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策略探究

2023-11-08聂苗枝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聂苗枝

摘 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形成了涵盖历史风貌、人文地理、民俗风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明等不同内容的文化体系,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制逐渐向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模式转型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渗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能够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与课堂形式,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需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至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出发,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并提出具体结合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结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09

教育模式转型与新课程改革促使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索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其更符合当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需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中華传统文化渗透至小学语文课堂,为学生介绍我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风貌、人文地理、民俗风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明等文化内容,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将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说明。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逐渐积累并构建而成的文化体系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特色,汇集了中华文明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方方面面,根据文化创造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两类。其中,精英文化主要指由精英阶级创造的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化内容,民间文化则主要指民间饮食、服饰、工艺、节日、戏曲、风俗等文化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按照内容领域进行分类,则可分为知识体系、人文艺术、风俗习惯以及精神思想等层面,其中,知识体系层面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各类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既有中医药理、算数规律、工艺技术等实用型的知识,又有诸子百家哲学、程朱理学等理论型的哲学思想,人文艺术层面主要为我国在长期历史中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曲艺、手工建筑等艺术内容,风俗习惯层面则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类祭祀、祈福等风俗活动与生活习惯。

此外,精神思想层面的传统文化则涵盖了受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儒释道宗教思想以及生活习惯所影响的独特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尊老爱幼、格物致知等精神。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思想有些僵化、教材内容存在局限的问题,没有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课堂形式,来激活学生思维,难以充分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华传统文化则有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特点,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接触到教材文本外更加多元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领略与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将其与教材文本内容相联系,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信息,搭建起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并看待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落实德育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不同文化呈现形式均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思想,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刻入中华民族基因里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吻合,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借助语文教学素材中文本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等精神根植到学生心中,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贯彻落实,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3.传承优秀文化

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得以通过智能移动设备接触到海量信息,更多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源源不断地生产制造出来,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往往会在各类信息的影响下失去自己的判断,难以正确把握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念,出现了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以教材文本来为传统文化的诠释搭建起完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确自身所肩负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实践贯彻落实到生活细节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遵循学生认知思维规律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衔接时,教师需要确保所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遵循小学阶段学生当下的认知思维规律与心理情绪状态,以确保后续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开展。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认知思维能力相对较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倘若选择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信息,容易阻碍学生对传统文化展开深入思考与探究,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还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始终坚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这一原则,来对融入语文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筛选与应用。

2.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互联网时代,学生所能接触的信息更加繁杂,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导致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言行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学生当下的心理情绪状态,并据此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合理有效的结合策略,将其运用至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成长为优秀的文化传承者与社会建设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

3.落实新《课标》体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合理规划设计教学方案,还会占用原有的课堂时间。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始终坚持落实课程标准体系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全方位优化重构,避免原有教学内容所预留的课堂时间被新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用,并防止原有课堂进度被新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延误。只有充分响应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案符合规范,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渗透至语文教学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

4.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漫长历史中积累并建构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既有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精华之处,也含有不符合时代认知的封建糟粕之物。在将其融入至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明确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筛选,使之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成长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1.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整合课程资源体系

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实效性,教师首先需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案,确保后续课堂环节能够顺利进行。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与身心发展需求,选择符合课程标准设置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课程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归纳整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与语文教学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传统节日》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图书、网络等媒介搜集历史上记载的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让所搜集的素材能够充分反映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视野。

2.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深入解读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与构建的文化体系,与现阶段有着较长的时间间隔,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历史价值以及现实应用,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具有良好体验感的场景,利用教学情境的趣味性、直观性以及体验感来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诞生过程,充分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为学生提供对知识内容全新的理解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提升教学成效。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以及传承脉络,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视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创编情境故事,将动画、配乐、音效、对白等各类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为当今现实提供指导。

3.组织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文本展开诠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各类经典古籍,学生可在经典古籍中了解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精神风貌,感受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变化。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选择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古籍经典进行诵读,如《三字经》《论语》以及其他古诗词作品等,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民族气节。但需要注意的是,经典诵读活动不应落入死记硬背的误区,教师应当通过丰富多元的诵读形式,将经典所表达的文化内容与思想精神切实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元日》《清明》等古诗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工具引入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及相应的视频画面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其他媒介形式的辅助下,进行诗词唱诵,可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与经典内容相关的古代故事动画,辅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4.注重生活细节引领,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实效性,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品质落实到学生的生活点滴细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内涵作为指导,对自身的言语行为进行规范。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室进行重新装饰,在学生经常活动的角落张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标语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在学生进行卫生打扫、日常饮食、言谈交际等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礼仪规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个知书达理的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神与君子精神融入生活细节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明确教学德育导向,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时代发展向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德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逐渐融合渗透至其他课程体系中,成为培养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始终明确教学的德育导向,将立德树人视作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型人才。

例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景点参观学习,并在红色革命基地感受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让学生切实感受先辈们不畏强敌的抗争精神以及家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局限性,还能够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肩负起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扬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对教学衔接点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生活实践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道德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8期。

[2] 霍敏、袁正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的实施策略》,《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28期。

[3] 范国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教育科学论坛》2020年第35期。

[4] 孟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品位经典》2020年第9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