的“敏感”,从而能够在阅读传记类文言文时进行快速提取、准确理解,在文言文阅读和解答题目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高考,新变化,新策略

2021年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试点新高考模式,高考语文试卷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相关部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语文试卷由5套减少为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而各省使用语文试卷的“主流”则由原来的全国Ⅰ卷变为新高考Ⅰ卷,2022年使用新高考Ⅰ卷的省份有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7个省。

(一)新高考的“变”与“因”

随着新高考的“流行”,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也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选材的变化,从以前的纪传体变为了纪事体、论述体,由纪传体的写人为主变为记事为主或论述为主。如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Ⅱ卷和全国乙卷的文言文均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全国甲卷的文言文选自《宋史纪事本末》;2022年的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文言文选自《战国策》,新高考Ⅱ卷选自《东观汉记》,全国乙卷选自《说苑》。其次是考查题型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新高考Ⅰ卷、Ⅱ卷文言文考查中增加了简答论述类题型,让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如2022年的新高考Ⅰ卷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就是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

那么,为什么新高考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新高考的变化体现了“学用一致”的原则。教材选用的文言文大多是先秦诸子和唐宋古文大家的经典之作,体裁以记叙类和论述类文章为主,纪传类文本并不是教材偏爱的选文对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本教材必修部分共有5册(分别是必修上册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据统计,整套教材共选择文言文27篇(不包含诗词歌赋),其中,传记只有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屈原列传》以及选自《汉书》的《苏武传》,而其中的《项羽本纪》只是偏重于记录“鸿门宴”这一事件,而《屈原列传》《苏武传》本身就是借鉴先秦和秦汉文字资料所作,留存有浓厚的“先秦遗风”,与后代纪传类文本记叙人物生平经历的典型特征相比,此类文本文学性更强、叙事性更强。但是在2020年之前的高考中却“坚持不懈”地把纪传类文本作為“考查对象”,这显然与教材选文的原则相违背,造成了“所学”与“所考”不一致的矛盾。因此,新高考文言文选材的转向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目的就是要达到“学考一致”“学用一致”的目标。

二是新高考的变化体现了“能力考查”的原则。由于之前高考文言文考查对传记类文本的偏爱以及传记类文本的固定格式,造成了很多教师和学生开始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研究传记类文本的固定格式和解题技巧上面,而不再深钻细研教材和经典文言文章,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新高考在文言文选材方面进行转向,同时在题型上增加了简答论述类题目,这显著体现了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能力考查要求。

三是新高考的变化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原则。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而从思想性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讲,叙事类和论述类文本显然要比传记类文本更具思想性,也更能体现先哲们的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新高考在选材和题型方面的变化也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二)文言文教学的“回归”

高考文言文内容和题型的变化显著体现出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素养和思想素养的要求,意在激发学生打牢语言基础,提高语文能力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也要运用相应的策略进行教学。

1.文言文教学要回归经典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文言文内容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主要因为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流派之间相互激辩碰撞和融合交流,他们的文风质朴而富有思辨性,其学说和著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后世的文章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才有了唐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大力倡导的古文运动。正是基于此,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门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最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所选的27篇文言文中,有11篇是先秦诸子的文章,《礼记》《左传》《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墨子》均有选文在列;另外还有6篇“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文章,囊括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名家的经典之作。因此,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诸子百家和唐宋大家所著的经典文言文的学习,要回归教材,回归经典,为文言文学习打牢基础。

2.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历史

2021年以来,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很多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或成语典故,对我们读懂选文有重要作用。如2021年全国甲卷选用的《契丹盟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2021年新高考Ⅱ卷选用的《祖逖北伐》,其中的“闻鸡起舞”“中流击水”等故事和成语,我们非常熟悉;同时,2022年新高考Ⅰ卷选文也真实再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游说四方、纵横捭阖”的历史,更真实反映了当时不同国家所采取的不同的军事和外交政策,只要我们了解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策略,就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我们学好文言文,就要学好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思想和能量。

3.文言文教学要回归优秀传统文化

新高考所选文言文中所论述的思想都是先贤在斗争和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理”,很多的思想和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贞观君臣论治》中“轻摇薄赋”的民本思想和“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的选贤任能用人观,2022年全国乙卷《贵德》中“在德不在险”“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的德治和民本思想,都是其中的代表。其实,这些“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等施政理念和思想文化也显著体现在教材选文之中,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和《兼爱》中“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仁爱思想,《谏太宗十思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德治思想。高考考查的内容和思想只是对教材中蕴含的古之贤者优秀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我们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深刻地学习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学深悟透、发扬光大。

当然,文言文的学习仅仅靠这些策略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深入到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中去,深入到文言文中的内容、思想和文化中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才能真正达成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薛金星主编《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

官职文言文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找词语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