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3-11-08武婷婷冯晨晨
武婷婷,冯晨晨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
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发展,从我国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是必然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大幅度上升。同时我国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且,我国高等教育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为了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是顺势而行。
另外,硕士研究生扩招最显著的成果是缓解了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与就业压力。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国内外经济形势都不乐观,大批企业出现大规模裁员、招聘人数也降低甚至不招聘的现象,使得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情景。而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大于供给,研究生扩招给本科毕业生多提供了一个选择,可以尝试经过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自身的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截至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共经历四次大规模扩招,其中:2003年招生增幅34.02%、2009年招生增幅16.13%、2017年招生增幅22.45%;2020年扩招20%。不限于这四次招生激增,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每年都有所增长。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报名人数也在飞速增加(具体见表1、图1)。
表1 2010年-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情况
续表1
图1 2010年-2021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情况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差异趋势。为了平衡该趋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短时期内研究生扩招不会结束。
二、硕士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影响
1.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激增
研究生扩招导致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激增。
表2 2010年-2021年在学硕士生与毕业硕士生人数情况
图2 2010年-2021年硕士研究生在校与毕业情况
表2和图2展示了近十年的研究生在校人数与毕业人数,可以看到近年在校研究生人数的增量率均在3%左右。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研究生在校人数比上一年增加38.96%。受相关政策的影响,毕业生人数的变化会整体后移几年。但扩招不断进行,与高校向外输出的毕业生人数远远不能相消,这给高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研究生扩招确实为我国发展贡献了一批强大的后备军。但如果扩招的研究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2.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教育资源是教育质量的后勤保障。近十年国家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经费,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3),但仍远远比不上目前扩招增长幅度。高校教育资源短时间无法因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而发生质的转变,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提供及时性的帮助。
表3 2010年-2020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研究生扩招意味着更多的本科毕业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招生标准势必会整体下移。高校研究生导师数量未能及时增加,师生比严重下降,每个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近乎翻倍增加,导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导师无法与每位学生有足够的交流,难以因材施教。现在各高校均存在许多放养状态的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研究方向不固定,学习氛围不活跃,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个误区,过于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科研要求。研究生考核大多以科研著作、竞赛获奖为评价标准,使得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和论文写作上,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微乎其微,且研究生就业指导团队通常是由几位研究生导师组成,缺乏专业化,无法提供专业指导,这些都使得研究生就业能力差且就业意识薄弱。而现阶段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高,研究生教育过于专一化,专业知识不够强硬,创新性较弱,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次的需求。
另外,研究生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虽然研究生扩招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但短时间增加了研究生毕业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研究生毕业生正在逐渐侵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这势必又会增加本科生的就业难度,并且也浪费了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量投入。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在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勇于更新,勇于改革。[1]
1.教材选择改革
教材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重要媒介。科研工作的得心应手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和广泛度息息相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前提是已具备开展研究的专业理论知。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性研究生教育,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侧重点存在差异,教材的选择也应区别对待。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要带领学生认识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探索新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教材作为教育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人才质量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工具。[2]传统教材更适合本科生学习需求,研究生阶段需要与最近科研进展相关联的教材,传统教材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阅读。适用于研究生的教材需要满足专业性、系统性、实时性、应用性等特点。专业性是对教材的最基本的要求,不错不漏,保证所编写内容的准确性;系统性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所从事专业的来龙去脉,对其发展历程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实时性要求研究生教材包含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目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研究热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性要求教材不只限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应用更加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其将理论落实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材的选用还要与目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相匹配。新形态一体化教材,[3-5]由于它的富媒体性、移动性、交互性、时效性逐渐被各高校采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包含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新型书籍形态。借助互联网技术,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可以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为其数字形态,可以及时更新,不受印刷时间限制,能够涵盖最新研究发展现状,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随着研究生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的开展,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普及必定成为一个趋势。在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流行的大背景下,传统纸质教材难以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求,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通过互联网将传统教材更充分展示在学生眼前,并且可以提供交互式、移动式的便捷服务,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更受益于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时效性、通信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学生可以通过该教材掌握前沿发展内容,学习到最新技术。
