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叙事研究

2023-11-08王铃木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爷隔代单亲家庭

王铃木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一、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初始阶段,产生的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都会通过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养成、处世态度、胸怀眼光、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离婚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数量也越来越多。[2]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单亲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树立健康的人生观。[3]

与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会更明显,有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会存在一些问题。芬兰有研究人员对1966年出生的10 581名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双亲型和三种单亲型家庭对比分析发现单亲家庭和不良家庭特征会增加学业不良的风险。[4]哥伦比亚大学黄建中分析了台湾有子女家庭大学入学率和教育支出的决定因素,特别注意家庭结构和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越高,大学入学率和教育支出就越高。另有研究表明,改善单亲家庭的经济安全将提高其子女在单亲家庭中的成就,但不会消除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中孩子之间的成就差距。[5]

当前,很多学者对单亲家庭教育观察的着眼点往往只落在单身父(母)亲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上,大都忽略了现实生活正在逐渐增多的、还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祖辈对孙辈之间的隔代教育。[6]对于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那些因病去世而造成的隔代抚养的研究则更少。因此,下文中,笔者以叙事研究方式对H家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

二、人物介绍与进入现场

在进行质的研究时候,提供可靠信息的中心人物十分关键,样本的选择也很重要。陈向明认为,“在质的研究中,不一定非要寻求典型代表。因为在质的研究中,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如此的精彩,具有一定的‘平民性’。”[7]本文要研究的是笔者的邻居,用H来代称,H出生于2012年,目前在离家不远城郊小学读一年级,他爸爸在他四岁时因急性白血病去世,妈妈虽然没有改嫁却长期在外务工,因此,事实上H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58岁,靠着木工这样的体力活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奶奶没有工作能力,日常生活中主要由奶奶带他。此外他还有一个姑姑,姑姑家有一个妹妹比她小3岁。

本着在尊重研究对象的前提下获取真实研究资料的目的,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坚决遵守公开坦诚原则、尊重隐私原则以及公平回报原则。[8]因为邻居关系,再加上笔者的父亲与爷爷有远方亲戚的关系使得进入现场和收集资料显得方便一些,并且他们家对研究表示了一定的支持。进入现场前笔者根据文献资料设计了访谈提纲,访谈时用手机录音,回家后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三、人物家庭故事

父辈是远房亲戚,笔者称H的爷爷为三爷,再加上以前三爷曾跟着笔者父亲的装修队做事,所以,笔者上小学时就认识H的爸爸。H的爸爸比笔者大两岁,学习成绩一般,但不是坏学生。现在脑海中能浮现H爸爸的模样还是小学时三爷骑着摩托车背着儿子和女儿上学的场景。后来笔者到新区上初中,而H的爸爸在徐杨读的初中,一直到笔者读大学时,三爷一家搬到笔者家楼底的一楼时才通过家人知道H爸爸的事情。H爸爸以前是特种兵,但受限于中专文化水平,退伍后做了银行押运钞票的保安,为人谦和并且工作勤勤恳恳,2016年保安公司准备提拔他做经理时,检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直到他去世,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本该幸福的家庭因为H父亲的去世,一家人的生活由小康掉进了贫困线。

笔者未见过H的妈妈,听说为了H她在H父亲临死前发誓孩子未成年前不改嫁。但由于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有限,他在扬州打工的收入并不能撑起一个家庭的支出,在与三爷的交流中能感受到她对H的关心。当我问到平时她有哪些教育方面的关心时,三爷指了指客厅沙发上的一些童话书籍和儿童绘本、水彩笔等。每天晚上她会和H奶奶进行视频联系,询问孩子情况,并和H进行简单的交流。H奶奶小学毕业,会一些简单的小学知识,是目前H的作业辅导的主要依靠。而爷爷属于半文盲,看到H做不上题目也只能干着急,听说H上幼儿园时爷爷因为他算不上10以内的加减法打了他一顿,哭声惊动四邻,最后爷爷被奶奶训斥一顿。这说明他们对于H教育上的关心,对孩子持有一个较高的期望,但教育观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除了自身文化水平低的缘故外,还有年龄差距,毕竟隔代教育代替不了家长的作用,两者还是存在心理代沟。目前经济上的缺口仍是这类家庭最主要的问题,家庭收入不稳定,造成抚养“青黄不接”局面。

