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从太阴病辨治慢性咳嗽*

2023-11-08徐祉君杨洁杨彦伟何咏刘飒谢世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太阴肺气病机

徐祉君,杨洁,杨彦伟,何咏,刘飒,谢世平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7

2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咳嗽在临床中不仅常见,而且多发,据相关统计其患病率在全球普通人群中为可达9.6%[1],在专科门诊中也高达10%~38%[2],若失治误治,易成痼疾,反复难治,形成慢性咳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影响。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长>8 周[3],经过指南推荐的规范检查和治疗后,原因仍然不明;或经过针对慢性咳嗽已知病因的经验性治疗,咳嗽仍不能缓解;或部分有慢性咳嗽病因的检查证据,但治疗效果差,咳嗽仍然持续[4]。咳嗽病因较多,目前已知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变应性咳嗽以及咳嗽高敏综合征等[5]。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咳嗽的机制,病因及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着药物剂量、疗程控制困难,停药后易复发,药物不良反应大,新药研发的滞后性等诸多问题[6]。因此,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治疗,慢性咳嗽亟待解决,近年来,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有独特优势,仲景学说中六经辨证论治咳嗽有独到之处,其理论丰富,本文从太阴病辨治慢性咳嗽,启发思维,服务临床。

中医对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咳嗽病名,书中系统地记载了咳嗽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为后世医家论治咳嗽奠定了基础,如《素问·咳论篇》提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亦云:“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均指出了外感与内伤合病引起咳嗽。中医学目前无慢性咳嗽的病名,许多医家将其总结为“久咳”“久嗽”或“顽咳”的范畴,《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因不只限于肺,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师艺航等[7]认为风邪是产生慢性咳嗽高敏感性的根本原因,主张从"风"论治,内外同治,外疏风散邪,内息脏腑伏风;孙丽丽等[8]认为慢性咳嗽总因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主张从脾阴虚论治慢性咳嗽;芮红丽师从张念志等[9]认为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亏虚,痰饮内生,治疗以“温药和之”为根本准则。《伤寒杂病论》始立咳嗽之方药,六经辨证是其核心,许多医家从六经理论辨治慢性咳嗽,吕艳杭等[10]在临床实践中多以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切入病机;隋博文等[11]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治疗慢性咳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总结发现慢性咳嗽病中属少阳病最为多见,基本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以和解少阳,调畅气机为治法。慢性咳嗽迁延不愈,是临床中的难题,清·徐灵胎说:“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余以此证考求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俗语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以及“名医不治咳”等,都指出了慢性咳嗽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慎思,总结前人经验服务临床。

太阴病与慢性咳嗽渊源

六经辨证的咳嗽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分别论治,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理论以及理法方药在内的论治体系,临床疗效显著。久咳总因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如《素问·咳论篇》所载“久咳不己,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在临床观察中,慢性咳嗽与太阴病关系密切。从生理角度而言,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同属太阴,所谓“同气相求”。中医五行关系中,脾肺为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即所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为脾之子,子盗母气,久则肺脾俱虚。《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脾与肺关系密切,若津液不足,气机升降失常,则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咳嗽迁延难愈[8]。因此,太阴病辨证论治中责之于肺脾。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云:“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治脾胃者……不必穷究其嗽”。沈金鳌亦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之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亏虚则宣降功能失职,气逆上干于肺而咳作不止;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故久咳不愈。李东垣云:“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李用粹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均提出了肺脾相关性[12],因此慢性咳嗽多从太阴病深入,了解到与肺脾相关,从肺脾发病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用药,大有裨益。

慢性咳嗽从太阴病致病特点

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太阴病致病特点概括为两点,一是太阳病证误下,中伤致使邪气内陷,传变到太阴,或者阳明病症使用清、下法太过,损伤脾阳;二是素体中阳不足,感受风寒之邪,内食生冷而伤脾,痰湿内生,停滞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引发咳嗽[10]。《伤寒论》第277 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病当属“脏有寒”,即内脏有寒所致[13]。邹京中[14]从“寒”辨治咳嗽认为肺脾运化失常皆因外寒邪气,刘完素也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云:“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外来之寒邪与脾胃内之冷饮相合于肺,形成咳嗽。手足太阴经交接于中府附近,脾与肺同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运行,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15]。清代医家陈修园提出,脾为太阴,为三阴之长。若脾阴不足,母病及子,不能上乘及肺,致肺阴亏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太阴病以脾阳虚弱、里虚偏寒为主,运化失职,寒湿内盛,故临床上咳嗽多见痰,色白量多质稀,腹满时痛,伴有怕冷,腹胀,大便稀溏,四肢冰凉,口淡不渴,脉沉缓或滑等[16]。程贤文等[17]认为,辨太阴病需“见病知源”,运用五运六气思想,归纳总结出太阴病致病责之于寒、湿、风、虚、脾约等,是对太阴致病的高度概括。

