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相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3-11-08陈小娜
陈小娜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教育教学朝着何种方向发展,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语文学科作为语言类学科代表,其本身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连接就十分紧密,只要教师做好教育衔接,让文化在教育中融合、落地,就可以完成学生文化素养得提升。基于此,本文以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意义为基础,简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基石。文化的传播依赖于有形的载体,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凸显了这种融合的意义。中国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品格的重任。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人文道德教育的传授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相融合的价值
1.落实政策文件精神
2014年,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强调传统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关键。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能够增强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超出了其作为思考和交流工具的性质,它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渠道,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语文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从这份丰富的遗产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融合是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本质要求。
2.完善文化教育课程
语文课程的存在和发展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它作为展现社会文化的平台,反过来又影响文化动态。社会文化和课程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两者都能推动对方的成长。因此,文化课程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创新。在各类课程中,语文在履行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方面具有天然的、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内容是提高学生教育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语文课程的作用至关重要,文化教育课程的完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
3.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属性,其教学内容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语文与生活交织在一起,包含着与生活一样广阔的世界。它是学生探索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拓展文化视野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选择汉语课程内容时,必须秉持“大语文”的理念,综合政治、经济、科技、民间艺术等因素。这种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安排语文课程内容时,应采取系统的视角,挖掘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在今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4.重构学生精神世界
语文学科担负着文化教育的重任,语文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重构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同样,中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走向真、善、美。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化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来引导学生体验思想文化和精神观念。通过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们可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语言、生活、世界,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相融合的问题分析
1.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
语文具有两个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这两种属性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素养。它的重点是让学生具备有效使用语言和书面文字的必要技能。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另外,人文性強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旨在培养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往往被实用主义所掩盖。教师往往把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此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往往被忽视,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陶冶情操。
2.语文课程文化视野的缺失
从文化的角度看,语文学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个体。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接触文化内容,更是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高质量的语文课堂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参与,培育文化意识,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但在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不足,教师机械地模仿、灌输文化,而学生则是表面理解、被动接受。这种教学缺乏互动,阻碍了学生真正深入课文中,理解语文课程内容,充分认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3.语文教学价值缺乏体现
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的影响。在学科教学领域,未来的教育应该着眼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然而,一些教育机构没有平衡学科内容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受传统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学校往往将“教”置于“育”之上,以培养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狭隘的做法限制了中国教育的功能,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个体,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体验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为文化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初中生可以积极参与传统节日,不仅能够享受节日的乐趣,还能深入了解各种文化习俗。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本,使得教学内容与节日相关文化元素实现融合。
例如,在《庆祝旧历元旦》一文中,学生可以探究“元旦”的由来,了解它与“元”“旦”概念的联系。通过讨论不同地区与元旦相关的习俗和传统,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家庭传统,并将其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表达出人们对来年的愿望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注重古诗文朗诵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诗歌用简洁而令人回味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初中教师可以利用诗歌进行文化教育,在学生和诗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能够认识到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单纯进行死记硬背,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育者应采取综合性的诗歌教育方法,让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经历中。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领会课文的意思,还要背诵。通过背诵,学生可以沉浸在“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生动场景中。通过深究诗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高尚情操,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学生可以对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有更深的认识。
3.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教学。为了保证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实践的重要性。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了解文化的机会。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体验文化精髓。要真正传承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教科书中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将实践融入文化教育,学生才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因此,适当的文化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设计文化实践活动时应考虑文化背景和。通过组织合适的文化活动,教师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参与。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讲解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安塞腰鼓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欣赏安塞腰鼓文化。这种动手实践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加强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文化实践活动应超越课堂的范围。教师可以利用文化综艺节目开展教学,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作为文化实践的宝贵资源和活动参考。通过将“飞花令”竞赛等活动融入课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实践符合学生的记忆特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学习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不断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不再认为传统文化是沉闷的,而是学会欣赏它的活力和趣味性。
4.将情感带入传统文化中
学生仅仅通过被动学习的方式粗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不能充分领会其精髓,要深入领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采用情感沉浸的技巧。通过深入研究语言、情感、内涵和创作情境的复杂性,教育者可以在学生和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以宏观的视角进行细致分析和设计。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会古典诗词中主人公的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古代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发人深省的话题。例如,“探寻曹操本质”这样的话题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可以深入探究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后续的讨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准备阶段为学生全面探索古典文学中的情感维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应对所选诗歌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以《观沧海》为中心,教师可以剖析曹操在目睹汹涌的海洋和高耸的山岛时的情绪反应。通过文学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对诗歌意象和语言的细致审视,学生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在总结本课时,教师应强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对学生品格发展的影响。通过强调古代作家如何通过意象和文学表达来展示自己的理想,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们能够内化古典文学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智慧。
5.创设环境,将传统文化与环境相结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为教学方法带来的改变,有利于汉语和古诗词的教学。教育工作者现在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PPT、Flash动画、视频、电影和音乐,这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这些创新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精髓,而且使他们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学习主动性。通过激发积极学习积极性,加深认识来培养学习古诗词的真正兴趣,这些现代工具有助于提供全面且引人入胜的教育体验。
利用这些先进教学方法的一个突出例子是通过多媒体资源来展现《论语》等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动画,描绘人物的神态、表情和动作。这种视觉方法让学生沉浸在迷人的学习体验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的独特特征。动画的动态性和互动性创造了生动且相关的环境,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文本的精髓。在视觉冲击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人物进行细致分析和解释至关重要。通过全面分解知识内容,学生可以对古诗词的细微差别和微妙之处产生深刻的理解。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动态PPT演示,可以产生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系统剖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更深入地探究古诗词的奥妙。此外,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催化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对古诗词研究的兴趣。通过采用这些现代工具,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环境,推动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有益的探索。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历经时代的变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其目的不仅是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也能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教材,分析梳理文本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史静茹《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 植金桂《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板块”教学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李晨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浙江海洋大學2022年硕士论文。
[4] 王步云《“文化润疆”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阿克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塔里木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5] 魏秀君《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6] 王姗《初中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7] 周书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8] 范龙彪《从必然走向自由: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河南科技学院2022年硕士论文。
[9] 傅婕妤《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10] 李秋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研究》,《教师》202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