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结合传统文化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3-11-08董静静
董静静
摘 要: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应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2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借助传统文化主动理解数学知识,更能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形成数学思维、掌握相应的方法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考虑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得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文从小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课堂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较旺盛,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追根溯源,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其数学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故事的导入以及启发性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加强烈,在主动探索中爱上数学。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爱国情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感。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借助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中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在数学方面对世界的巨大貢献。教师通过新《课标》的要求与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提升教学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早之前我国就有了数学的概念与思想,现代数学充分继承了古人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推算圆周率的历史小故事以及视频,感受古人探索圆周率的漫长过程,通过了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以及刘徽对圆周率的探索过程,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祖国的数学传统文化也有了一定了解,促进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传统文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
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巧妙设置问题,设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圆形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圆形的物品。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交流,让本身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有趣起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圆形物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圆形都可以组合成什么东西,古人对圆的研究都有哪些,通过有关圆的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积极探索,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
2.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感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以传统文化故事作为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比如教师在教授分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作为背景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分数进行计算的,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教授计算方法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操作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3.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单纯的数学教学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并不能体现数学的独特魅力,而如果在本身枯燥的数学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那么数学教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借助传统文化进行数学教学,更能展现数学的价值,让对称和谐之美在数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美感得到培养。
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剪窗花来展现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时只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剪一剪”,让学生真正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三、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
由于平常的练习中很少考察数学文化知识,甚至在正式考试中都不会涉及数学方面的文化知识点,所以很多教师就认为传统文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实际帮助,只有在公开课上或许会涉及一些数学方面的传统文化,在平常的数学课堂上根本不会涉及传统文化的教学,担心涉及了传统文化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所以这些教师就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数学知识点上,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对结合传统文化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
2.教师对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中的理解存在偏差
由于教學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清,在教学中割裂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只认为数学文化与数学相关,在数学教学中也只联系和数学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少涉及,对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理解存在偏差,必将让数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的能力存在缺失
虽然有些教师也很认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但是由于缺少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能力,以及学校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得教师不能够在有效的指导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想而知,这种缺乏正确指导的传统文化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更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另外,虽然现在新教材当中的数学文化知识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是其中的文化知识并不能够自然地与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个密切联系,由于教师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不能将这些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很难得到改善。
4.在结合传统文化教学时忽视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部分传统数学文化学术性较强,看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没有实际帮助。有些教师在结合这些传统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地将这些文化知识加入数学教学当中,只是通过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知识是什么,却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一味进行枯燥乏味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四、结合传统文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结合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通过师生互动将传统文化融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自我表达的机会,提高课堂的参与感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近年来教育界不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已是形势所趋,符合当今时代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为了实现互动式教学,可以使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通过围绕相关数学知识给学生设置疑问,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以此使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增强,并且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优秀品质。教师通过对学生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提问,对即将要教学的勾股定理进行展开,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答数学问题。当学生无法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与探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故事,通过我国数学家赵爽写的《勾股圆方图》中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同时使得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勾股定理这一知识概念。
2.在传统文化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与发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数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平时的学习当中。虽然传统文化知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本中还不占据主要部分,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并且传统文化对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教学与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强化同时进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长度单位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时,除了对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举例外,还可以对中国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举例,在中国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寸、尺、丈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古代度量衡发展历史的了解,使学生对古人的智慧更加崇敬,增加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更加浓厚,掀起学习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新高潮。
3.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思维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自古至今都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对我们的生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了解,数学意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例如,在对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讲解和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圆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圆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物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将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借助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4.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固有知识的传授,让小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纯知识理论进行理解性学习,不要求小学生去更深层次地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数学学习过程的重点,从而导致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长此以往还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去深入探索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与探索精神迈上一个新的阶梯。
例如,教师在教授商的不变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孙子算经》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导入,让学生对商的不变性质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通过提问商不变的原因、商不变性质的用途,古人是如何运用这一性质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大胆猜想,然后指导学生再对商的不变性质相关问题进行小心求证,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索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借助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运用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教育教学探究网络论坛论文集(三)》2022年。
[2] 盛云、王海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3] 蔡雅玲《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考试周刊》2021年第68期。
[4] 兰存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A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