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3-11-08张洁平

关键词:语文课堂初中语文传统

张洁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我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智慧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从小学开始就承担着正确树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本文聚焦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运用传统文化,为传承优秀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12

语文是一门兼具文学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情感认知体系,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符合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学科的高标准严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在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索有效的渗透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快初中语文课堂现代化改革的步伐。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同时也加速了我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向我国。与传统文化不同,这些新奇的外来文化对我国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学生思想逐渐出现偏差,认为外国的文化才是好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老土的,落后的。崇洋媚外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初高中还有大学校园,大多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不愿学习相关课程,使得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遇到了现代传承危机。要想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学校作为学生接受相关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转变学生存在的思想偏差,将中外文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力度。相较于启蒙作用的小学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学蕴含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难度也有所增加,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不够具体,没有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背后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学生仍然无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也不会得到解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學习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2.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更多,教学难度更大,特别是在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等晦涩难懂的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对学生来说,文言文和长篇诗词与现代白话文有着较大的文学差异,不管是阅读还是理解都有较大的难度,极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同时,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多采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每篇古文的释义和情感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每节课要被动学习大量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逐渐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如果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深入融合,能够大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反过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效果大大提高。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学生的物质需求逐渐变大,被放大的物欲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了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时候为了获得物质满足,他们会采取一些不当的行为或者方式达到目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建立的阶段,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独特的看法,渴望独立的同时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初中教育过程中必须多加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和优秀思想传达给学生,保证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此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1+1大于2的课堂教学效果。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是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多的选择,而这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融入社会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渗透进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赏析到更多的经典作品和趣味性故事,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中积累语文实践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感。教师对作品内容和背景的深度解析能够将这些作品的内涵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神内涵,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感悟,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核心素养。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团队能力,发挥榜样力量

初中语文课堂的主体由学生和教师两部分组成,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说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程度。如果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那么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因此,为了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充分汲取历史文化知识,以便在课堂中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课本内容结合,同时能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一来还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和语文课堂的期待感,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利用周末或者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文化活动的学习,为学生做好榜样,形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的和谐氛围。

2.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丰富课堂内容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结合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不论是哪门学科,教材都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工具。教材既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具,也是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的重要保障。语文教材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其课本内容是合理的、科学的。教材内容涉及初中语文的方方面面,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能力,也会在行文中引经据典,渗透适合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在备考期间必须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整体梳理和重点挖掘,发现课本中的传统优秀文化,并根据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在细枝末节中点缀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成语是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从古代开始就反复锤炼的汉语言精髓,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典故或者神话故事。这些典故和神话故事能够被选入初中课本就说明了它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发展的,因此,在教授一些带有神话故事或者典故的成语时,教师可以对这些神话或者典故充分挖掘,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等课文时,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和影视剧片段等,抓住学生喜欢动画和影视剧等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思考这则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决心。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所学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相关典故和故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3.创新语文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单一的直接输出的授课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学生无法提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文化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在赏析结束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开展飞花令活动,小组轮流作答,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在班级内部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主动学习古诗词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巧设情景,将语文课堂与一些传统节日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教授与元宵节有关的古诗词或者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简单灯谜和小灯笼,并组织学生一起将放有灯谜的小灯笼悬挂或者粘贴在班级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在元宵节猜灯谜的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到猜灯谜的活动中,能够沉浸式体验古时候人们在元宵节是欢聚的热闹气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地区特有的舞狮子、扭秧歌等風俗活动的视频,使得学生真实感受元宵节所表达出的普天同庆、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美好意义,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4.组织多元实践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的课外延伸可以与书法、戏曲和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国传统国画大多以人文景色和水墨山水画为主,利用水墨元素进行作画,在画中体现作者的态度和风骨。在传统文化影响力有所下降的今天,很多学生都不具备鉴赏国画的能力,而这些国画中往往蕴含着许多传统优秀文化。因此,教师可以开设国画鉴赏课,组织学生到当地美术馆和艺术展进行参观,通过教师对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画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对经典故事进行演绎。戏曲角色包括生旦净末丑,在充斥着大量流行歌曲和影视剧的今天,学生应该多了解传统戏剧。不同戏曲舞台从人物特色、脸谱形象、舞台设计等方面都代表着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展开学习,了解我国戏曲文化,并在课上进行分享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书法所表达的是我国的汉字文化艺术,不同的字体和风格代表着当时作者的心态和意志。因此,学校应该在实践课中增加书法课,帮助学生学习硬笔字和毛笔字,通过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耐心认真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5.展开个性化课外阅读,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单单依靠课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语文课堂内容的教学引出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养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学生要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可以根据本节课介绍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外阅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够展开个性化的课外阅读。

以《论语十则》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从这短短十则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品德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引导。教师首先对《论语十则》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传统美德进行分析总结,然后适时发出提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论语》的其他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出课外延伸的方向,比如“同学们,《论语》作为中国著名的传世经典之作,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我们将以‘论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下期交流分享会的主题,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语课外阅读,并在交流分享会上与同学们一同分享阅读感悟”。通过自主课外阅读和集体交流分享,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论语中的优秀文化,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力量。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国与国的交流合作中输出本国的文化,体现文化自信。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已成为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吃透教材,深挖其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项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全方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参考文献:

[1] 崔广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周刊》2020年第11期。

[2] 宋光《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读与写》2016年第4期。

[3] 刘正《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教育》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