H本身笔者接触的不多,但是从外表上看他与普通小朋友差不多,看不出太大的不同,和小朋友一样喜欢炫耀自己的能力,会和小朋友分享家里买的玩具,等等。但当与笔者外甥女(两人同龄)聊到爸爸的话题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悲伤,“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死掉了”轻描淡写的就过去了,但眼神中可以看到一丝忧伤。“别的人都有爸爸抱,为什么我没有”,这是他在幼儿园时问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也是很直白的告诉他爸爸去世的消息。所以他对于父亲的印象,是这两年通过家里的照片建立起来的。

四、观察记录与解读

1.亲身观察

5月1日,笔者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一直在他家进行观察(除了吃饭时回家),当天H姑姑家孩子也在,上午H在奶奶逼迫下写了一会儿作业,其余时间两小孩玩了一下午。笔者将具体事件汇集成表,并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

时间地点观察的事件备注8点洗手间自己独立穿戴等,并进行洗漱,并帮妹妹洗脸,外公一早就出去干活去了,奶奶做好了炒饭,妈妈每月会给钱留给H的牛奶钱。H生活上还是相对独立的,家里对早饭的营养还是比较在意的。9点客厅H拿出水彩笔和绘本,和妹妹一起绘画,他画了一棵树,太阳还有小人,而妹妹太小画的我并不能看懂画的是啥。奶奶买菜回来看到后,让他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好了。H的绘画没有得到奶奶的支持,奶奶更多关心的是H的文化成绩。10点客厅H在奶奶不断的催促下才拿出了作业本开始写作业,奶奶淘米煮好饭后过来看了眼他,嫌他做的太慢,并且将妹妹带走下楼梯,在楼下继续摘菜并和邻居们闲聊,而H写作业的速度并没有快起来,有几道题目他宁愿空着也不愿意问我,最后我主动帮助了他。我特意翻了一下之前的作业,有些改过的错题依旧没有订正。H对于写作业有着一股抗拒的情绪,奶奶的强制措施并没有改变他对作业的态度,并且克服疑难问题的态度上没有那么的强烈。11点半客厅H和妹妹还有奶奶一起吃午饭,奶奶炒了他最喜欢的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个豆角烧肉,主食是米饭,H吃的很干净,而妹妹则有一些挑食,姑姑打电话过来说明天再来接妹妹回家。吃完饭奶奶一个人收拾碗筷,兄妹两则在客厅玩耍起来,到12点时候我也回家吃饭,到一点钟时候再去他家。H不挑食,饭量也不错,与卫生委员不符的是在家他不怎么打扫卫生,后来询问奶奶才知道是她不让刷碗,但有时会让他拖地。

时间地点观察的事件备注13点卧室吃完午饭奶奶让他和妹妹两人午睡,等我到了时候已经睡着了,一直到了下午2点半才醒。之后两人就开始看动画片模式。哥哥喜欢看超级飞侠之类的,而妹妹则喜欢看熊大这一类的,两人常常为了遥控器争夺起来,奶奶更多的是偏袒妹妹,但是时间上控制的并不是很多,这一点有孩子的家庭都存在相似的情况,对电视和手机的控制力度不够。这一次两人倒是没有争夺遥控器,并且很安静的看着《熊出没》,但是一看就是3个小时,时间上没有节制。16点门前小广场小区的南门前面有一个广场,去年刚刚兴建了一批健身设施和小孩子的游乐设施。在滑梯来来回回玩了两个小时,奶奶看了一个小时候嘱托我盯一下,她回家做晚饭,一直到爷爷下班,接近6点才回家吃晚饭。两人和其他小朋友很玩得来,性格上H是相对比较乐观开朗的。平常周末正常也会到这玩,主要是奶奶在带。18点客厅吃晚饭,奶奶做了帮面粥(玉米粥),爷爷买的馒头,菜就是中午剩下的。这样的晚饭是大部分时候的样式,基本上晚上以玉米粥为主,有的时候没菜就是玉米粥就萝卜干,玉米粥是苏北地区很多家庭喜欢的一种早饭或者晚饭主食。H不挑食,对于晚饭家里提供什么就吃什么,可以看得出比同龄人要懂事的多。询问后知道H不会主动跟他们说饭菜的问题。19点客厅和卫生间和妹妹玩躲猫猫游戏,客厅比较小两人玩的不亦乐乎。在奶奶的催促下才和爷爷去洗澡,然后奶奶再帮妹妹洗,出来奶奶还抱怨两人皮了一天,衣服都是汗腥味。看得出来H和姑姑家的妹妹关系还是不错的,并且出处处都会让着妹妹。20点客厅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剧,期间妈妈打来微信视频电话,H表现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的兴奋,也没有抗拒,更多的还是奶奶和妈妈在聊,讲了H今天干了啥。姑姑也打来电话,看看妹妹的现状,和奶奶聊了许久,两个小孩或许下午“皮”太久,现在显得有点儿困了。和妈妈的关系是一个问题,因为距离导致的亲情有一丝疏远。20点40卧室两人趴在沙发上睡着了,随后被爷爷奶奶抱上床睡觉。奶奶说H妈妈回家的时候H也不愿意和他妈妈一起睡,就愿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可以看出H对爷爷和奶奶有点儿依赖。