从肺脾同病论治慢性咳嗽

太阴病以脾胃虚寒为病机关键,《黄帝内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结合肺脾病理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及影响,对于慢性咳嗽来说,实际上是肺脾同病,治疗单纯止咳效果不佳,应审证求因,屈杰等[18]建议选用理中汤加细辛、五味子、麻黄、杏仁、桔梗、苏叶等宣肺理气、固护脾胃。肺脾(胃)同病者[19-20],饮食不节,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上干于肺或咽喉,导致咳嗽。常见证候包括痰湿、痰热、胃气上逆、阴虚等,应辨证施治。刘智霖等[21]认为,肺脾相关病机主要体现在“肺脾阳虚证、湿热瘀滞”,治疗以健脾温肺化饮、除湿化痰、清热化湿为主;黄赛男总结刘新祥教授经验[22],认为应健脾益肺,培土生金,依《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中的“治嗽当先治痰”,对于久咳不愈且素体多虚,多责之于脾虚夹痰,多用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玉屏风散益气健脾扶正。阮雅清等[23]从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常用药对出发,论治肺脾同病方面总结出常用角药为半夏、茯苓、厚朴,通过培后天之气以御外邪、健脾以绝生痰之源,达到止咳目的。因此,以太阴病为基础,引出肺脾同病,同气相求,其病机主要在寒、痰、湿、虚,治疗给予袪寒、温阳化饮,化痰、宣肺止咳、清热燥湿、健脾益气、补脾助运等为主,具体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证候等辨证论治。

病案举隅

叶某,男,58 岁。于2022 年10 月3 日首诊。主诉:反复咳嗽3 月余,加重1 周。患者自诉3 个月前因嗜食冷饮后出现咳嗽,夜间及晨起咳重,咳黄脓痰,痰不易咳出,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住院治疗,行相关检查诊断为气管炎,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扩张气管等治疗后症状减轻出院,出院后仍有咳嗽,间断口服止咳化痰药(具体不祥),疗效不佳,1 周前咳嗽加重,夜间及晨起咳重,晨起及食后咳大量白痰,痰黏腻或稠厚成块,咽痒,咽部异物感,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院肺病科门诊。现症见:咳嗽,咳痰,自觉浑身乏力困倦,口干口苦,偶有腹部胀满不适,无鼻塞流涕,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发热盗汗,纳一般,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白,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既往体健,无心脑血管疾病及手术创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有抽烟史20 年,平均每天1 包,有饮酒史但不酗酒,平素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查胸部CT 结果提示:左肺陈旧性病灶;右肺下叶后基地段微小结节,建议动态观察。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小气道通气功能不良,弥散功能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呼出气CO:36ppb。查体:咽部无充血水肿,胸廓对称无畸形,无压痛,双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正常,心音低钝,心率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西医诊断:气管炎中医诊断:慢性咳嗽,痰湿蕴肺证,治则:燥湿化痰,宣肺止咳,给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法半夏20g,陈皮15g,茯苓12g,苍术12g,厚朴20g,桑白皮15g,杏仁12g,紫苑15g,款冬花15g,生薏苡仁20g,紫苏子15g,桔梗20g,金荞麦20g,莱菔子15g,大腹皮15g,5 剂,1 剂/d,水煎服。嘱患者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2022 年10 月10 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夜间咳嗽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咳嗽深度减轻,仍有晨起咳嗽咳痰,痰色白清稀,较前易咳出,仍有口干口苦,浑身乏力困倦较前缓解,腹部无不适感,纳可,眠可,小便正常,大便黏腻减少,以稀便为主。舌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减轻而未除,仍以痰湿为主,腹部无不适感,治疗仍守原方基础上去莱菔子、大腹皮。5 剂,1 剂/d,水煎服。

2022 年10 月16 日三诊。患者诉咳嗽基本缓解,偶有晨起咳嗽,伴稀白痰,痰易咳出,口干口苦减轻,自觉浑身轻松,偶有恶心泛酸,眠可,小便正常,大便稀溏。舌胖、苔白、边有齿痕,脉缓。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浑身困倦减轻,现以肺脾两虚为主,治以健脾益气,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具体方药调整如下:党参15g,茯苓15g,麸炒白术10g,白扁豆15g,陈皮15g,炒山药30g,砂仁12g,前胡12g,紫菀15g,桔梗15g,炙甘草6g,5 剂,1 剂/d,水煎服。

2022 年10 月21 日四诊。患者诉咳嗽、咳痰缓解,偶有晨起咳一口白痰,无口干口苦,无恶心泛酸,纳可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基本正常。舌胖、苔白、边稍有齿痕,脉缓。患者自觉完全病愈,要求再口服5 剂巩固治疗,原方5 剂继服,嘱患者以后清淡饮食,戒烟戒酒,保证睡眠时间。1 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痊愈,无其他不适,非常感激,感叹中医中药之奇妙。

按:患者中年男性,平素嗜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有抽烟饮酒史,属痰湿体质,内食生冷而伤脾,脾虚则运化无力,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痰湿内生,停滞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引发咳嗽。太阴病为脾胃所主,脾为太阴湿土,性喜燥恶湿,易生湿邪,湿邪蕴而化热,脾清阳不升,母病及子,湿热邪气上干于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此患者前期以痰湿阻滞为主,应燥湿化痰止咳,方中重用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温运脾胃除湿化痰,据《内经》对咳嗽之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又承圣人治咳化饮之法,辅以紫菀、紫苏子、金荞麦、桔梗疏导肺络,以此治咳标本兼顾,肺中气机得畅咳嗽得解。患者咳嗽日久,痰湿已除,久病则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导致脾虚为主,因此调整方药以健脾益气为主,最终得以痊愈。

小 结

经过漫长的临床经验,许多医家都认识到六经辨证论治咳嗽有独到之处,其理论丰富,方药结合,疗效显著。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本文从少阴病论治慢性咳嗽,让我们认识到了肺脾同病,同气相求,在治疗迁延不愈的咳嗽时不能仅仅止咳,要辨证施治,固护脾胃,方得良效。本文以少阴病为切入点论治慢性咳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慢性咳嗽的辨证思维能力,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提供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太阴肺气病机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针刺配合印堂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