2.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开始逐渐向本科教育倾斜,过度依赖班级教学,批量管理。教学方式以传统教育为主,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传授。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目前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所有学生统一授课。但大多数研究生教育都是多学科之间交叉形成的专业,涉及范围较广,有众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也有许多研究方向,各方向有显著的差异。对于某一专业研究生来说,统一上课对于其研究领域的学习没有突出成效。在社会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研究生教育也应顺应发展,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对于课程的设计,本科学习阶段对其基础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研究生阶段应是对该研究方向的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索。因此,需要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的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注重差异化培养,个性化教育。
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多,大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提倡分方向、分导师小班授课,以讨论为主,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现有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文献调研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研讨教学等。文献调研式教学[6]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献调研,培养学生文献收集以及阅读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范围,在本专业方向内,学生进行文献搜集。该方法适合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能够帮助学生明晰该专业的研究热点,在文献调研中,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文献阅读,有助于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该教学方式需按周期进行,以讨论收尾。一段时间的文献阅读,学生汇集了大量思考与疑惑,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解析。并且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在讨论时学生之间可以了解更多方向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教学[7]应该在学生阅读一定的文献后进行,在前期的知识的积累后,学生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进行后续实践探索。案例教学是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将知识融进案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借助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落实于实践中。主题研讨教学[8-9]更适合研究生后期的钻研学习中,该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的积极性,以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研究困惑为研讨主题,进行点对点助学。主题研讨中教师应是位组织者与解惑者,学生是研讨会的主人,在学生讨论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研讨内容,对知识有更细致地把握,进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3.导师制度改革
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人,肩负为我国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责任。[10]各院校要注重导师职责介绍、指导技能训练和指导角色训练。明确指导使命,即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开发学生专业知识、推动学生职业成长。目前部分高校导师与学生关系疏离,存在老板导师现象。研究生为导师研究项目打工,导师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导师交代的工作,难以投入科研专业学习,师生关系流于形式。[11]导师疏于对学生的指导,责任意识薄弱,过于功利化。其次高校研究生导师数量增幅与研究生扩招速度不符,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研究方向不一,使导师工作量激增,对导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导师的能力是有限的,难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规划,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培养也存在不足,导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导师的考核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科研成果,疏于对其师德师风以及学术指导能力的评估。
目前,研究生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但导师数量无法短时间内与研究生数量相匹配。各高校应尽其所能做好导师培训,进行导师制度改革,以应对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双导师制度是指研究生的直接负责导师有两位,一位为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学术学习,另一位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另外学校应加强校企联合办学,为学生打造更好地教育平台。现阶段硕士研究生培养最为缺少的就是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个校外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其事业,更早地适应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了解社会需求,定点学习培养。社会目前迫切需要综合应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之后,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因此,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实践培养,加大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比重。并且依托国家级、省级、地方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用于专业研究生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平台,以满足扩招后研究生的需求。
4.考核制度改革
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导师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研究生考核难以某一固定评价体系进行。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思想素质等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一种基于学生的自主考核方式,以便于实现学生的针对教育。[12]自主考核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给与导师针对性的帮助。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考核与本科生考核机制相同,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为评价标准。单纯地以卷面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应用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核手段要多样化、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研究生教育不再是与本科教育一样注重知识的普及,更多是唤醒研究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生的考核形式也不能仅限于学分。虽然在扩招的情况下,学分制可以使得高校更简单的对大量研究生进行考核,但是这与研究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高校不能因扩招带来的教育压力而降低培养标准,应迎难而上,为祖国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合格的研究生。
高校的研究生考核可以尝试以院级策划导师监管学生自主考核的三级考核形式。研究生所在学院为其制定培养方案,明确毕业要求;导师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各阶段考核时间;学生依据其研究兴趣,选定适合自己的考核形式。研究生考核手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础知识的卷面考核;文献调研阅读的综述汇报;科研成果的展示与发表;实习实践的工作小结等形式。考核需覆盖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执行能力等因素。各考核形式的评价标准需统一要求,考核评价责任归任课老师与研究生指导导师。完善的考核制度也是为了培养更高质量的研究生。精准地评价结果有助于导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