2.H的隔代教育故事

除了一天的观察以及笔者通过与三爷三妈交流搜集到的发生在H身上的隔代教育故事,选择一些有代表的访谈进行呈现。在和他们聊H的学习时,我已经听家里人说了一些关于H家的事情,比如说那一次没有算上20以内的加减法,被爷爷打了一顿。关于这件事我特地问了三爷,他承认了这件事,并且说当时自己不懂孩子为什么就一直算不上来,“我当时着急啊!也怪自己没文化,不知道这些教育上的门道。”这里可以看出老一辈的教育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行为不仅不会有所帮助反而会揠苗助长,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当问到目前抚养H是否有困难时,三爷向我诉起了苦。三爷说他的社保一直没有着落,也没有钱交,每年苦点钱都被家里用掉了,至今仍欠2万块钱未还上,前几日去了开发区信访办,信访办害怕他们作假,过两天会来家里看望。具体谈话内容见下表:

笔者三爷你们现在还没有纳入低保?没有低保,他妈妈不在家,他上学加上每天的家庭开销,像我家这样的例子,人家也说像你家孙子就应当有低保才对呢,我去民政局去过,那边领导说根据我家的条件是拿不到的,然后说他妈还在这边问呢(没有改嫁),信访办的人员虽然表示同情,也只能让我们先跑民政局。除了经济上困难,你们在照顾过程中有困难吗?在照顾孙子过程上,就是经济上,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如果发生大病了,直接就没有余剩钱治病,都是苦着用着。H有没有提出过买玩具之类的要求?会买。普通玩具也就10来块钱,假如有一天他要100多,200多,你们会满足吗?当真正100多,200多,他自己心里也有点数,他有这个意识,还是太贵,我们还是不买吧。他以前有提过买玩具吗?以前没提过,正常他2、3岁的时候,会赖着要买玩具,现在就一直没有过,他知道家里的实际情况。孩子对父亲有印象吗?现在他奶奶会教,他爸爸走的时候他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教育孙子上有什么困难吗?没有一个好的学校选择,也没能力去选择那些好的学区房。当他姑姑和妈妈有和你们的教育理念上有冲突吗?就是当你们的教育的方式得不到他们认可时候,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目前主要是奶奶在教,还没有啥的冲突,都是为了孩子好。

笔者三爷社区有对你们的关照吗?没有,民政办、信访局都跑的,上上下下我家的情况都告诉人家了,但是没有得到帮助,之前她奶奶血管瘤不是去南京她也没得了,在一院都不看,退回来了,去了南京才把看好,之后就是他爸,16年G20安保回来,查出病来前后14天人就没了。到这月20号,我还得跑信访办,他奶奶一个人当初病就花了20万,家里根本没有余下的钱,她视力还不好,没机会出去苦钱。

可以看出三爷是家里主要收入来源,但现在木工活不好找,收入也是断断续续的,除了外债以外,三爷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社保2万多没钱交,(这应该是全国统一针对失地农民的一项政策),三妈的社保交了,目前已经拿到钱了,每月虽然550块钱,但对生活也算有一点儿补助。除了H教育的问题,目前困扰他们是三爷交社保的钱,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这也是三爷多次找政府寻求帮助的原因。当我询问目前教育压力时,奶奶的回答更多的也是经济上的压力。

事实上,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问题的,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性格上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H在家里或熟悉的地点表现得比较活泼,但在学校或游乐场人多的地方就沉默寡言,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但这还构不成主要矛盾,目前一家人依旧生活在一个没有完整经济收入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质量已经远远低于周围人家,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让三妈耿耿于怀的还有H父亲去世,其单位除了生病时的看望和去世时的吊唁,未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五、H家单亲家庭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策略

