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探索,创意无限

2023-11-08张雅婷

关键词:传统数学课堂教学

张雅婷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能够体现中国品格、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曾天山教授说:“传统文化不会自然地在学生身上生长发育,必须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在学生身上进行价值的传递与文化的继承。作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将来在发展过程中,应摒弃简单的功利主义导向,不光是口头重视,还要在行动上落地生根,制度上加强,体现出我中华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本文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进行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25

目前,许多学校在数学课堂上开展了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数学科目同样应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全面提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数学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将数学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并且让数学以及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充分体现出来。在初中阶段,学生具备自主思维的意识,在数学学科当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地改变学生的观念,并且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发展。

除此以外,在数学学科当中融入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教师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数学家的知识建构进行模拟,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创造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科的发展规律。

1.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虽然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倡导多样化教学,力图给学生打造一个趣味的学习课堂,但是在一些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践行多样化教学的教育理念,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去教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是不适用的。教师可以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到户外完成学习任务。户外有很多较为传统的建筑,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且在传统建筑当中找到图形的踪迹,使学生可以在上下学的路上对路边建筑中的图形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对生活当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2.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科目教学的前提条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当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學方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具备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下,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下探索求真,而不是被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强迫学习。学生提高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会更加有效率,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传统文化中凝结着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发展和传承上出现了一些困境。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教师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主动探索传统文化,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减少传统文化的流失,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不被时代浪潮所淹没。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基,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是不可磨灭的,教师应当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渗透,这也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针对初中生的课堂教育工作,教育相关部门要求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共同培育,践行全面育人的教学要求。许多教学科目都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求新的教育突破,积极引用一些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内容,作为课堂建设的辅助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许多教师会选择的为课堂增值的途径,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让课堂更加有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当中,是新教育理念下的创新教育途径,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价值,弥补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的不足,能够取得1+1>2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初中数学课堂作为西方文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在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初中生的年龄小,心理素质不成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吸引,有时会产生一些崇洋媚外的想法,忽略我国本土的文化。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如汉堡包、圣诞节等都让初中生非常喜欢,如果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初中数学的教程当中,会让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初中生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只有让中国传统文化被更多的青少年熟知,传统文化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教育价值,不断传承和延续下去。

4.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前,很多学生认为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感到无聊。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初中数学的课时设置本身比较少,更加不容易引发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记忆背诵的内容比较多,初中学生善于思考,但是懒于背诵,认为背诵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总的来说,初中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采取的教学举措也相对传统,不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能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型起到一些促进作用,督促教师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学习过程,增加学习中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5.数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借助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点大多源自古人的研究成果,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应结合历史资料,使数学的学习具有趣味性和人文精神。例如,在教材中有“你知道吗”这一板块,这一板块中的内容是有关数学的历史资料,介绍古代那些数学家们对数学研究的卓越贡献。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对这些数学史进行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所列举的数学史料,将这些史料与数学课堂知识的教学联系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能夠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孩子们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借机引出“圆周率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向学生介绍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里就出现了“周三径一”的讲法,表明圆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数学家,他取得此项成就的时间比国外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通过对于圆周率发展历史的学习,极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根据课前准备,向学生讲解,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墨子已经对圆进行了精确记载,墨子这样描述这一概念“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对圆的定义也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当然,我国古代有关圆的记载还有很多,《周髀算经》中有“圆出于方/方出于矩”。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强烈,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再攀数学的高峰,从而让学生产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责任感。

我们的祖先留下来许许多多的传统图案,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图案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展示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程,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财富。仔细欣赏那些变幻无穷的图案,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各个历史时代的工艺和文化。在教学“图形与变换”这节内容时,学生所接触到的图案有战国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瓷器与年画、脸谱等。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去收集战国时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与瓷器、年画及脸谱的资料,要求标出每幅图案的出处与年代,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或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孩子们认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有一些数学题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成为千古名题,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及“长绳测井”,还有“藏题诗”等。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在课上将这些题目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些趣题进行解答,能够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这类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挑战古代难题的“斗志”。例如,在激励学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笔者这样引导他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国的许多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创新性的巨大贡献,一千五百年多前,《孙子算经》中出现了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这个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家,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在解决“鸡兔同笼”这一题目后,笔者又找了几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题,学生们也自主寻找一些题目,形成了一节拓展课,在课中,我们研究如:“杜甫大街走,拿壶去买酒;遇店加倍算,见花喝两斗。三遇店与花,喝干壶中酒。请问壶中酒,原有几多斗?”“几个小伙去赶集,路边买了一堆桔,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几个小伙几个桔?”等古代名题,这些古代名题不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还顺带让他们对诗歌与数学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体验,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6.通过互动教学学习传统数学文化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将数学中的一些公式进行记忆,然后在课下的空余时间背诵,数学公式本就比较相似,学生非常容易记混,并且教师抄写板书与学生抄写笔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严重占用了课堂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将这些重要的板书内容做成PPT的形式,学生无须抄写笔记,只需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即可。在课下,由班级内的课代表将教师的PPT拷贝下来发到学生的班级群内,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储存教师PPT的u盘,在课下复习的时候,可以直接参考PPT中的内容。学生在做一些数学题的时候,经常会由于马虎或者对知识的不熟悉而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让学生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错题集,将自己在做题的时候犯下的错误都记录下来,避免下次做相同类型的习题的时候,再犯同样的错误,减少犯错误的次数,将错题集当作期中期末考试的复习参考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总结,然后对后一天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教师也会布置一些相应的家庭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短视频网课的形式进行预习,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记录,次日通过线下的课堂进行提问,实现精准教学,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比如,学生在观看反比例函数相关网课的时候,对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比较疑惑,就可以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方便教师答疑解惑,让线上线下教学实现融合。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这是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而章节起始课要具有引领性,主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通过对第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此外,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类最简单的线性方程组,它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数学课堂具备时代创新教学意义,为了凸显“双减”的提质增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更新换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合一些数学传统文化方向的内容,将我国古代著作《孙子算经》和《九章算术》中的“古算名题”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一个有趣的课堂导入情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人智慧的同时,还能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紧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下一步教学流程的部署。当下的一些初中生对于运动非常关注,尤其是一些球类运动的竞赛。为此,教师可以将球类运动当成课堂精讲的案例,创建球类比赛的教学情景,这个情境跟学生的生活更贴切,教师根据球类比赛中的数学内容,设计数学习题,先后呈现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然后将原本设置的引例作为练习题,再通过回忆方程的解找到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参考文献:

[1] 何文红《传统文化育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24期。

[2] 梁艳《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7年第1期。

[3] 吴延《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今天》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