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3-11-08孟喜莲

关键词:视域古诗词初中语文

孟喜莲

摘 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在“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逐渐多样化,现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手段也为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有效方法,促进“互联网+”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其内涵十分丰富,能够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出来。初中语文教学旨在给学生传授更多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水平和学科素养。在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素养。“互联网+”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是目前的重要问题。

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学生的人格成长和素质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饱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具体来说,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着诸多优秀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精神和传统美德有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比如,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学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谦让,通过学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愤图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朝着目标而努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以及人格修养都是评判其是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的重要指标,且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体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在目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了很大变化,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要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从而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3.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是展现一個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得到传承与弘扬。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抵御西方文化灌输的能力,能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互联网+”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学生欠缺传统文化的共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社会经验和阅历并不丰富,也不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因而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对他们尚未成型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较大冲击,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互联网+”视域下,网络中充斥着海量信息资源,其中蕴含着一些不良信息,很容易让初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受到影响。再加上初中学生对互联网上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网络中盛行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这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理念不符。另外,初中学生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浓厚的探究欲,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希望得到更多关注与认可,互联网是开放性平台,它为初中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自身才华和特长的机会,这就导致初中生欠缺共性,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追求个性化的欲望强烈,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学生性格也向着多元化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受到网络新兴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这对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重要影响。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文化元素产生喜爱之情,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中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重视,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局限性并未得到突破,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对古诗词或古文的背诵、翻译等十分重视,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停留在表面,并未对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很难对诗词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态度产生更加深切的体会,传统文化教学流于表面。同时,部分语文教师并未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教材中有限的传统文化知识元素传授给学生,并未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对现有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的灵活运用,学生的课外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并不丰富,这就让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很难深刻意识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意义。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视域下,部分学生对辅助教材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过于依赖,借助信息化平台查找需要的信息资料,长期如此,将会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欠缺自主探究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复杂深厚的传统文化。

3.引导传统文化渗透的主体太过单一

青少年是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群,而目前初中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对学校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对网络过于依赖,亲子互动减少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家长要求学生观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但是并未陪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没有家长的及时引导和问题解答,很可能让学生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互联网+”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1.增强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夯实文化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文化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延伸和拓展,通过更直观立体的方式体现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将抽象复杂的古诗词语言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具体文化情境,降低古诗词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教育平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给予重视,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宣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另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必须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对优秀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认知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学生一起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古诗词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经典故事和创作背景的阅读了解,对古诗词、古文中蕴藏的人生哲理、美好思想道德观念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古诗词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经历、作者环境等内容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可以从古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2.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也有很多益处,教师与家长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进行内容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赛》《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给学生展示一些专家的精彩讲解点评,选手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探究欲,自觉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线上线下教学中都需要引导学生多与家长互动,建议家长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成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剖析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

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深入研究课文内容,对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挖掘。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农村妇女,相貌丑陋又爱搬弄是非,对作者的看管达到了愚昧的程度,但当她将作者日思夜想的《山海經》拿到作者面前时,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这也让“不完美”得到释然。在课文讲解中,对这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合理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还能引导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体会人生真谛,为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提供重要帮助。

4.合理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意识,由于网络中充斥着海量信息,学生很容易被其中的不良信息所影响,这就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多接触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自觉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比如,教师可以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诗词,进行写作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工艺品。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故事分享活动,通过故事分享帮助学生学会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创设情境,将其中的具体场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帮助学生实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度理解。比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再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如何克服求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并找出相关语句,以此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对文中的送别场景进行精彩演绎,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语气、情感变化进行揣摩,还原送别场景,借此帮助学生筑牢语文基础,感受到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学会认真对待友情,珍惜与友人一起的美好时光。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学校增设互联网课程

互联网中很多不良信息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就很少阅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来自日常生活,这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一定的阻碍,甚至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产生认知偏差。为此,学校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增设互联网课程,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学校应组织现有语文教师开展研讨会,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互联网+”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文化互联网课程,以此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互联网+”视域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进一步发展,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促进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谢瑜《基于“互联网+”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探赜》,《成才之路》2021年第33期。

[2] 田银霞《“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中学语文》2021年第23期。

[3] 杨太明《浅谈“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7期。

[4] 汪真军《“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科技风》2020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视域古诗词初中语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