1.存在的问题

(1)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等不容乐观并且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陈旧是目前H的爷爷奶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当然也和家庭的环境有关系,爷爷作为家里经济的来源,但是年龄大了体力有限也情有可原,奶奶大病初愈没几年,身体条件没有想象中的好。此外教育理念上也有一定的偏差,没有认识到人发展的规律等一些教育规律,有些时候对于H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忽视了孩子的实际情况,一些行为没有考虑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教师未能形成一定的家校合作,同样也是因为年龄较大,很多时候并不能像孩子父母那样无微不至,尤其是奶奶这样还患有疾病的情况,做不到时时刻刻的关注,最大程度上对孩子只能是身体健康上的一种关注更多些,对心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很难主动去发现,第二孩子有时候也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失去父亲的照顾的H要比同龄的孩子懂事的多。

(2)母子缺少有效沟通。因为H的目前不在家就导致了两人的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起来,虽然是母子,但是H对奶奶的依恋显然更多一些。H存在了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同样的问题,物质上的许多都可以做到,但是孩子最渴望的情感上的慰藉却很难做到,这样就造成了和母亲之间的感情上的疏远,H能够理解目前还好一些,三爷三妈对媳妇的理解也是媳妇坚持下去的原因。除了她对H父亲的承诺外,更重要的是把H抚养成人成为了他们一家的动力源泉。但是现实的原因也导致了H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留守儿童。虽然能够做到经常打电话联系,但是这样远距离的监控对于两人的关系事实上帮助有限,还是照成两者关系上的疏远。H的妈妈在努力改变这样的情况,经常视频沟通,但是H并没表现出想念妈妈那种情绪,也可能知识他把情绪都暗藏心中没有让人察觉到。

(3)学校和社区帮助有限。学校方面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教师忙于自身的教学任务,对孩子关心不够。班级里人数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面面俱到的,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职业的特殊性会使得人们拿放大镜来观察。这对于教师而言显然苛刻了一些。但是现在的学校考核还是成绩为主,即使学校不这么要求,地方教育局地方政府也这么要求,使得教师疲于应对这些。二是教师缺乏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虽然认识到孩子的一些现象,但是不能和理论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也不能够解决,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心理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的安抚和疏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此外教师未能和家长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化,并不能深入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益。

社区方面人文关怀不够,对于三爷急需要解决的社保问题,地方办事处一直没有解决,当然基层政府办事人员也是依据一定的法规,因为其母亲并未改嫁所以H家未能达到低收入家庭的条件。从微观角度来看,还有许多像三爷这样的家庭,在失去青壮劳动力后他们没法靠着自己解决自己未来养老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的这个家庭也就缺失了必要的劳动力和收入,即使H的母亲没有改嫁,乡镇单位也应当给与一定的关怀,至少H的父亲曾经也为祖国守过边疆,在H的学业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

2.解决策略

(1)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沟通。像三爷和三妈这样的隔代监护人,在实际监护过程中,要改变“孩子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受限于自身的身体情况,这里只能说量力而行,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H虽然在心理上比同龄人要成熟一些,但毕竟是孩子,还不能理解为何母亲不能陪在身边。因此三爷三妈作为现实监护人,既要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负责,也要加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克服祖辈“隔代亲”带来的溺爱。单亲家庭的法定监护人要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要克服自身的原因保持和孩子的感情纽带。H的母亲不能因为自身原因忽视孩子身心发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经历多和孩子见面,这样亲情关系不至于,像H这样的学生更应该学会自强不息的精神。

(2)加强对电子产品的管控。无节制的看电视,玩游戏等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一些通病。在H家观察一天中,发现其对电视并不能有节制。所以要加强对H的约束,一方面老人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如若不能解决问题,要及时与孩子的姑姑或者母亲联系,或者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H的手机控制还是做得不错的,这与爷爷要出去上班有关,奶奶的老人机除了打电话也没有其他功能。但是在电视和动画片的观看上,对于H的约束不是很多,有时为了让H不顽皮,爷爷奶奶也支持让他看电视保持安静。这种方式无疑是错误的,不管是游戏还是手机电视,无度的使用会导致孩子近视,另外,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要学会的,不能受到“隔代亲”的干扰。

(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人文关怀。学校和社区的工作要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硬件上,地方政府应设有专项资金照顾这一类单亲家庭。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宣传,学校要起到带头作用,要与社区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此外,要与这类家庭保持一定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在这些学生身上。多邀请一些心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也可以和地方师范院校合作进行交流。有能力的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这样群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专门定制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明白自身的义务和责任。二是文化上的创设,要借助社区工作的力量,将学校人文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融合,改变这样的隐性教育环境,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三爷隔代单亲家庭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三爷
月亮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天价座石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